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1-07-08牛国强
牛国强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提倡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实践活动中学习科学。实验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在小学实验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符合国家提出的教育导向。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小学科学课,现就自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些体会。
自己负责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材料都来自生活,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材料,例如植物的种子、一次性杯子、纸张、盐、面粉、皮筋、气球等,能让学生更关注周围的事物,并将此和科学课相联系,深化实验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态度。为了防止一些学生忘记带材料而无法开展实验活动,我也会准备好一些所需的材料以备用,但一段时间后,忘记带材料的同学越来越多。为此,我改变了策略,规定自己的材料必须自己带,如果有学生没有带,要不负责该节课的整理工作,要不取消该次实验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是乐于参与实验的,整理实验室会占据他的娱乐休息时间,所以学生在再三权衡下,一定会记住要带实验材料。偶尔也会有学生忘记了,但次数和人数少之又少。现在有的学生不仅会带来老师布置的材料,有时还会自己选择一些更好的材料,甚至在上课前就动手实验,并发现了一些新现象。比如在做解剖种子实验时,有个学生发现玉米的种子解剖后结构和蚕豆(红豆、黄豆、花生)的种子结构不一样。为此,这个学生还特意带了玉米种子要给大家做解剖演示。有了学生的热心参与,实验效果也就更明显了。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实验活动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堂中学生实验活动我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但在实验时出现:小组成员动手能力强的、对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在那争抢材料进行操作,而那些胆小不自信的学生却无所适从、无事可做;小组内互相批判,小组间互相攻击。这样合作效果差,常常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活动)前学生分工不明确,而且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于是我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由小组长提出任务要求,给组员明确分工,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动手、各尽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强调小组长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小组的成功也只有在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另外,开展小组评比,在激励学生学会合作。
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每次实验结束后都有一个全班汇报交流的环节,在這个环节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够自信,因为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实验操作方法的不同,或者实验器材的不同,或者教师设计的意图不同,实验现象往往会有差异,大部分学生往往也会随意改变自己的实验结果。例如,我在教六年级上《影长的四季变化》一课时,同学通过实验模拟太阳高度变化,发现影长变化规律,但是有一组同学手电筒电量不足,观察效果不明显,但是绘图记录结果与其他组一样,交流时恰好这组发言,描述含糊不清。通过调查我发现,这是借鉴别组的结果,这种情况说明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也不够自信。认真做好每个实验,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结果,使他们懂得科学是一门实事求是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有时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决定了实验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样才能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品质
科学课中的实验一般都会有实验记录的要求,而实验记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受欢迎的内容,很多学生为了应付会简单写几句。但是大多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清,于是我充分做了要求:第一,仔细观察实验;第二,认真把看到的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第三,一定要勤奋、积极、勇于吃苦。实验课教师要耐心对待,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学会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此外,教育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部分,是分析实验、得出科学结论必不可少的。每次的实验记录我都认真检查、批阅并登记好成绩,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实验记录单很重视。对于那些认真观察、记录做得好的学生,我及时、大力地表扬,同时将他们的实验记录单张贴在教室里,供学生观摩,以此让学生觉得观察记录做得好也是一件受赞赏的事情。这样,正面的激励多了,学生自然愿意多观察、多记录了。
总之,科学课教师要在科学实验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但这并不是说要把科学课上成思品课,而是要在“润物细无声”的实验氛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插上德育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