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2021-07-08滕旭荣

重庆行政 2021年2期
关键词:黔江成渝中心

滕旭荣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着眼全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2020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南充、万州、黔江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双核”辐射,联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川渝地区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利他作用,有利于优化川渝地区城市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城市规模经济集聚辐射带动效应。但对比川渝两省市区域中心发展现状,重庆市内2个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黔江的区域集聚辐射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以更好地联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区协调发展。

一、成渝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基础

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渝铁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有成渝地区,三峡工程建设最大贡献也属成渝地区。自国务院2011年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2016年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出经济总量提升较快、产业质量体系更优、协同发展趋势向好,是引领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军。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从经济总量看,“十三五”时期,万州、绵阳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万亿,年均增长99%,高于其他地区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绵阳突破3000亿级,宜宾、南充、泸州、达州、乐山均达到2000亿级。从开放发展看,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美元,年均增长83%,绵阳、泸州、宜宾、万州先后获批综合保税区,深度融入中欧班列成渝通道体系。

(二)产业体系明显完善

从产业集聚度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摩整车及零配件、能源化工、现代医药、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500亿元,“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0家,均高于两地平均水平。从科技创新看,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三)区位优势明显突现

“十三五”时期,8个区域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迎来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立与成都、重庆、西安、贵阳、昆明等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通道,绵阳、南充、宜宾、泸州、达州、万州、黔江等支线机场已开工国内主要城市航线200余条,覆盖国内主要城市。伴随渝西高铁、城南达万高铁、渝昆高铁、渝湘高铁等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完善。

(四)协同发展明显加快

党中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后,区域中心城市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协作、要素互通、服务共享、社会共治等方面先后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协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绵阳市与成都、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推动成绵、绵德一体化发展;泸州市与成都市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短板

重庆市的万州、黔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2个区域中心城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对比看,明显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短板。

(一)经济首位度不高

万州和黔江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272%、177%,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46个、66个百分点。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对比看,万州经济总量低于绵阳市涪城区,黔江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最小的。

(二)科技创新力不足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市近11个百分点,较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低01个百分点。重大科技装置匮乏,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也有一定差距。

(三)政策支持度不够

囿于直辖市行政管理体系,万州和黔江已没有地级市在财政、土地、金融等资源要素调配能力,加之市级对中心城市缺乏专项支持,万州和黔江2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于四川区域中心城市。加之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相比,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没有三峡后扶政策的托底支持,渝东南地区仅此一项每年少获得上级专项转移资金10亿元以上。

(四)区域联动性不强

市级层面缺乏对渝东北、渝东南片区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指导,特别是渝东南片区各区县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近、经济发展层次相当,区县之间缺乏产业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布局同质化重,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旅游联动发展程度不高。

三、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六个建议

黔江是42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范围区县中接受“双核”辐射带动最弱,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最小的区县,必须按照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赋予黔江“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的新定位,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在用好外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聚集合力、甘下苦力上久久为功,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用好外力,推动规划定位政策落地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争取国家尽快设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和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基金,提高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黔江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争取将万州至黔江高铁、广垫忠黔、黔恩遵昭等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支持黔江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铁路物流中心、公路物流中心、航空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节点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指导黔江高质量编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将黔江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范畴统筹,并赋能黔江培育壯大新材料、消费品等产业和尽快落实“三峡电”等低成本电力配额;加快筹建武陵山绿色生态科技银行和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投资公司,鼓励市级投融资平台参与黔江中心城市建设;市级每年定额安排黔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帮助黔江统筹用于机场、消防救援、医疗卫生等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支出,提高黔江对周边区县转移人口承接力。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围绕发挥旅游、教育和医疗“三个集散”功能,通过TOD、REITs等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濯水康养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大学、黔江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等中心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

(二)增强动力,推动产城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以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有序承接成渝地区转移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延伸新材料、茧丝绸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二是着力壮大山地特色农业。深度融入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肉食品基地、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提速建设蚕桑产业示范园,高标准建设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巩固烟草产业基地,加快完成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三是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以濯水5A景区和7个4A景区旅游方阵为依托,持续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文化、城市、商贸、工业、农业等融合发展,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消费品创新创意中心、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展销中心。四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紧扣“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2025年中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30万人优化中心城市能级,强力推动黔江城市大峡谷、高铁站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产、城、景“三融合”,旅游、教育、医疗“三集散”,宜居、宜业、宜游“三适宜”,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力,促进更多产业和人口向黔江集中。

(三)激发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拓展空间布局。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合理扩展,将城区规划面积按2025年3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万人纳入全市國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未来产业、人口等集聚提供空间保障。优化构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高标准高品质抓好高铁站场区域开发,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吸引力、宜居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使中心城区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核心区域,打造武陵山区高铁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重要中心镇,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配套,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的集聚辐射作用。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紧扣“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新城做加法、老城做减法”总体思路,推动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向新城集聚,推动城市实现更有效益、更具特色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使中心城区成为“峡谷城”吃住行游购娱的主要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先行示范、重点帮扶、平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依托交通廊道、轨道网络、产业集群、河流水系和旅游资源,以规划新理念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打造阿蓬江“一江两岸”美丽乡村示范走廊,有序推进一批美丽小城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承接中心城区、辐射乡村的总服务器、总引擎作用。

(四)挖掘潜力,推动绿色创新开放发展

一是着力挖掘生态产品价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持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争取在全市率先开展地票生态功能试点和碳汇交易,完成森林指标交易5万亩以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二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积极争取支持黔江加快渝东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争取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黔江设立分支机构,每年培育科技型企业4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争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深化与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协作,将正阳工业园区作为重庆高新区“飞地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是着力建设对外开放高地。加快拓展黔江海关功能,争取在黔江开展铁路货场甩挂业务,开通航空口岸。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业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及成渝地区汽摩、装备、电子信息等配套产业,力争“十四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企业达到15家以上。

(五)聚集合力,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一是深化川渝协作发展。加强与四川相关市(区)县合作,围绕产业协作、文旅融合、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与南充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动落地。二是深化渝东南协调发展。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构建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精品、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带,联手建设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深化武陵山区联动发展。支持黔江加强与湘鄂渝黔周边城市互动合作,联动恩施、张家界、铜仁、湘西建立重大事项区县长共商机制和全国人大代表协商机制,合力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层面尽早出台湘鄂渝黔革命老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四是深化对口协作发展。持续深化中信集团、山东日照市和重庆高新区等全方位定点对口协作,在巩固脱贫成果、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努力打造对口协作新范例。

(六)甘下苦力,推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一是弘扬新时代“黔江精神”。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杰出贡献者,让“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实践中再出发。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各项定位政策落地,持之以恒“常思考”“深研究”“勤对接”,以“建成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紧盯不放,按照事项化、清单化、责任化、时限化要求,常态化抓好跟踪落实。三是褒扬敢担当精神。褒扬能吃苦、乐奉献、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有人干、敢于干、能干成的干事创业环境。

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黔江成渝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黔江精神探论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