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传统竹编技艺 传承非遗文化精神

2021-07-08茅海燕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竹编技艺文化遗产

茅海燕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就笔者的实践经验而言,这种理解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微观的教育理解实际上是建立在教学理解基础上的,当人们将“教学质量”作为口头禅的时候,实际上强调的是文化学科的教学质量(对应学生的考试分数),由于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因此教师不自觉地就会将考试分数、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混为一谈。而事实上这一理解是相对片面的,考试分数并不代表学生的一切,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也不只是分数。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教师,应当在努力培养学生必要的应试能力的同时,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这种理解也就是对教育的宏观理解。

当对教育的理解有了宏观视角之后,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思考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显然,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靠口头说教就能达成的,必须要有相应的体验过程,才能让学生获得超越考试的认识与收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面向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育是可行的,尤其是结合学生生长环境的特点、学校所在的地域特点,选择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让它们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成长的内涵,也可以让非遗精神在学生身上传递下去。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传统的竹编技艺,且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笔者就萌生了借助传统竹编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精神的想法,并且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传统竹编技艺承载着非遗文化精神

竹编技艺来源于普通人民的生活,经过历史的演变,竹编所承载的功能也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功能性走向后来的艺术性,既对应社会的发展,也对应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竹编技艺,已经成为富有生活气息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从其影响的范围来看,竹编技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与我们的普通生活高度相关。尽管当下的学生对竹编的认识比较陌生,但是对于学生的父辈和祖辈而言,竹编却是他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这一客观现实实际上也为传统竹编技艺进入课堂打下了基础。

竹编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既凝聚著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也延续着一方水土所蕴含的风俗民情。精神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精神,无论是精神还是文化,都不是空洞的。对于竹编技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就体现在竹编的形制上,竹编的功能、竹编的外形、竹编的选材、竹编的制作工艺,都体现着文化。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文化可以通过观察与欣赏来感知,也可以通过亲手制作来传承。而这都需要将竹编技艺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校本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应当说,在课改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学校引进本地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完全可行的。将竹编技艺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利用竹编材料的特殊性来制作产品,感受竹编技艺的精湛性、多样性、严谨性,竹编文化的本土性及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效果。当然这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工艺美术素养和核心素养。

二、借助传统竹编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精神

应当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已有的探究经验来看,各参与主体相互协作并形成合力,是在小学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小学教育中传承非遗,会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以及传承主体、传承空间和传承模式。为此,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来促进其持续发展。相比较而言,传统竹编技艺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在其进入课堂的时候,有着更大的可行性,其所承载的非遗文化精神,也更容易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

(一)让学生欣赏竹编造型之美

学生欣赏竹编制品有两种载体:一是图片,二是实物。将这两种载体如何向学生呈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如果先呈现图片,再呈现实物,那么学生的感知可能会有差异,在看到实物之后,可能会感觉并没有图片上那么美,这无形中会削弱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如果先呈现实物,后呈现图片,那又有可能会削弱其神秘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参与动机。

面对这一矛盾,有效的做法可以是,教师当着学生的面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竹编物品,或者寻求家长的帮助,由学生从家里带一个现成的竹编制品来。由于有了人(教师或者家长)的参与,学生在感知竹编技艺时感情会有所不同,这种“人”与“物”的融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也可以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有了这一基础,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到竹编的造型上。于是教师可以展示更多不同造型的竹编制品(可以采用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然地进行比较与思考:这样的造型有怎样的功能?哪种造型更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这些问题又会驱使学生更深入地欣赏竹编造型之美,非遗精神的传承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感受竹编技艺之精

传统竹编技艺进入课堂后,不仅要让学生对竹编进行欣赏,还要让学生学习制作竹编制品,这可以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及社团活动来进行。教师可以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如手套、竹蔑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先让学生学习编平面的竹编物件,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复杂的编制技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竹编制作的工艺与美感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编制工艺精良且具有美感的成品。还应当允许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与需要,设计出自己的作品。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这需要若干个课时,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具有连续性。教师也可以请竹编工匠进入课堂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竹编制作的工艺水准。

三、对传统竹编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精神的思考

事实证明,通过以上努力,学生不仅可以在感官上获得对传统竹编技艺的认知,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事物背后,却隐藏着较高的技艺要求;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竹编工艺品,背后既有制作人精良的手艺,也有其较高的审美水准……这些认知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真正的进步,也意味着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有了新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通过物质来承载文化的。像传统竹编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实际上就为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充分地感知、体验,而文化就在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渗入,从而成为学生成长的有益营养。

教师还应当拓宽视野,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商业性的特点,人们在传承中创新,努力将高雅融入生活,打造集传承、生产、旅游、展览、购物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整合资源,设计合理的产业链,使民间工艺在产业化中得到活态保护,在市场化中得到发展。学校教育要放弃非遗传承中商业化的东西,重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非遗文化精神就能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唐莉英,曾丽.景观艺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途径研究———以四川道明竹编为例[J].华中建筑,2020(9).

[2]骆玲萍.活化非遗竹编传统滋养学生核心素养[J].启迪与智慧,2017(1).

[3]李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教育传承研究———基于“弥渡花灯进校园工程”的调查[J].大理大学学报,2020(3).

[4]卿尚东,杜兆恒.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美术品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竹编技艺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传授技艺
Tough Nut to Crack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