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导读

2021-07-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简史人类文化

作家名片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人类简史》一书让他一举成名。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物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从宏观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出颇具新意又耐人寻味的观点,受到世界追捧。其代表作品为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独特的外太空视角审视人类的重磅作品。全书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的人类发展全过程,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科技革命最终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彼此连接,有效协作。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片段摘录一

20世纪前半叶,学者认为每种文化都自成一格、和谐共存,而且都有独特的不变本质。每一群人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观,和社会、法律及政治系统,而且各自运作顺畅,就像是行星绕着太阳一样。据这种观点,文化只要独立不受影响,就不会有所改变,而会依照原本的步调,朝向原本的方向持续下去。直到出现了外界力量干预,才会造成改变。所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讲到“萨摩亚文化”(Samoan Culture)或“塔斯马尼亚文化”(Tasmanian Culture)的时候,就仿佛这些形塑萨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信仰、规范和价值从头到尾不曾改变。

但现在,多数的文化学者认定事情正好相反。虽然每种文化都有代表性的信仰、规范和价值,但会不断流动改变。只要环境或邻近的文化改变,文化就会有所改变及因应。除此之外,文化内部也会自己形成一股改变的动力。就算是环境完全与外界隔绝,生态也十分稳定,还是无法避免改变。如果是物理学的法则,绝不会有不一致的例外情形,但既然这些是人类自己想象创造出的秩序,内部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矛盾。文化一直想弭平这些矛盾,因此就会促成改变。

举例来说,中世纪欧洲的贵族既信奉天主教,又要遵守骑士精神。典型的贵族清晨就上教堂,听着神父滔滔不绝讲着圣人一生的故事。神父会说:“虚荣,虚荣,一切都是虚荣。财富、色欲和荣誉都是极危险的引诱,你绝不可同流合污,而要跟随耶稣的脚步。要像他一样谦和,要避免暴力和奢侈,而且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转过去。”于是,这位贵族回家的时候满怀内敛与谦和;但接着他就换上了最好的丝质衣服,前往领主的城堡参加宴会。城堡里觥筹交错,饮酒如流水,吟游诗人歌咏着中世纪的爱情故事,宾客聊着下流的笑话和血淋淋的战场情节。公爵大声宣告着:“一旦受辱,宁死不屈!如果有人竟敢质疑你的荣誉,就只有血能洗净这种侮辱。人生至乐,岂不就是要让敌人闻风窜逃。”

这种价值观的矛盾从来没办法完全解决,但是欧洲的贵族、教士、平民试图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文化也就随之改变。其中一次试着处理,结果就是引发了十字军东征。对于这些骑士来说,东征既能展现武力上的长材,也能展现宗教上的虔敬,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同样的矛盾也带来了种种骑士修会的成立,像是圣殿骑士团(Templar)和僧侣骑士团(Hospitaller),想让基督教和骑士理想更是合为一体。中世纪艺术和文学也常谈到这种矛盾,像是亚瑟王与圣杯的传奇便是一例。亚瑟王的宫廷难道不是总想告诉我们,优秀的骑士也该是个好的基督徒,而好的基督徒也能成为最优秀的骑士?

另一个例子是现代的政治秩序。自从法国大革命之后,全球人民逐渐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价值观。然而这两者根本就互相抵触!想要确保“平等”,就得限制住那些较突出的人;而要人人都能“自由”,也就必然影响所有人的平等。自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全球政治史可以说就是讲述着要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赏析

本文选例典型,一是以中世纪欧洲贵族的信仰为例,聊天式地叙说一个贵族一天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寓理于日常生活中,幽默诙谐地道出了他们矛盾的价值观。紧接着又展开联想,借中世纪艺术和文学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矛盾促进改变。二是以现代的政治秩序为例,抓住“自由”和“平等”这一组对立的词语,以己之矛戳己之盾,不仅验证了观点,同时还引发了对“平等、自由”本身的不平等、不自由的深层思考,观点新颖,耐人寻味。

片段摘录二

历史古城撒马尔罕(Samarkand)位于中亚的一片绿洲中。中世纪时,这里的市场上有叙利亚商人,手指抚着滑顺的中国丝绸,也有来自东非草原的粗鲁部落男子,带来最新一批头发乱如稻草、来自遥远西部的奴隶,至于店主的口袋里则是满满的闪亮的金币,印有异国的文字和不知哪来的国王肖像。这里在中世纪可说是南来北往、东西交流的主要十字路口,来自各方的人融合在这里稀松平常。而在1281年,忽必烈挥军前往日本,也看得到相同的情形。蒙古骑兵穿着毛皮,身边就是中国步兵戴着斗笠,还有高丽来的援军,和来自南海而有文身的水手一言不合打了起来,另外还有欧洲冒险家讲着故事,让来自中亚的工兵听得张大了嘴;而这所有人,都是听命于同一位帝王。

与此同时,在麦加圣寺内的卡巴圣堂,人类也以另一种方式融合统一。如果你在公元1300年前往麦加朝圣,绕行这个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圣地,你可能会发现身边有美索不达米亚人,他们的长袍在风中飞舞,眼神炽烈而狂喜,嘴里念着真主的99个大名。就在前面,你可能也会看到一个饱经风霜、来自亚洲草原的土耳其族长,手拿拐杖、步履蹒跚,还若有所思地摸着胡子。在另一边,有黄金首饰在黝黑的皮肤上闪耀着,可能是一群来自非洲马利(Mali)王国的穆斯林。至于一闻到丁香、姜黄、豆蔻和海盐的香气,就知道這群兄弟大概是来自印度,又或是更东边神秘的香料群岛。

我们今天常认为宗教造成的是歧视、争端、分裂。但在金钱和帝国之外,宗教正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正因为所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都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它们也十分脆弱,而且社会规模越大,反而就越脆弱。而在历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在于让这些脆弱的架构有了超人类的合法性。有了宗教之后,就能说法律并不只是人类自己的设计和想象,而是来自一种绝对的神圣最高权柄。这样一来,至少某些基本的法则便不容动摇,从而确保社会稳定。虽然宗教有可能让各种社会和政治秩序合法化,但并不是所有宗教都能做到这点。某个宗教如果想要将幅员广阔、族群各异的人群都收归旗下,就必须具备另外两种特质。第一,它信奉的超人类秩序必须普世皆同,不论时空而永恒为真。第二,它还必须坚定地将这种信念传播给大众。换句话说,宗教必须同时具备“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

赏析

该节选部分是第十二章《宗教的法则》的开头部分。开头一二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大量的事例,且这些事例伴随着丰富的细节描写,例如叙利亚商人“手指抚着滑顺的中国丝绸”,东非的男子“带来最新一批头发乱如稻草、来自遥远西部的奴隶”,店主口袋里的金币是“满满的闪亮的”“印有异国的文字和不知哪来的国王肖像”。通过这些细节的罗列让人身临其境,好像真的来到了撒马尔罕,感受到了撒马尔罕的繁华富庶。各色人种,各种文化,交互融合为一体,哪有因宗教信仰不同造成的“歧视、争端、分裂”?在这样“细节矩阵”的叙述后,自然而然地驳斥了关于宗教的常见观点,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认识:宗教至少使某些基本的法则不容动摇,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另外,选文因限制词语和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得表述更加准确,逻辑性强。比如“至少某些”表明肯定有,但不是所有,用词准确,语气柔和却不容置疑;“从而”表示因果关系,准确地道出了宗教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简史人类文化
《宋朝简史》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明朝简史
元朝简史
北宋简史
谁远谁近?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