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方法的路径

2021-07-07牛华岩

经济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思政教育互联网+

摘 要:伴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业态,在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呈现出突出的作用。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栋梁,需要建立明确的价值导向,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需求。文章围绕“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实施价值、存在问题以及质量提升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大学生 思政教育 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F061.2;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187-02

顾名思义,“互联网+”指的是在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推动下,所形成新的发展业态,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相互融合。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推动新经济形态之下,实现了对网络创新成果的深度融合。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有所提升。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如何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成效至关重要。

一、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教育资源达到共享

“互联网+”作为网络思维下的实践成果,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借助于智能手机、电脑等媒体平台,教育资源的获得方式在加速转化,学习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先进的教育资源,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超越空间、实践的限制,实现对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同时,借助于一些专业性的教育平台,使教师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成为视频影像,并且上传到教学网站上,帮助更多的学生突破学习困境,满足更多人的教育需求。

(二)教育效能实现互动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互动化指的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一对多”教育模式下,延伸虚拟网络化的“一对一”教育模式。借助于在线直播教学、视频教学,能够对“网课”的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互动,帮助学生在音频、视频等网絡工具下达到“一对一”交流沟通,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和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以高效地互动增加教育效能。

(三)知识碎片加速整合

伴随着社会的快节奏运转,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模式渗透融合,能够巧妙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在学生休息、娱乐、用餐等时间区域下,达到有效的知识整合。借助于微课、慕课等学习形式,使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重点知识的讲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灵活,学习形式也更为生动。

二、“互联网+”视域下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发展阻碍

(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

在社会深刻的转型变革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西方霸权主义、享乐主义借由互联网的加速传播,给“大思政”高校教育的推动形成了发展阻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物欲横流”的侵蚀,如果不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那么很容易被这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导致他们无心求学深造,而是追求享乐和拜金。同时,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较为单一,一旦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那么会在不良“价值观念传播”下导致教学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尽管我国在高等教育中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一些学校,教育管理者、思政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思维下,理论教学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大多采用“理论灌输”“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以师为主的课堂教学难以加速转变,导致思政教学缺乏新意、模式保守。当代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较大,自我意识突出,但是思想波动较大。在“说教式”的思政教育下,学生容易引发逆反心理,难以提升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对现代高校思政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办学理念定位不足

如今,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专业的思政人才培育专业,但是在培养大批量思政人才的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办学特色不足、品牌缺失等方面的问题。须知思政教育很难在短时间见成效,需要教师长期地坚持和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一些学校都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相挂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价值引导。

(四)缺乏专业教师队伍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思政教师保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方式、教育手段上进行改进,才能够塑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确保思政教学的教育方式、手段能够得到改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存在偏离,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保守,导致学生的学习欲望难以得到启发。同时,在专业的教师队伍上,注重对学生思政职业理论的培养远远大于实践,所以导致学生整体思想素养偏低,教育模式缺乏生机和活力。

(五)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互联网+”视域下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考评机制不够完善就是较为重要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有76%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思政教学的考核没有兴趣,有23%的学生提出当前的思政考评模式缺乏科学性,还有65%的学生提出当前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这种以“考”作为评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养偏低,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容易造成极大的干扰。

三、“互联网+”视域下增进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具体举措

(一)净化网络环境,突破教育困局

为了能够降低复杂价值观念对高校学生的冲击,教师要立足信息技术化的发展路径,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对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过滤,删选出其中具备社会正能量的信息,汇聚良好的文化信息资源,使高校大学生能够处于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之中。同时,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应该借助相关部门,对校内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监督。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学生处于积极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之中。利用校园网等方式,清除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确保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之中学习知识、查阅资料,围绕“大思政”的教育视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稳固和顺利。

(二)转变教学思维,深化教育理念

结合“互联网+”所带来的积极效能,教师要正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思维,从根本上提升对“网络思政”融合的深入探讨。一方面,教师应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发展理念,使高校思政能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引导和鼓励高校教育人员认识思政教育、认识课程重点,加强网络资源供给,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优化教育成效。另一方面,立足“理论结合实际”,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利用时下热门的快手、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账号、知乎等手机平台,借助手机智能客户端的发展,将网络思政教育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明确办学定位,培育综合素养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学校管理者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将培育学生技能和优化教育素养融入整体教学之中,明确思政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在高校学院的办学特色上,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坚持的教育指导,使学生能够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成为德育、技能双并重的职业人才,确保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获得提升。在思政教育特色上,围绕“自由”“共享”“开放”的精神内涵,充分吸收新媒体的价值所在,使教学路径从“灌输型”向“引导型”加速延伸,以及场景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抒发己见,使思政教育能够深入人心,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

(四)建立专业队伍,提升教學实力

目前在思政教育中,许多教师都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介,提高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在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下,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心,通过开辟视频导入、图片示例、歌曲播放等动态的教育形式,使思政教育加速改革,成为符合学生需求的新型教育手法。其次,要组织专业教师队伍对思政教育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方式,对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诉求。第三,拓宽教学路径,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高校理论知识相互对接,定位理论学习的难点、重点,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理解程度,确保学校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完善考评机制,加强舆情预警

在“互联网+”的发展视域下,教师要组织学生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负其责的教学考评机制。本着“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协调教育形式和方式,通过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深化。通过为学生建立“互联网思政档案”,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的调查、收集、分析和研判,及时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处于融洽的教学制度之中。通过“章节考试+综合测评+日常反馈”的教学模式,强化大学生思想引导,以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平日的评价激励、引导作用,加强舆情预警,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四、总结

思政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与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思想意识息息相关。通过提高在校生的思政素养,能够开辟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达到对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教学延伸。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社会转型多元化思潮,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增进“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在思想意识、信息交互等方面,改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降低思政课程的教育难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隽,蒋金康.论“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07):178+218

[2] 赵丽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学理论,2019(8).

[3] 郑淑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6)

(作者单位:广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

[作者简介:牛华岩(1988—),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广州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思政教育互联网+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