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童真教育 助推班级管理

2021-07-08陆冬妍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杰大侠童真

陆冬妍

特级教师李镇西多次说过,一个教师,只有做班主任,才能够真正深刻地理解教育。但是班主任“官”小事情多,如果从事大循环教学,还要陪伴学生从童年阶段走到少年阶段,学生变化之大,遇到问题之多,常常让年轻老师手足无措、怨声载道。其中,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因为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处理问题更加棘手。的确,班上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个小精灵。不同家庭、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性情……絕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嘴里总有说不完的话,脑袋里总有想不完的主意,于是孩子间的言语冲突或肢体碰撞就难以避免。一桩桩“官司”要班主任来明辨是非,一件件“悬案”要班主任侦破,凡此种种,让班主任应接不暇、疲于奔命。那么,如何才能巧妙、高效、省力地处理好低年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这考验着班主任的管理智慧。

当下,笔者所在学校正大力推行“童真教育”,所谓“童真教育”,就是返璞归真,大道至简,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命状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让教育贴近自然,靠近心灵,真实亲切地发生。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童真教育”恰恰能帮助学生构建真、善、美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提供重要的载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如何实践“童真教育”理念,处理好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对学生矛盾冲突的“新认识”

在学校的“童真课堂”上,教师用“容错”的姿态,赋予儿童犯错的权利,捕捉每一个深层次探究和对话的机会,恰当地放大并有效融化有价值的“错”,并“鼓励儿童认真地犯错,犯值得犯的错”,最终化“错”成智,化“错”育人。特级教师华应龙也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本着“允许孩子犯错”这一认识,再来看“童真教育”视阈下孩子们的矛盾冲突,顿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儿,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孩子们来学校不只是为了书本、课堂和那些纷繁复杂的作业,还应有更多、更丰富的集体活动。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发展“真我”。

在集体活动当中,或多或少总是少不了矛盾冲突,它是孩子真实情绪和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儿童自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特殊方式,也是实现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有同伴的存在,孩子们在做事情时就有了参考的依据。在同伴之间,因为大家年龄、能力、认识和思维的相似性,大家做起事情来才会平等。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孩子更愿意和孩子玩耍,在一起玩耍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遵循的一套规则。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人沟通,做出必要的让步和争取。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打了一会儿又和好了,常常越是争执过的伙伴越亲密,所谓“不打不相识”,玩耍的过程也更加有趣。这也是因为孩子们需要在与伙伴的深度互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这些品质的形成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应当认识到并不是他们的态度、思想、家庭教育一定有问题,或者他们原本就是惹是生非的坏孩子,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必要的平等沟通、和平协商的能力,他们还需要不断磨炼并提高这种能力。因此,一次矛盾冲突,就成了一次拔节成长的机遇,成了一次自我教育的契机,也是教育同龄孩子的宝贵资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唤醒和呵护他们的“童真”,智慧地帮助孩子们解决矛盾冲突。

二、对学生矛盾冲突进行“慢处理”

案例1:有一天大课间时,一些孩子在教室里打扫卫生,一些在走廊里玩儿,还有一些在座位看书。班长捧着作业往教室走去,突然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蹲在教室外展板下面,手指还在上面划来划去。班长一看是班上顶有名的“捣蛋鬼”小杰,平时他就喜欢搞破坏,弄坏别人的笔,打断别人的游戏,今天又在这儿干什么呢?一想到已经有点儿破损的展板,再一想到他平时糟糕的表现,班长火冒三丈地冲上去厉声指责:“你在干什么?我说展板怎么这么容易坏掉呢,原来都是你抠坏的。”小杰愤怒地抬起头望着班长,说:“不是我!”他的否认彻底激怒了班长:“我都看见了,你还狡辩!”于是两人在教室门口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最后,班长怒气冲冲跑到我这里,声泪俱下地控诉小杰的“罪行”,小杰也是脸红脖子粗,再三询问小杰,小杰也只是默不作声。此时我安抚了班长的情绪,让小杰先回到教室,准备让他们回去好好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再处理。后来放学前,小杰的同桌小玉跑来悄悄对我说:“老师,我可以证明小杰不是在抠展板上的画儿,他是把坏的地方抹平的。”随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画儿曾经卷起的一角真的平整了许多。原来班长误会了小杰。

分析:这是班级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的典型事例,如果班主任偏信班长的话,不做具体调查就责怪小杰,默不作声的小杰很可能“忍气吞声”地接受批评,也可能“愤愤不平”,下次与班长重燃战火。欲速则不达。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三两分钟、几句严厉的批评就可以结束,但那样的话,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为他们今后发生更大的矛盾埋下了隐患。这样的教育就不是真实的教育,也不是适合的教育,而是违背了“童真教育”理念的坏的教育。其实,小学生之间极少发生恶意冲突,他们的矛盾冲突说到底还都是些“鸡毛蒜皮”,可能就是因为你碰了我一下,我说了你一句。总之,一切在我们成人眼里“莫名其妙”的原因,都可能成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总是遵循“慢”字诀。这当然并不是说发生矛盾后搁置不管,导致冲突加剧难以收场;而是在具体解决矛盾时,让孩子慢慢说、好好想,班主任就耐心听、慢慢等,少做“立竿见影”的决定,多让孩子自己分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做到让孩子犯一次错,能有一些体悟,有一点成长。比如正当你因为那乱糟糟的班级纪律恼火时,同学们一窝蜂地跑来报告小A和小B又打起来了,这时候你心中的那把火一定会燃烧得更旺,有可能就会带着很坏的情绪去处理问题,而在一个人情绪冲动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致处理问题失当。

老话说,慢工出细活儿。在解决学生矛盾冲突时,班主任不妨放慢节奏,让孩子真实地、充分地表达自己,让孩子真切地、深刻地认识错误,让孩子身心真正快乐地成长。

三、对学生矛盾冲突进行“巧利用”

案例2:剛下课没多久,“公主”小晨就哭着鼻子跑进来,气呼呼地对我说:“老师,我想换同桌,我再也不要和小远坐在一起了!”小晨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姑娘,可就是喜欢“掉豆豆”。我连忙问道:“怎么了?你说给我听听!”“小远他打我,打在我手臂上了,他还不承认。这都好几次了呢!”“小公主”愤愤地说。

不一会儿,“大侠”小远兴冲冲来了,问我有什么事情,然后看看“小公主”,觉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大侠”平时大大咧咧,手脚动作自然比一般孩子幅度要大些,又喜欢玩点“花拳绣腿”,常常碰到别人还不自知,而自己脾气又倔,嘴巴不饶人,因此得罪了班上不少孩子。为这事我也没少找他,可效果始终不理想。我心想,这次得换换办法,不妨找个他们俩都信服的班干部。

我马上找来了班长小嘉,把事情又说了一遍,请求她的帮助,小嘉爽快地答应了。只见她转过身,盯着“大侠”说:“小远,爱武术这是好事。可武术是用来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你那么喜欢武术不会不知道吧?”“大侠”轻轻地说了声:“知道。”小嘉又接着说:“你练武术可以在道馆里练,家里练,学校里人太多了,你也不太好施展呀!再说你这么练武,手脚碰到了同学们,你这高手倒是觉得没什么,可是我们没功夫,我们很疼的呀!”小嘉边说边做出一副痛苦的样子,弄得“大侠”脸腾地红了,他挠挠头说:“还真是!我以前都没有想过。那我以后保证不在学校里练习了。”旁边的“公主”看到“大侠”被说了一顿,怒气渐消。小嘉转过来又拉起她的手说:“其实小远就是想和你做朋友,想让你看看他的本事,只是他用的方法不对。你以后多带他一起玩玩儿,你会多一个好朋友、好同桌的,好吗?”“公主”看了“大侠”一眼,说:“我们还做同桌,下课我们一起玩贴墙的游戏。”“大侠”点点头:“好,以后我会保护你的。”

分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不是解决学生之间矛盾冲突的唯一人选,有时“小老师”用儿童的方法、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智慧,发自真心,抒发真情,能更巧妙地化解同学间的矛盾,发展同学间的亲密关系。在以上的事例中,我就充分利用矛盾冲突,让三个孩子都在其中得到了能力的提升,在社交关系中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公主”学会了宽容和谅解,“大侠”学会了体谅他人、约束自己,而班长小嘉更是在调节矛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她今后的班级管理又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也会成为班主任更强壮的“臂膀”。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相长,师生互学,班长小嘉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启发了我。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后来,我总会提醒自己不要光看孩子的外在形象,而要去寻找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这样的做法正契合了“童真教育”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儿童,认识到儿童的无限可能性,让儿童成为真人。

最后,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只有坚守鲜明的儿童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真”字元素,践行“童真教育”,发现真儿童,去做真教育,才能启迪真智慧,做真教师,让师生的生命拔节,让童年自然而温暖。

猜你喜欢

小杰大侠童真
约定
华丽追梦者
至尊大侠
萌趣圣诞
回归童真季
他鼓励了我(二)
偷梁换柱
绝世武功
童心童乐童真
暖在乡村的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