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

2021-07-08李璐洋李铜山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

李璐洋 李铜山

摘 要:本文从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理性阐释。

关键词:藏粮于地;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

藏粮于地,顾名思义就是“把粮食藏在地里”。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耕地具有足够的所需要的粮食生产能力。用学术语言来讲,藏粮于地是指通过改善耕作方式、增加耕地保育投资、广地力提升技术、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以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有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我国有多重要、有多紧迫,在当前成了一个必须充分认知和切实把握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

从客观上讲,我国之所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因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基础地力、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近1/5,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而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重任对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必须具有很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能够充分发挥出丰衣足食的“压舱石”作用。

(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提升基础地力的核心手段

在粮食产业发展中,基础地力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能力。长期以来,我国耕地的基础地力并不高。为了实现高产和粮食的持续供应,我国普遍通过采取高复种的方式提高耕地产出率。这种高复种耕种方式直接带来了基础地力的严重下降。通过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增加投资,有效地改善要素投入和耕地质地,持续改善和提升基础地力,使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同步提升,从而确保粮食产业既能增产又能提质增效。

(三)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主要内涵,是促进粮食产业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增加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我国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动因,主要是粮食刚性需求、财税政策效用、粮食保护价作用、科技兴粮等多个方面。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就能以时间换空间,促成粮食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实现粮食产业朝着高产高效发展,进而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

二、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性

从现实上讲,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整体水平、防范耕地数量减少、防控耕地污染等,均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整体水平非常重要

我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农村农业部《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显示,我国的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2.7%,尤其是低产田超过了30%,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不到耕地总面积的30%。实施好藏粮于地战略,就能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中低产田改造和升级,从整体上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能。

(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防范耕地数量减少非常重要

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交通网建设、工业发展导致对耕地挤占非常严重,造成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许多地方名义上占补平衡,其实补的地根本无法高产,甚至根本不能用来开展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刻认识坚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性,用“长牙齿”的硬举措避免公共设施及建筑用地过度占用耕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三)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防控耕地污染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的耕地污染普遍比较严重,尤其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之后造成的化肥侵蚀、农药残留、地膜污染更是司空见惯。加之工业污染、城市“三废”污染转嫁,造成了许多耕地污染。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避免土壤养分流失,防范和防治耕地污染,使耕地尤其是粮地永远保持“健康态”,确保能够生产出优质粮和“营养粮”。

三、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紧迫性

从时间上讲,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之所以紧迫,是因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扭转耕地重用轻养现象、阻滞耕地地力逐渐下滑态势、合理使用WTO农业协议中“蓝箱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亟待扭转严重的耕地重用轻养现象

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正是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和高强度开发,没有开展保护性耕作,没有形成“用养并重”的良性循环,才导致土壤水蚀、风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耕作层板结硬化,生态功能退化,耕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60%,土层厚度由50~6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了20%。近两年,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真正解决问题,国家开始大力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而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就能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牢固树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科学保护观,从根本上改变耕地重用轻养陋习。

(二)目前亟待遏制耕地地力逐渐下滑趋势

近年来,我国耕地土壤退化问题比较严重,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有的学者依据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耕地生产力下降等现状,甚至提出了耕地地力透支的观点。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就能够重构地力透支治理机制,推进地力恢复耕作方式,推广地力保护技术,完善地力保护政策,持续增加预算投入,持续实施耕地保护项目,持续保育耕地,持续改善土壤质量,持续推动耕地保护法制化,从根本上有效恢复、稳固、提升我国耕地地力。

(三)目前亟待通过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合理使用WTO农业协议中“蓝箱政策”

WTO农业协议中“蓝箱政策”(Blue Box Measures)是指那些从与生产限制计划相联系的直接支付的“黄箱措施”支持中单独拿出来,可以得到直接免除减让的特殊措施。从政策制定初衷上讲,“蓝箱政策”原来是专门为粮食供过于求、粮食产业发展中大量采用休耕手段的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量身定做”的专属政策。这些年来,美国、欧盟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蓝箱政策”,堂而皇之地加大对弃粮休耕者的收入补贴,进而持续保持了很大的粮食生产优势。以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在对农业和粮食的支持保护中,即使是想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蓝箱政策”,也属于“非分之想”。如今,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粮食库存比较充裕,部分粮食品种还存在阶段性过剩,已经完全可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或者说,目前,我国推进耕地轮作和休耕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完全可以通过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执行耕地休养生息政策。同时,合理使用好WTO农业协议中“蓝箱政策”,可以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探求粮食供求平衡。

参考文献:

[1]李铜山.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理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6-20.

[2]郧文聚.“藏粮于地”不能重用轻养[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05-15(03).

[3]郭小燕.我国耕地地力透支的影响机制及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2020(03):26-33.

(作者简介:李璐洋,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铜山,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贸易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试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析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