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完善路径
2021-07-08张雯雯王建
张雯雯 王建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十九大报告中被置于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被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中,再次提升了我们对于坚持党的领导重要性的认识。“党政军学民,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执行党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两个一百年”目标顺利实现。宏伟艰巨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而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
一、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让中国步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改革进入新阶段,与前40年发展逻辑有所不同,改革已由增量改革转化为存量改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会愈加严峻和困难。越是这种关键时刻,我们的头脑越要清晰,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
(一)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逻辑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内容。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的,而领导权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为完成革命任务,党采取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广大的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为共同的革命目标而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不仅指出了无产阶级的性质、宗旨、任务,更是明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因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仍然是最坚定的革命者,革命的领导权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来掌握。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成功实践。无产阶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级,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在中国实际问题中的检验。正是在马克思政党学说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4]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精华,而且在当代仍熠熠闪光。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办好中国的事。
唯物史观从理论和逻辑上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矢志不渝,任何时候党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严禁党员脱离群众,尤其是凌驾于群众之上。纵观世界各个政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底的政党。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需继续秉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是凭实际行动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且迎来了强起来的领导者。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进而造福于人民群众。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我国地理环境和革命历史所决定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决定了社会结构,也就是人们彼此间的利益关系;再往后,社会结构又会使得经济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原有的经济关系。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劳动方式,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最终上层建筑也会有所差别。西方人对待政府的态度就与中国人完全不同,西方人认为政府的存在限制了个人自由。“政府是必要的恶”。丘吉尔曾说“民主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归根结底,那些早期社会形成的特质依旧影响着后世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辗过了中国封建时期,进入1840年,清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江河日下,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最气愤的是当时中国的实力还在日本之上,但中国却战败了。其原因无他,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全国由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台战争机器。而当时的中国,地方政府与中央貌合神离,相互掣肘。中日对决犹如用一个拳头打一个泥足巨人,中国焉能不败。代替清政府的国民政府同样在国家资源的整合上毫无作为,派系争斗,军阀割据,国家权力延伸不到基层,以这样的状态进行抗日战争十分吃力。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破了这一困局,重塑基层,最终凝聚人心。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建设根据地等政策,夯实了基层,一步步改变了当时一盘散沙的状态。在这时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突显出来,毛泽东本人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形成。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挫折后就十分注重党的领导权,这是对治理国家的历史逻辑的一次回归。从此,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最终收获成功的果实。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仍然高度重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962年1月3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过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充分肯定了党的领导在整个社会阶层中的领导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的一次讲话中,曾强调过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对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性作用,这是对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精炼总结。
回顾历史,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是毫无基础,不是对马克思的拿来主义,而是对中国历史深刻的执政逻辑的领悟,是由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决定的。在近现代,党的领导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保证,是中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夺取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有力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新时代主要矛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决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历史性地解决,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也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对于生活目标的追求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公平、安全、高质量的生活等非刚需的提高上。邓小平在改革初期就强调过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强调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他预见性地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6]可以说,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就深刻地验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话,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对我国现阶段人民需求最精准的把脉。过去我们重视党的领导,那是因为没有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走歪,将会面临亡党亡国。那么,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高举党的领导旗帜,不仅要提高党的领导的政治定力,还要提高站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由中国现阶段的最大实际所决定的,是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在任何社会,对利益关系的触动一直是最困难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经济、政治、社会等连锁问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其本身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不搞两极分化,要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对调节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才能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奋斗。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横向展开的同时向纵深发展。因而,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党中央从改善党的领导入手,加强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才能加强党的领导作用。”[7]“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8]以上论述是廓清党的领导内涵的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表述。不难看出,在改革之初,党中央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就是明确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终达到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进一步丰富了党的领导的内涵。为党的领导及其路线方针的落实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证。也为党统筹全局提供了保障。紧接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彻底弄清了法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不可分。法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把党的领导纳入法律的范畴中,这不是削弱了党的领导地位,而是改善了党的领导能力,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党的领导也应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9]21世纪的头十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党的领导方式也应紧跟社会变化,扣住时代脉搏,利用新的方式领导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建设,中国的发展已由量变转化成质变。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国际话语权持续提升,大国崛起已然成势。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人民的温饱已普遍解决的程度,进入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另一方面,从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不断治理的腐败问题上看:党内的一些重大腐败事件和腐败分子严重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败坏了党的形象,引起全社会对贪腐问题的愤怒。甚至有些人对党的领导问题产生了模糊认识,特别是一些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进行攻击和否定。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一方面要丰富和发展党的领导的内涵,提高对党的领导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坚决同错误思想作斗争,捍卫党的领导地位。
党的十九大深刻总结了五年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比如: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放在基本方略的第一,充分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时代也不例外,同时也使党在一切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显露无遗。如果把国家治理看作一盘棋局,国家各层级机构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所长,协调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因而,党的领导须在各级党组织、各级管理机构持续坚持和加强。
回顾发展历程,我们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领导地位,走的是一条既开放灵活又不偏离主线的正确道路。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的内涵,不断提升对党的领导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廓清对党的领导的理解。
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路径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创新党的领导方式。正如马克思曾提到的,他的理论不是教条式的学说,而是指导实践的指南,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的政党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当前,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党的领导必须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拿出解决挑战的新举措。
(一)必须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领导方式创新,首先要对思想进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创新的依据。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思想体系中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相关论述,澄清模糊认识,否则领导方式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时要坚持党领导一切。这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也体现了对我党领导方式创新的总要求。历史经验表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十分重要,而且我党的领导能力也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日益增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正确方向的指引。因而,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将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因此,创新党的领导方式首先要了解、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政党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成效、更具针对性地创新党的领导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必须坚持和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的国家性质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阶级属性和阶级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领导地位和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也曾做过二者关系的阐述,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二者确立为全面深化党的改革、国家机构的改革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同时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不是冲突的,恰恰党对国家的领导要通过法治来体现。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更要依法进行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得非常清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10]党的领导方式创新必须在法律的范畴下进行,必须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点,将其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目的。
因此,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需要处理好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应有之义。
(三)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组织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领导者领导方式的创新。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把民主决策和集中统一结合起来,有效地避免了相互扯皮,提高了效率。我们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同时,应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按照深化党的制度改革的要求,制定规划出符合现在社会实际的民主集中制,使得党的领导方式与时代发展特点相适应,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
我国对民主集中制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运用和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制度建设、党的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民主集中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原则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需要,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因此,创新党的领导方式要处理好民主和集中二者的关系。党的领导方式创新才能“不离其宗”,才能在领导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做到效力、效率的双重提升。
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全党应认真体会和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在我国革命、建设时期曾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中,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践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政治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增强政治觉悟和统筹能力,确保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坚定文化自信与承扬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ZSSZ0014)阶段性成果。2020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指令性)研究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YJJG14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进.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的重大意义[J].党建研究(北京),2018(05).
[2][3][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1.
[6]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7]杨永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简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311.
[8]王长江.党政关系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32.
[9]江必新,程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执政[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102.
[10]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中国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83.
作 者:张雯雯,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 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