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更年期综合征(2020-10-11)世界
2021-07-08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图分类号:R271.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2.002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Chinese Medicine Climacteric Syndrome(2020-10-11)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更年期综合征(以下简称“本指南”)是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更年期综合征》(标准号:ZYYXH/T 218-2012)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海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过专家讨论,而形成更年期综合征的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所有。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更年期综合征的术语与定义、诊断、辨证和治疗等内容。本指南适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药防治,可供中医妇科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注1)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期综合征”。注2)中医称之为“经断前后诸证”,亦称“绝经前后诸证”。
4 诊断
4.1 诊断要点
4.1.1 病史 40~60岁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闭,或有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4.1.2 症状
4.1.2.1 月经改变 月经紊乱,如月经先期,量多或少,经期延长,崩漏,或月经后期,闭经。
4.1.2.2 血管舒缩症状 烘热汗出,眩晕,心悸等。
4.1.2.3 精神神经症状 烦躁易怒,情绪抑郁,失眠多梦,健忘多疑等。
4.1.2.4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绝经后期可出現尿频尿急或尿失禁,阴道干涩,灼热,阴痒,性交疼痛,易反复发作膀胱炎。
4.1.2.5 皮肤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感觉异常,或有蚁行感。
4.1.2.6 骨、关节肌肉症状 绝经后期可出现肌肉、关节疼痛,腰背、足跟酸痛,易骨折等。
4.1.3 体征 妇科检查绝经后期可见外阴及阴道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阴道皱襞消失,宫颈、子宫可有萎缩。
4.1.4 辅助检查
4.1.4.1 阴道细胞学涂片 阴道脱落细胞以底、中层细胞为主。
4.1.4.2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绝经过渡期血清FSH>10 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闭经、FSH>40 U/L且E2<10~20 pg/m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4.2 鉴别诊断
4.2.1 高血压 舒张压及收缩压持续升高(>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常合并有心、脑、肾等器官病变,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血压不稳定,呈波动状态。
4.2.2 冠心病 心电图异常,胸前区疼痛,服用硝酸甘油症状可缓解,而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胸闷、胸痛时服用硝酸甘油无效。
4.2.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清TSH减低、FT4增高,而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
4.2.4 更年期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患者以精神神经症状为最主要临床表现,往往较更年期综合征者的精神神经症状严重。
5 辨证
5.1 辨证要点 更年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常影响到心、肝、脾等脏腑,辨证注意有无水湿、痰浊、瘀血之兼夹证。
5.2 证候
5.2.1 肝肾阴虚证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鲜红;烘热汗出,眩晕耳鸣,目涩,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痛,阴部干涩,或皮肤干燥、瘙痒、感觉异常,溲黄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
5.2.2 肾虚肝郁证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精神抑郁;胸闷叹息,烦躁易怒,睡眠不安,大便时干时溏;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细弦。
5.2.3 心肾不交证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健忘,多梦易惊,腰膝疲软,精神涣散,思维迟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5.2.4 肾阴阳两虚证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经色暗或淡红,时而烘热,时而畏寒;自汗,盗汗,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背冷痛,足跟痛,水肿便溏,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6 方药治疗
6.1 治疗原则 调理肾中阴阳。
6.2 分证论治
6.2.1 肝肾阴虚证 治则:滋养肝肾,育阴潜阳。主方:杞菊地黄丸(《医级》)去泽泻。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
6.2.2 肾虚肝郁证 治则:滋肾养阴,疏肝解郁。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地黄、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6.2.3 心肾不交证 治则:滋阴降火,补肾宁心。主方: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去人参、朱砂,加太子参、桑椹。玄参、当归、天冬、麦冬、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酸枣仁、地黄、柏子仁、太子参、桑椹。
6.2.4 肾阴阳两虚证 治则:补肾,调补冲任。主方: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合二至丸(《医方集解》)。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黄柏、知母、当归;女贞子、墨旱莲。
7 中成药
7.1 六味地黄丸 可适用于肾阴虚证。
7.2 杞菊地黄丸 可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7.3 坤宝丸 可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7.4 坤泰胶囊 可适用于心肾不交证。
7.5 龙凤宝胶囊 可适用于肾阳虚证。
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参与起草的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起草人:肖承悰、刘雁峰、王铁枫、许梦白。
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杜惠兰、韩延华、金季玲、陆华、罗颂平、马堃、谈勇、许昕、赵红、赵瑞华。
中国香港:钱颖仪。
新加坡:高素丽。
伊朗:霍达·阿齐兹。
日本:吉川淳子。
参考文献
[1]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SCM 0008-2011国际中医医师专业技术职称分级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肖承悰.中医妇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130.
[3]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3-356.
[4]刘雁峰,肖承悰,王铁枫,等.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用药特点、症状及证型分布的现代文献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2):125-130.
附錄A
(资料性附录)
绝经相关的分期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于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有关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上推荐使用绝经前期、绝经、绝经后期、绝经过渡期和围绝经期等与绝经有关的名词,对与绝经相关的分期进行了定义。
1)绝经前期指卵巢有活动的时期,包括自青春期发育至绝经,也就是最后月经前的整个生育期。2)绝经过渡期是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一直到最后1次月经,即从月经周期出现明显改变至绝经前的一段时期。3)绝经指妇女最后1次月经。绝经时卵巢功能真正衰竭,以至月经停止。4)围绝经期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临床特征、内分泌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趋势(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内的时期。5)绝经后期是最后1次月经以后一直到生命终止这一时期。
虽然日内瓦会议推荐了上述绝经相关定义,但1999年IMS(国际绝经学会)建议仍保留公众比较熟悉的更年期及更年期综合征病名,本指南即采用了“更年期综合征”名称。
(2020-10-11收稿 责任编辑:杨丽雯,王丽丽,王明)
注:本文首次见刊于《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DOI:10.4103/wjtcm.wjtcm_85_20.
How to cite this URL: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Chinese Medicine Climacteric Syndrome World.World J Tradit Chin Med[Epub ahead of print][cited 2021 Jan 22].Available from:https://www.wjtcm.net/preprintarticle.asp?id=307510.
引用本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更年期综合征(2020-10-11)[J].世界中医药,2021,16(2):191-192,196.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ZYYS-2009-0003)——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项目负责人:肖承悰
通信作者:刘雁峰(1963.02—),女,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诊治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E-mail:liuyaf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