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高对外开放视域中构建文化安全的路径研究
2021-07-07蔡晨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增进国际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西方一些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这一逻辑,在深入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内涵、本质和基本内容及其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路径,提出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筑牢文化安全底线;强化优秀文化教育,壮大民族文化本体;促进国際文化交流,确立民族文化话语权;谋划世界文化前途,建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主张。
关键词:新时代 对外开放 构建 文化安全 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3;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01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尤其“一带一路”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但国内改革正处在攻坚期,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叠加,处于极其复杂的局面;在国际上,地区冲突、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全球漫延、价值观外交等,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和国际问题相互传导,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加紧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我国将长期面临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尖锐复杂斗争。
一、新时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取态
在新时代全球化不断演进的格局中,全球信息流动、文化传播的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发生变化。西方一些国家凭借全球化力量,在政治推动下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政策,严重挑战和威胁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为此,在百年未有的深刻变局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重道远。
(一)国家文化安全及其本质
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它与经济、政治共同构成社会的三大支柱。保持国家文化的安全、独立完整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繁荣强盛的重要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是主权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不受任何威胁的客观状态,[1]主要包含国家的文化特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文化基因的传承等诸多方面。国家文化是否处于安全的状态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它随着文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文化环境和条件又区分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当不利的环境和条件影响到文化生存、发展时,这种文化就处于危险的状态;反之,就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坚持用动态、辩证和战略的眼光认识国家文化安全,切实消除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的隐患,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里,民族国家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在于维护本国的最高国家利益,而在庞大的国家利益体系中,国家文化利益对于保障经济、政治、国防等国家利益具有深远影响,对于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美好需求,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培育,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巩固,文化主权的维护,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最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国家文化安全实质是维护国家文化利益的安全,文化利益关乎国家政权的更替兴亡和民族的命运前途,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坚强保障。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日益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同时要看到,国际间的文化竞争、意识形态的较量依然错综复杂,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着提高对外开放多样化的挑战,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文化建设中指导地位,怎样消除西方各种负面文化的影响,维护国家文化持久的安全,在思想上绝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
近年来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国际格局的快速演变,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文化的美好生活需求,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就成为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构建稳固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地位。一是要从思想上加强引领。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就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能动作用和思想引领作用,坚持用先进文化理念统领意识形态,牢牢抢占思想文化宣传阵地,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借各种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进行渗透的政治图谋。二是要从群众中筑牢根基。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就要夯实国家政权在群众内心文化心理的根基,国家政权要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只有不断满足群众经济利益诉求的同时,更要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获得最广大群众的认同。三是要从文化中厚植底蕴。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就要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厚植民族文化底蕴,使民族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绽放异彩,使中华文化的巨轮乘风破浪。{2}
二、新时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国家文化安全是具有丰富内涵且立体多维的概念,可以从内外关系、新旧关系和同异关系三个视觉解读,还可以从语言文字、社会风气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旨在科学、系统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三个关系
所谓内外关系视觉,就是从民族国家内部的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和把握国家文化安全。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下,开放的世界使劳动力、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全球流动,为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竞争或者碰撞与冲突提供便利的渠道,当今时代很难再出现小国寡民或闭关自守的状态,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十分频密的背景下,自然就产生有效保护民族文化主权的问题。由于外来文化作为一种他者文化,有着别样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它的介入会使国内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影响国内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后冷战时代,虽然国际格局出现新变化,国家间的竞争不仅局限在经济、政治、国防等“硬实力”竞争,更多存在于文化、外交等软实力竞争上,文化便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国际战略、加强国际交往和开展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西方大国甚至把文化作为实现扩张霸权的重要工具,文化的力量,不断加深熔铸到民族的竞争力、渗透力和主导力之中。为此,民族国家在国际交往中高度重视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十分警惕外来文化解构本国民族文化的基础。
所谓新旧关系视觉,就是从民族国家内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和把握国家文化安全。国家文化安全不只是来自国家外部,也存在于国家内部文化的传承、转型与创新上。国家如果抛弃文化传统和丢失文化精华,那就丧失了文化原有的特质,割裂了文化历史发展的精神命脉,这与主张“全盘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固守文化传统,拒绝文化创新,不去吸收内化反映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那就掉入盲目自信的文化保守主义泥坑,必然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落败。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能力,历史上不少国家民族文化消亡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只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构建反映时代潮流的人文风貌,适应世界发展趋向的文化模式,才能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不断转型。
所谓同异关系视觉,就是从民族国家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关系中认识和把握国家文化安全。文化的民族性保存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之中,是有别于他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国民品行、宗教信仰和伦理情趣等深层次的思想内容,这是民族延续发展和文化生存的根本所在。文化的世界性则体现在民族国家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中,是被大多数国家共同普遍认同并遵守的人性观念、道德情操、人类共同体发展目标等精神追求。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担忧自身文化在全球化的巨浪冲刷中而丢失特性,被同化而走向消亡,这就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风险点,文化的世界性并不是普世文化,也不等同于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或唯一性。因此,可以认为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就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民族文化中都蕴涵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反之,没有脱离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世界文化,当今世界文化就是一个由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互动交流、吸收借鉴和不断创新的文化共同体。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具体内容
1.语言文字的安全。回看历史的长河,国家存亡兴衰,决定着语言文字的存亡兴衰。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语境里,语言文字安全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因为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最稳定持久的符号标志和文明载体。文化在其自身历史发展中可以被不断改变、抛弃、更新或重新选择,但语言文字确实难以改变、抛弃、更新或重新选择的,假如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被改变了,那就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属性,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中华文化历经5000年长盛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汉语、汉文字、汉文学不断吐故纳新才得以保存延续的结果。
语言文字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乃至军力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唐代以来,汉语言文字对东亚国家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近代英国的强盛、当代美国的霸权,使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反之,当一个国家没落国破之时,其语言文字也处于衰落消亡之中,历史上从未出现国家消亡了,其语言文字还在持续兴盛的先例。同理,当一个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扩张时,其文字语言同样受到压制和安全威胁。法国作品《最后一课》里讲述法文的老师充满深情而又痛苦地对学生们说,今后在法国“只准教德文了...”,作品反映了法文教师因为失去自己的国语而忍受难以想象的内心折磨和精神痛楚。在当代全球化的国际交往和交流中,西方发达国家在语言文化领域实施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等霸权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侵蚀或威胁他国文字语言的安全,为此,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
2.社会风气习俗的安全。社会风气习俗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国家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的稳定的信仰、礼节和风尚,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宗教活动、婚丧嫁娶等多样化的行为模式中,反映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精神寄托,是维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固基石,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当社会风俗习惯遭到外力严重破坏面临威胁时,必然遭到本国人民的抵制与反抗,这也说明维护国家风俗习惯安全具有现实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政府被颠覆,军队被征服是容易的,但要征服一个国家的文化,尤其要改变这个国家日常风俗习惯是困难的,但必须认识到民族国家风俗习惯并非全是积极进步和不可改变的。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进步会不断移风易俗,变革那些不合时宜和落后的风俗陋习,这既是时代潮流,又是民族国家自身变革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保持民族风俗习惯相对稳定基础上,渐进温和地朝着健康科学的轨道变易更新,必然是大势所趋,但人们却热衷于流行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习俗是值得警惕的。
3.价值观念的安全。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亦即价值观,不是像风俗习惯一样呈现在民族国家的表层,而是民族国家内部人们行为模式背后深刻的思想认知、精神追求的反映,是人们对于构成事物的价值本质、结构、类型及其表现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体系的基本判断、取向和态度。人们的价值取向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密切相关,也与西方国家推行文化渗透、意识形态煽动政策紧密相联。因此,民族国家要高度关注本国公民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维护本国价值观的安全。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国家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而不断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看,价值观念的安全是相对的,作为民族国家必须与时俱进地积极引导公民,向有利于维护本国既有的价值观念安全的方向发展。
4.生活方式的安全。生活方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活方式是个人对传统与现代的经济生活、政治态度、社会制度等目标追求的行为模式;广义的生活方式包含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关于经济与政治、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言行模式。生活方式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价值观的外化形式,是风俗习惯的具体化。不同国家间的文化特色、風俗习惯差异,都集中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国别差异甚至冲突上,即使同一国家内部不同个人、群体和社会集团之间,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别,这正是世界范围内保持民族文化特质和特性而形成多样化格局的重要原因。因此,生活方式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维护本国公民按照历史传统和遵循个人意愿有自由尊严、方便舒适地生活。当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受到外力强迫改变与破坏时,就会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引起社会动荡。但生活方式也紧随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不断发生变革,当前我国积极倡导建立健康科学、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新时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路径探析
文化安全在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是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政策目标下,面对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向纵深发展,不同文化的交融交锋也日趋激烈,国家文化安全环境日渐凸显。要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传播先进文化,把握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话语权。
(一)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筑牢文化安全底线
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沧桑发展,曾遭遇过无数艰难困苦,但英勇的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走向新时代,其重要原因是有丰厚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滋养和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不能盲目排外或简单复古,而是要在保持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特性,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认清民族文化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分析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积极辩证取舍、传承互鉴和兼收并蓄的创新,不断超越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无限活力和光彩魅力,没有创新活力的文化,注定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态势中,要把中华文化置于全球化的时代空间去考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世界越开放,文化交流越紧密,越是要提高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筑牢文化发展的安全屏障,决不能让中华文化沦为异质文化的附庸或丧失文化的民族自主性,去迎合建构西方主导的世界文化景观,否则,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意识就会失控而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政策诉求中,正确处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推进文化开放的辩证关系,把继承、学习与互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相结合,不断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底线,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切实夯实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基。
(二)强化优秀文化教育,壮大民族文化本体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靠每代人薪火相传的,青少年是中华文化延续发展最重要的传承者。当人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心智还尚未健全,抑制不良信息的自控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弱,通过积极引导,主动施教,使青少年从小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坚守民族尊崇的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建构青少年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工作,应该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学段,从学习国家通用的汉语文字入手,深入系统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学中诗文、曲艺、小说等文化精品的教育,然后逐步扩展到历史、政治、经济、科技、律法、宗教、哲学、建筑等领域,通过勤学、修德和笃行,使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全景概貌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引导教育青少年把握中华民族反侵入和反独裁斗争中所创立的革命文化,掌握中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感天动地的斗争中所建立的先进文化。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融合一体加以教育,不断激发民族文化走向进步的内生活力,从而壮大民族文化本体,进而造就中华文化的蓬勃生机。
(三)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确立民族文化话语权
在世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鉴中,文化的竞争实际上是话语权竞争。文化因开放而兴盛,文明因对话而强胜,只有在开放中互鉴擅长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国家文化安全也才有坚实保障。中华传统文化由于具备博采众长的基因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才能历久弥新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列。我们在礼赞并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绝不能孤芳自赏,还必须加大气力不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使民族文化在对外开放中强基固本,在对话互鉴中根深叶茂,让新时代民族文化焕发旺盛生机。
随着全球化不断演进,文化传播途径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我们要从人民利益和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不断依法规范网络内容建设和空间治理,积极开展网络正面宣传,使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营造科学健康、从德向善的网络文化环境,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民族崇尚的核心价值观滋润人心、教养社会,在国家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确立中华文化在网络新时代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
(四)谋划世界文化前途,建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建构了一套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塑造了强势文化,向世界传递着他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推行文化霸权,长此以往,人们都习惯于按照西方构筑的基本图式、知识谱系与话语体系去寻找存在的坐标和认知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自觉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就要理直气壮地站在人类文化制高点,担当谋划未来文化发展的使命,建构有利于世界人民广泛认同的中华文化知识体系、伦理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浩瀚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我们有责任为人类文化繁荣和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人类的文明形态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和烈度发生剧变,西方旧有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越来越遭到觉醒的世界人民反对,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越来越被世界广大人民所理解和点赞,中国力量所构建的新知识体系、中国经验所阐述的新鲜话语日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中国倡导的关于世界前途和人类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旗帜,遵循这个逻辑,建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永柱.“韓流”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4)8-9.
[2] 周逢梅等.习近平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J].党的文献.2019(1).15-16.
(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作者简介:蔡晨(1978—),女,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