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中医院2017—2019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2021-07-08周洋杨根林邵萍
周洋 杨根林 邵萍
医院感染仍然是公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1],因此,医院感染的监控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患率调查作为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监测手段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全面地呈现医院感染现状及分布特征,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初步查找风险因素[2]。2012—2015年,全国报道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67%~3.7%[3-4]。国外研究报道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较大[5]。连续多次的现患率调查可以动态掌握住院患者患病率的发展规律及变化趋势。近年来,北京[6]、安徽[7]、湖南[8]、上海[9]等地陆续发表了连续多年重复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的报道,现患率波动在3.6%~6.30%,但是江苏地区医院连续多年医院感染现患率的报道不多,且鲜有关于中医医院连续多年的现患率结果的报道。该院是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自2001年开始间断性地开展全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以反映全院医院感染实际情况。近年来,该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受到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于2016年起,引进使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并在运行稳定后,自2017年起,借助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人工调查的方式,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调查内容由以往单一的指标,扩展到除了感染率以外,还包括感染的分布特征、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治疗用药患者病原学送检率等多类指标。本研究运用统一调查方案和调查方法,连续多次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以期了解中医医院感染现长期变化趋势,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效果,也为今后制定中医医院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提供依据。现将该院2017—2019年连续开展现患率调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三甲中医医院2017年10月26日、2018年9月19日、2019年10月15日0~24点所有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包括期间出院、转科、死亡患者,但不包括期间新入院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在调查开始前一周,通知各临床科室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医院感染预警病例进行处理,对疑似病例通过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查进行确诊判断。在调查前2天内,对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和其他参与调查的床位医生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依托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获取调查日当天住院患者信息。管床医生对管辖所有住院患者,统一填写《医院感染现患率报告卡》,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情况、感染部位、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学送检情况等。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分成4个小组到病区会同科室感控医生和管床医生进行床旁调查,针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讨论、确认,并指导《报告卡》的填写。最终,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所有调查表进行复核、确认。
1.3 诊断标准
依据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判定,包括调查时限内所有新发生的医院感染,以及过去发生的医院感染,调查时仍未痊愈的患者;不包括过去发生而调查时已痊愈的患者。社区感染患者为入院时已经存在的感染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患者,以及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发生在入院48 h以内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趋势性检验采用χ2线性趋势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现患率
2017、2018、2019年分别调查1 112、1 057、1 122例住院患者,实查率均为100%,现患率分别为2.07%、2.27%和2.32%,例次现患率分别为2.34%、2.27%和2.32%,见表1。三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0.914),三年间,医院感染患病率基本保持一致。
表1 2017—2019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汇总
2.2 医院感染科室分布
随着医院科室的调整,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调查了27、27、31个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排名第一的科室均是重症医学科,此外,排名靠前的科室还有外科、骨伤科、内科。内科、外科、妇科、心血管科、肿瘤科、骨伤科、肛肠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和其他科室三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科、外科、妇科、心血管科、肿瘤科、骨伤科、肛肠科、重症医学科和康复科P值分别为0.195、0.325、0.747、0.626、>0.999、0.753、0.661、0.085和>0.999),各科室三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基本保持一致,见表2。
表2 2017—2019年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情况
2.3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2017年、2018年、2019年最常见发生部位均是下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30.77%、41.67%和46.15%,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7.69%、25.00%和26.92%)、手术部位感染(15.38%、12.50%和15.38%),见表3。
表3 2017—2019年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2017年、2018年、2019年从医院感染病例中分别检出26、19、16株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构成比分别为65.38%、84.21%、81.25%,常见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此外,检出真菌所占构成比分别为15.38%、0.00%、12.50%,见表4。
表4 2017—2019年医院感染病原体构成比
2.5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7年、2018年、2019年所调查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人数分别为336、323、296例,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0.22%(336/1 112)、30.56%(323/1 057)和26.38%(296/1 122),三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呈下降趋势(趋势性χ2=3.999,P=0.046)。2017、2018、2019年 病 原 学 送 检 率 分 别 为58.95%(135/229)、75.68%(168/222)和51.89%(110/212),三年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89,P<0.001)。三年抗菌药物使用均以治疗用药、单用为主,且三年间治疗、预防用药所占比例基本保持一致(治疗用药:χ2=2.934,P=0.087;预防用药:χ2=0.886,P=0.352),治疗+预防用药所占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4.394,P=0.036);药物联用情况基本保持一致(一联用药:χ2=0.712,P=0.399;二联及以上用药:χ2=0.712,P=0.399),见表5。
表5 2017—2019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三次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07%、2.27%和2.32%,符合原卫生部规定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10%的要求[10],与其他中医医院的报道结果相近[11],低于西医院[6]等报道的医院感染现患率结果,低于东南亚国家报道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水平[12]。该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其他报道结果的差异,主要可归结为现患率的调查时间、诊断标准、医院规模大小、主要收治病种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三年来,该中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维持较低且稳定水平,反映了该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年来,医院感染现患率居首位的科室都是重症医学科,与国内同类医院的监测结果一致[13],此外,医院感染现患率靠前的科室还有外科、骨伤科、内科,与其他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4]。外科、骨伤科患者多为手术患者,有的是多发伤、开放性伤口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内科可能与收治的大多是年长患者、患者基础疾病重,以及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等因素有关。三次调查,各个科室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基本维持稳定水平,说明近年我院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基本无变化。
医院感染常见发生部位均为下呼吸道感染,与国内52所医院报道结果相似[4],与美国183家医院[15]和欧洲66家医院[16]报道的结果相似,然而该院占比高出很多。而意大利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常见发生部位是泌尿系统感染[17]。此外,该院的手术部位感染、胃肠道感染和血液系统感染低于欧洲[16]和美国[15]报道的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差异考虑可能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差异有关,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沿用的是原卫生部在2001年出版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距今已有18年,有待更新完善。此外,考虑可能还与医院的医疗救治水平、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水平等因素有关。
三次调查分别从23、24、26例医院感染中检出26、19、16株病原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构成比分别为65.38%、84.21%、81.25%,与许川[18]等报道结果一致,提示革兰阴性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在三年现患率调查中均居首位,与全国[3]报道结果相似。美国[15]报道显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欧洲医院[16]报道的医院感染最常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第三次调查时,鲍曼不动杆菌检出占比与铜绿假单胞菌并列第一,其是我国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易引起医院感染暴发[19],危害严重,但在国外却不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而美国常见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在我国尚未有报道,考虑其培养条件苛刻,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实验室能够对其进行培养,国内尚缺乏相关数据说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对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20]。
综上所述,三次调查显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低于一些报道的结果[21],与孙惠等[22]报道结果相当,接近2006年欧洲[23]和2007—2008年荷兰[5]报道的结果,说明该院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2019年,预防+治疗用药占比呈下降趋势,可能与该院推行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使得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日趋明确有关,也与现患率调查工作日趋成熟,调查人员对用药目的判定更加准确有关。三年来,治疗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在51.90%~75.68%,与其他报道的结果相近[24],说明临床对可疑感染病例的诊断更重视病原学结果,减少了经验用药,越来越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