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阅读的分类和概念辨析
2021-07-07刘士林宗明国徐长江
刘士林 宗明国 徐长江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阅读的一场革命,扩大了阅读的范围,有关阅读的新名词术语应运而生。文章从阅读主体、阅读客体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阅读进行了分类,对有关阅读概念的范围、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纸质文献 电子文献 阅读 纸质阅读 数字阅读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218-02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阅读的习惯。过去,阅读的对象主要是纸质文献,今天,更多的人热衷于数字阅读。随着阅读的方式、方法和文献载体等的发展变化,有关阅读的新名词术语应运而生,比如电子阅读、数字阅读和网络阅读等等。这些名词术语有些相近或相似,而又缺少明确的定义和范围,很容易造成一些混淆。在对名词术语不同理解的前提下探讨问题,就很难统一观点和认识,进而造成不必要的学术争议。本文从阅读主体、阅读客体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阅读进行了分类,对有关阅读概念的范围、关系进行了探讨。
二、文献的载体与阅读分类
(一)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
“阅读是从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的主体是人,阅读的客体(对象)是“书面材料”,也就是文献,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的载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由甲骨卜辞、金石简牍和帛书卷轴等发展到纸质载体。纸质文献比其之前的文献具有成本低、易传播和携带方便等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阅读客体以纸质文献为主,并且持续了数百年。几百年来纸质文献成为人们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过去一提起阅读,人们想到的就是阅读纸质的图书、期刊和报纸,只有看纸质文献才是阅读。随着新的文献类型不断涌现,如缩微制品、声像制品和电子文献,改变了以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加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阅读范围的变化
现在,人们从电子文献中获取的信息量甚至超过了从纸质文献获取的信息量。2019年,43.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10.6%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7.8%的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而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则不到四成。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人均每天接触平板电脑的时长为9.63分钟。在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69分。阅读客体不再仅仅是纸质文献,其它方式的阅读已经和纸质阅读平分秋色了,在一定范围内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甚至超过了纸质阅读。过去一般把从书本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称为“读”,也就是阅读;从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称为“看”;从音频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称为“听”。现在通过电子文献获取信息有时很难把“读”“看”和“听”严格区分开来。比如阅读超文本文献时,文字、音频和视频并存,这也是阅读。因此阅读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文字符号,通过音频、视频获取信息的一些过程也成了阅读的一部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也把“听书”作为阅读的一项调查内容,所以说人们从电子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阅读,阅读研究的范围扩大了。
随着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阅读的范围也在变化。过去对阅读的定义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阅读的范围了,更无法满足当前有关阅读的研究,需要重新定义阅读的范围。这个范围不能过于广泛,又不能太狭窄,应该从阅读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把阅读仅限于纸质文献,忽视了电子文献的存在,明显地不能适应对阅读研究的需要,过于狭窄了;也不能仅从阅读的字面划分阅读的范围或者把阅读的客体无限扩大化,例如“应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阅读。农民阅读土地和庄稼,牧民阅读草原和羊群,渔夫阅读河海和鱼汛”,太广泛了,二者都不利于阅读的研究。我们认为把阅读定义为:阅读是从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文献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但是看电子文献中的音频、视频不能一概视为阅读,单纯地看影视作品、听音乐不是阅读;在特定范围内看音频、视频是阅读,特定的音频、视频包括“听书”,数字阅读过程中插入、跳转的音频和视频等。简单地说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阅读。阅读的这个定义基本囊括了当前有关阅读研究的范围。
(三)阅读的分类
阅读的分类主要基于阅读的主体和客体。如基于阅读主体的行为,根据阅读时是否发声,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根据阅读速度的快慢可分为精读和快读;依据阅读的深浅度,可以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基于阅读客体特征,按文献的内容,分为阅读图书、阅读期刊等;依据载体把文献分为:纸质文獻、缩微文献、声像型文献和电子文献。依据载体把文献分为四种类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现代的计算机既可读取声音信息、也可读取图像的数码信息。从这一点看,声像型文献仅仅是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媒体再划分的一个下位类”,尽管也有人认为录音机、录像机使用的磁带不是电子文献,但是录音机、录像机使用的磁带已经成为历史,重要的磁带也都转换为电子文献了;缩微文献的出版已经枯竭或被电子文献取代。因此,现在依据载体划分文献主要是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这两类。“电子文献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不同类型的知识、信息数字化并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要用一定的设备才能阅读使用的文献。”那么依据文献载体的类型把阅读划分为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纸质阅读就是通过纸质文献获取信息的过程;电子阅读是人们通过计算机等辅助设备从电子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电子阅读也称数字阅读(数字化阅读)。
三、阅读概念辨析
(一)传统阅读和纸质阅读
有人把纸质阅读称为传统阅读,例如,1993年赵秀山先生在“电视文化对传统阅读的影响”一文,是比较早地把纸质阅读称为传统阅读,现在仍有很多人把传统阅读等同于纸质阅读。我们认为把传统阅读等同于纸质阅读不够准确,因为一是纸质阅读是以文献载体来划分的,传统阅读是相对于现代阅读是以时间和内容划分的;二是在有关阅读的研究中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早已存在了,传统阅读不仅仅是指纸质阅读,现代阅读也不是专指数字阅读。“传统的阅读,起于功用,游于感知,而止于物义。现代阅读本于写作,起于感知,增强素质,以求发展。”因此,把纸质阅读称为传统阅读,数字阅读称为现代阅读或当代阅读,都不够准确。
(二)电子阅读、数字阅读
“人们对数字阅读概念的使用尚未形成共识。日常生活或学术讨论中所使用的相关或替代性概念很多,如网络阅读、电子阅读、数字化阅读等,有时会让人产生混乱。”数字阅读就是电子阅读,从时间上看电子阅读出现的比较早,随后才有数字阅读,使用哪个概念往往依据个人习惯。我们通过CNKI检索篇名含数字阅读(数字化阅读)的文献数量是1929篇,篇名含电子阅读的文献的数量是1431篇,使用数字阅读的数量明显多于电子阅读。所以,现在更多的人们习惯使用数字阅读,而且与电子阅读相比,数字阅读能够更加反映其内涵。基于以上情况,防止产生混乱,建议把电子阅读也统一为数字阅读。
(三)网络阅读、在线阅读和离线阅读
网络阅读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前提,强调的是在网络环境下阅读网络资源。网络阅读也称在线阅读,把数字阅读依据在线状态阅读划分为在线阅读和离线阅读,所以网络阅读、在线阅读和离线阅读都是数字阅读的下位类。在线阅读相对应的是离线阅读,而网络阅读没有对应的概念,“因此在研究中采用‘在线/离线阅读这一组概念,比采用‘网络阅读更严谨和方便。”
(四)移动阅读、手机阅读
如果把数字阅读按照使用的设备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多种类型。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设备阅读称之为移动阅读。人们之所以强调手机阅读,是因为手机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太大了,统计近几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都是成年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的比例最高,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随处可以看到:在地铁站、公交车、餐桌上,人们手持手机专心“阅读”。手机阅读的普及也带来了更多的碎片化阅读、微阅读。
(五)碎片化阅读、微阅读
有人认为微阅读就是碎片化阅读,也有微阅读是碎片化阅读的一种形式,还有人认为二者不同。在文章的使用频次上相差无几,与之相似的词还有快餐式阅读,我们姑且认为微阅读、快餐式阅读就是碎片化阅读,统一使用碎片化阅读这个概念。“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依赖于对互联网的使用,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对微博、微信等内容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或者是将长文章拆分后进行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阅读是基于阅读的主体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阅读的客体“碎片化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划分的。碎片化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的阅读习惯而言,传统的阅读习惯中,人们更多的习惯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的阅读。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2020JY3-25)。]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40053.html.
[3] 聶震宁.阅读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4] 吕维平,余波.文献按载体形式分类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1999(8)
[5] 黄文忠.论中国电子文献的形成和发展[J].现代情报,2004(8)
[6] 祝德纯.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之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1)
[7] 姜洪伟.数字阅读概念辨析及其类型特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9)
[8] 刘丹.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阅读研究[D].辽宁大学,2016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刘士林,佳木斯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