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水平、转移支付与居民消费研究
——基于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差异性
2021-07-08李果繁
□李果繁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620)
1 研究背景
财税政策是刺激居民消费的一种工具,近些年我国推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房产税、税优健康险等税收优化政策,意在调整我国的税收结构,从而刺激居民消费。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为了解决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或贫富差距的问题,实施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比如对贫困人群提供补助、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等。这些政策出台以后,在短期内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了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税收水平、转移支付与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
2.1 收入效应
税收水平、转移支付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之一是改变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居民收入减去各项税收再加上转移支付后,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可以认为,税收水平和转移支付两者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决定性作用,间接通过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消费支出。比如政府提高了税收起征点,降低了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同时对低收入个人发放了补贴,以降低税收与转移支付提高可支配收入,能够在理论上拉动消费[1]。
2.2 边际消费效应
税收水平、转移支付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之二是改变居民边际消费意愿。税收水平和转移支付能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提高居民对未来生活的稳定预期,从而提升居民边际消费意愿。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是“橄榄型”,即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意愿降低,而中等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意愿最高。从国内居民的收入阶层分布看来,我国低收入群体数量最多,其次是中等收入群体,数量最少的是高收入群体,整体上属于“金字塔结构”,这给我国的财政政策带来了巨大挑战。应当借助更公平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从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信心,降低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意愿[2]。
2.3 永久收入效应
税收水平、转移支付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之三是改变居民永久收入。居民永久收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指收入水平的稳定性,主观因素指劳动者的努力水平。从政策上看,地方政府一般通过调节不同行业的税收水平,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需求,通过提高就业多样性和岗位需求量来提高劳动收入的稳定性[3]。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分析
使用2000—2019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变量分为税收水平和转移支付,在税收水平的测量上采用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作为税收水平的量化指标,转移支付用财政转移支付进行测量。引入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地方经济产值、城镇化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拟合回归模型,得出的计量结果见表1。
表1 回归结果(固定效应模型)
3.2 结果讨论
第一,从影响系数可以看出,增值税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164(5%),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172(5%),两者的系数较为接近,可以得出增值税的税收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相似。与理论相一致,增值税的征收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对消费水平产生挤出效应。换言之,当一个地区的增值税征收水平提高1%,则会令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下降0.164%,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下降0.172%。
第二,从影响系数可以看出,消费税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058(5%),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056(5%),两者的系数较为接近,可以得出消费税的税收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相近。消费税增加会令商品价格上涨,转移消费者,削减了边际消费意愿,同时也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对消费水平产生挤出效应。换而言之,当一个地区的消费税征收水平提高1%,则会令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下降0.058%,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下降0.056%。
第三,个人所得税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从影响系数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037(5%),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可以认为,当一个地区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水平提高1%时,则会令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下降0.037%,而对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不明显。总体看来,个人所得税对地区消费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可能是因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并且由于“棘轮效应”,导致消费者收入降低后没有及时调整消费决策。
第四,财政转移支付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从影响系数可以看出,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147(0.1%),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058(5%)。可以认为,当一个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1%时,则会令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0.47%,令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0.058%。城镇地区转移支付的效率比农村地区更高,说明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补贴更为完善,而农村地区的财政补贴效率相对低下。
4 研究建议
第一,国家应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用于转移支付的效率。这需要采取合理的、后续的监督措施,评估财政资金的补贴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再根据各个环节的效率,适当优化和添加服务流程,以确保持续获取财政资金的投入反馈。改善民生问题并非只是依靠财政补贴维持,同时应当注重对公共服务部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应重视城乡二元结构,从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的角度考虑问题,向农村地区提供财政补贴,加强对补贴资金流向的监控,以确保财政支出效率。
第二,有针对性地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经过研究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比较低,因此个人所得税难以作为我国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当令个人所得税发挥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税制改革,明确税制改革的目标,贯彻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目标,从而优化税制结构,实现税收公平,避免税收对消费产生扭曲效应。从税收的落实情况来看,需要加快建立并完善纳税人识别号码制度,将个人收入来源与财产信息进行统一,以减少偷税、漏税的行为。
第三,通过产业融合和就业引导实现农村扶贫。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融合,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零售业推动第一产业进步,提高农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机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创造物流众包等新型工作岗位,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条件,增加农村的多元化收入来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统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