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民间艺术瑰宝
2021-07-07孟宪春
我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里,绽放着一朵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之花,它雅巧而又炫目,它就是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它在八百里秦川沃土的滋养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它色彩鲜艳,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造型简练,风格淳朴,针法奔放,粗犷浑厚,热情奔放,造型独特。陕西民间刺绣艺术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民情风俗紧密结合,渗透到了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传统民间艺术,陕西民间刺绣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它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进程,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民间文化艺苑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发展至今,已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海外人士称其为“不可思议的魔鬼般的艺术”,“是东方艺术的精华,中国的骄傲”。
一、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历史渊源
在华夏大地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摇篮, 五千年的文化史酝酿了璀璨的服饰文明。我国刺绣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刺绣就伴随着陶器、织物的出现而诞生。《周礼·考工记》则明确了刺绣工艺的艺术地位。在中国刺绣发展悠久的历史中,最早能追溯到到黄帝妻子嫘祖教民育蚕的故事。据《尚书注疏.卷五.益稷》载:“帝(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宜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三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絺绣,此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意思是说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等12种纹样绣在衣服上。《太平御览》引《太公六韬》:“夏桀、殷纣之时(约公元前21-11世纪),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绫纨常三百人。”这些说明在距今4000年前,我国刺绣技艺已经很成熟。中国刺绣历史悠久,享誉中外。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发现了蚕茧和丝织品,而到商代出现了商绮,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綶丝织绣。清代开始,苏绣便到了鼎盛時期,其与蜀绣、粤绣、湘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而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艺术最发达的地区。陕西民间刺绣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 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刺绣为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刺绣,从墓室考古发现原本的刺绣早已腐烂,但在几千年形成的腐泥和相应器物上,发现了刺绣的印痕和刺绣布匹的颜料,该墓约在公元前8世纪。《诗经》中就有豳风(今陕西旬邑西南)刺绣的记载。陕西民间刺绣自汉代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级和种类,陕西刺绣中古老的纳纱绣曾盛行于唐代。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上千年来,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以及历史上与西域、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交融,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等实用品,使陕西民间刺绣处处体现着三秦文化和秦人性格的特征,充分表现出了陕西人乐观豁达、古朴淳厚的性格特征。陕西民间刺绣是秦人将自己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审美体验的物质化、形态化。从那时起,陕西民间的刺绣也逐渐形成独特的一类民俗文化。
二、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特征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孕育了许多瑰丽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
1.鲜明的地域特色。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形成了陕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时也影响着秦人表达艺术的方式,史书上这样评价秦地人:其先民有先王遗风(《史记?货殖列传》);雍州(陕西)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骄惰淫靡之习(《朱子诗集》); 《山南行》是南宋时期爱国诗人陆游客居陕西南郑时所作的诗作。诗中写道:“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描写了陕西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地理位置。这些典籍和诗词说明秦人具有粗犷、豪放、热烈、执着、坚毅、自信、宽容、乐观、淳朴的人性特征。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性特征使刺绣这一独特文化元素在劳动人民的手指之间不断更替演变,但是,其内在的文化精华始终凸显鲜明的地域特色。
2.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西民间刺绣多属于生活日用品工艺大类。其绣品突出的艺术特征在于造型方面,想象变形多于自然写实,甚至有些抽象。它形态夸张、天然成趣,充满着生气,往往能抓住其特征加以强调和夸张,使其特点更突出、性格更鲜明。从生活日用品形式分以下几类:
(1)刺绣生活用品
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头帽子,五毒马甲、肚兜、绣花鞋、鞋垫、门帘、被罩、坐垫等等。
(2)刺绣玩具
是长辈给孩子做的一些玩具,(千阳话又叫“布耍活”)如:浓眉大眼阔嘴的布老虎、肥头大耳的猪枕头、聪明滑稽的双头小毛驴、单头驴、布狮子等。
(3)刺绣装饰品
此类绣品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用来装饰、点缀用,如:蝴蝶串、鱼串、福禄寿喜串、喜字串、熊猫串;虎头壁挂、乐乐狮、对对狮、五福捧寿、吉庆有余、喜上梅梢等。
陕西民间刺绣的针法也是多种多样,平绣、锁绣、参针锈、打籽绣,裹物绣、辫子股绣都是常见的手法。施针用线不拘一格,或精工细作,或粗犷豪放,随心所欲,边绣边配,随意为之。
3.丰富多样的种类。
陕西民间刺绣形制丰富多样,大致分为布软雕、布刺绣、布拼、布搐四大类。绣品主要有荷包、玩具、褡裢、枕顶、裹肚、马甲、围裙、腰带、鞋头、鞋垫、云肩、被面、吊帘、挂片等三十多个系列、二百多个品种。形状有方形、圆形、异形(动植物形、瓜果形、如意形等),其中,流行在汉中盆地的多为小件绣品,如领口、袖口、裤脚、裹腿及手巾、枕巾、包单、床围、门帘、帐帘、台布等,形成了整套的组合绣品图样及格式。
4.广泛的题材和美好的寓意。
受传统民俗长期渗透和影响下,陕西民间刺绣取材自然与民俗相统一,涉及到大众生活、文化习俗,历史神话等多个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场景、情节无论重大细小皆可入题,比如动物、植物、瓜果花卉、戏曲人物、传说、典故、字画楹联、吉祥图案等等,多以象征、寓意、比拟和谐音的手法来表达和寄托一定的吉祥寓意。以爱情为主题的刺绣,多为并蒂莲、鸳鸯戏水、龙凤、早生贵子、《拾玉镯》、《西厢记》等。在添丁増岁时,多以虎、狮、麒麟等瑞兽以及五毒图案为主。表达求子传宗观念时多以麒麟送子、瓜迭绵绵 而相送。祈求孩童学业有成则以五子夺魁、鱼化龙、连中三元而表达。为长辈祝寿多以松鹤延年八仙祝寿、寿桃、蝙蝠等相敬。节庆时,则以大吉大利、五谷丰登、连年有余、如意来祈求平安,寄托美好愿望。另外,还有象征仕途有成的封侯挂印、福禄等。
5.图案意蕴丰富,关中文化特征浓郁。
陕西民间刺绣刺绣具有图案意蕴丰富、色彩艳丽、技法多元等工艺特点。制作工艺精细,关中文化特征浓郁。日用品上的图案都是根据日常的生活景象境由心生描绘出来的,绣工们一针一线绣成的花充分展现了她们的人性之美,色彩的搭配全靠农村绣女把握。
三、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文化内涵
陕西民间刺绣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其刺绣技法受巴蜀绣及新疆织毯工艺影响最大,清代以后又吸收了苏绣,湘绣,粤绣的工艺。兼具粗犷与细腻两种风格,陕西民间布艺刺绣,是传统手工艺术。品类繁多,工艺精细,美观大方,立体感强,既有剪纸的效果,又有刺绣的特点,将形、色、意、情融为一体,构思新奇,夸张而又合理,具有对比鲜明、造型生动逼真.它是用彩色丝绸、絹缎、绒布、皮毛、彩线、金银线、空心珠等,经过抹咯被(棉布三到五层挂浆糊粘贴),晾晒,剪样,刺绣,缝合,充填 ,再缝合,修饰,前后十几道工序,复杂细致,经过民间艺人之手精心缝制而成,深的人们的喜爱。礼仪交往、装饰,生活和寄托乡思不可缺少之上佳礼品,将传统工艺,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美学符号、工艺材料、工匠精神等精粹文化,转化为艺术化的图案语言。陕西民间刺绣纹样主题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充分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与图像同源、相同、相融的特性,通过寓意象征性的图画语言或图画文字构成画面,表达对吉祥美满生活的向往,而其构图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幅画面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更加丰富,变化生动,展现传统工艺的古老文化魅力,一根根针线犹如一枝生花的妙笔画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诉说陕西民间无数动人神奇的故事。
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9?9B?9?9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关于文化的科学”进行分析,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民族意义来说,是一种复合整体,它包括社会成员人们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陕西民间刺绣的文化内涵符合这一论断。譬如,陕西民间刺绣作品包罗万象,丰富多样,或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或来源于传统纹样。不论图案的造型、题材内容还是图案 的色彩都有着较鲜明的艺术特征,成为反映民间艺人及劳苦 大众思想观念的形象符号,每一个刺绣图案都蕴藏着深厚的 文化内涵,这些图案大多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表现 手法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他们的美好意愿及祝福。 我们全面的分析陕西民间刺绣作品,不难发现,其文化内涵主要有:神衹崇拜的 文化内蕴、生殖崇拜的文化内蕴,图腾崇拜的文化内蕴等。 神衹崇拜的文化内蕴 对神衹的崇拜主要表现在祈福求祥,这是陕西民间刺绣文化 的核心内容,祈福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陕西民间刺绣艺人追求美 好生活的愿望,福指意象的境界包含祈禄、祈寿、祈喜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三秦儿女对生存具体 实在的祈求。求祥指祈求神衹消灾避难,实质是求平安、保 家族,是人们基本生存的保障。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通 过潜移默化的伦理教化深入人心,铸造出民族的品质与精神,这 一伟大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陕西民间刺绣图案中表现得淋漓尽 致。在表达人文情感方面的陕西民间刺绣绣件主要运用在传统婚俗里和大量儿童服饰上的刺绣作品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陕西农村洞房中可看到姑娘们在出嫁前用几年功夫含情脉脉制作的各种绣品,做工精细讲究,图案新巧的花鞋垫,成为闺秀和新娘寄托对心上人情思的“信物',有的图案中套上工整的“正”字,这是希望自己的恋人能走幸福美滿道路的高尚的生活情趣。而那绣满吉庆图案方绣花枕,则是年轻女子必备的嫁妆。作为嫁妆的绣花枕常以“鱼戏莲”“莲花石榴”“凤凰牡丹”“喜鹊闹梅”等为主要图案。孩子用的动物枕头多用彩色拼条布制成,栩栩如生,别具洞天。有的在枕头的中心还挖两个小巧伶珑的耳窝,小孩子睡觉时耳朵放在里面不受压起到了保护作用,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象征是某种隐秘的,但却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部特征。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以及正在形成的领域之中的现象。” 例如:陕西民间刺绣作品《肚兜上的刺绣》中间最上边的那是石榴花——寓意为多子;正中间是牡丹——寓意为富贵;下面两边是双飞燕——寓意为夫妻恩爱永结同心。这种特定观念的替代物,长期的流传在民间。整幅制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且对称均衡,同时也体现了陕西农村妇女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在陕西民间刺绣中较常见的有蛙、鱼、龟、蛇等。 据考证蛙是女娲部族的某个氏族的图腾,由此产生了关于 蛙的神话,又由于娃与蛙同音,是蛙所象征的氏族的后代,而女娲 是人类的始祖母,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因此陕西民间刺绣绣件中较常见有蛙纹,如蛙纹 耳枕、蛙纹肚兜、香包等,五毒图案也是屡见不鲜,在过去陕西农村各地都有给小孩做“百家衣”的习俗。所谓百家衣,就是向乡邻收集各种颜色的小布块拼制童衣,取百家保护、祝佑平安的意思。这种“百家衣”上往往贴有“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的布贴花,画面中心的蛙具有震慑五毒的威力与神性,其用意是希望孩子能祛毒避害、健康成长。在我省陕南农村妇女用的背布(用来背小孩)也往往是绣花和贴布综合运用的,它以精致的图案给孩子展现出一个美好甜润的世界,同时也反映出心灵手巧的母亲希望孩子快快健康成长的心情。在这里,蛙的形象憨 态可掬,具有神圣、亲切的美感 ,是 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守护神,因此刺绣作品中的“蛙”成为了人类的图腾,成了陕西民间刺绣作品的文化象征。
色彩的审美并不只在色彩视觉本身,更多在于色彩带给人们心灵的审美感受和不同的文化符号信息。在陕西民间刺绣作品的色彩审美观中,色彩不仅仅是颜色,还带有陕西人民特有的文化内涵,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总结归纳色彩的文化符号信息,并赋予了这些色彩以情感倾向甚至道德评价,反映了人們在历史长河中色彩搭配的普遍情感取向。“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凤”,陕西不同的地域赋予了同一色彩各异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陕西民间刺绣婚庆绣件中,千阳县的刺绣不喜欢绿,新女婿的枕顶不用绿色,认为绿色不吉利。但延川县给女婿做的枕顶却是绿色和蓝色,不能带红,即使后边衬布里边也不能带一点红布头,认为用红色为枕顶,婚后男人容易在外拈花惹草,对女儿不忠。洛川女孩结婚时穿的红花莲底鞋,一天后就永久锁到箱子里,第二天穿绿花鞋,绿鞋粘亲戚,寓意亲戚关系融洽。拜祖宗穿普通红花鞋,穿得越花越好,为的是让祖宗高兴。
四、陕西民间刺绣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指在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中,通过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地把人类已获得的知识、信息、价值等文化信息传递给新的社会成员。根据笔者对陕西农村民间刺绣传承与保护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陕西民间刺绣在传承与保护方面有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经营不善导致陕西民间刺绣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过去在陕西农村刺绣用品大多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状态。现在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刺绣坊,但大都是那种小作坊式的经营,刺绣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作品由于做工粗糙,档次上不去,所以不能卖到一个好价钱。由于分散制作,各自经营,绣户很少相互学习了解,闭门造车,且制作的绣品图案单一,没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出售绣品中也存在问题,这些因素导致陕西民间刺绣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受到外出务工潮冲击,导致许多农村青年妇女不愿留下学刺绣手艺,而是选择外出务工。
2.传承与保护的本真性减弱。
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企业行为对传统手工艺的破坏很严重,它是以商业为标准,盈利为目的,对于陕西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发展是不管不顾的。
3.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陕西民间刺绣发展缓慢。
在政策实施方面,相关部门对陕西民间刺绣的发展还未提出具体措施,保障体制也不健全。虽然当地政府开始加强对陕西民间刺绣工艺的挽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保护体系。在实际运作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效果不明显,导致发展效果不显著。
4.传承与保护的宣传力度小。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世界闻名的古老手工艺品。二千年间,扎根于于百姓的心中。陕西民间刺绣尽管历史悠久 但由于宣传不到位,知名度和苏绣相比没有可比性。此外,陕西民间刺绣缺少手工艺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拥有丰富经验的民间艺人却没有专业的研究水平,使得陕西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缓慢。
5.陕西民间刺绣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
陕西民间刺绣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机绣制品越来越多,手工制作成本太高,效益低下,陕西民间刺绣工艺没有创新。加之从事陕西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人年龄逐渐增长,对其感兴趣且技艺精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陕西民间刺绣的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恐面临失传的危险。
五、如何传承与保护陕西民间刺绣艺术
1.加大扶持、宣传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陕西民间刺绣工艺方面进一步提高重视度,把振兴陕西民间传统刺绣艺术作为打造陕西地方文化品牌加以高度重视,加大对刺绣工艺的投入,使其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个产业。政府应引导刺绣传承人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加强刺绣工艺的交流和合作研究,进行经验交流、产品对比和观摩等活动。此外,政府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应引导相关产业者及时跟进市场,以利于了解需求,提高质量,改进设计,开拓市场。同时,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微信、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还可以与相关学术机构和文化运营商合作,进一步宣传挖掘刺绣文化的价值,开发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刺绣手工艺品。
2.陕西民间刺绣与目前服饰设计的创新融合。
陕西民间刺绣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陕西民间刺绣无论在图案、色彩还是针线活上都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为目前的服装设计赋予了宝贵的财富。目前,将陕西民间刺绣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已成为国内外众多设计师青睐的一种表现手法。陕西民间刺绣的多样化应用和不断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服装的设计风格,使服装造型丰富。随着人们人文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服装不仅再是单纯的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作用,而是作为人们追求时尚和个性表达的载体。将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陕西民间刺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让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又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开拓陕西民间刺绣的新题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立符合中国文化气质的时尚设计变得尤为迫切,中国文化符号成为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在传承陕西民间刺绣原有艺术形式的同时,要对我们的传承工艺人进行相关的培训,激励陕西民间刺绣创新,重视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作活力。除了原有的花、鸟、人物等主题外,在艺术手法上将缂丝与陕西民间刺绣结合,为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一条新的路径。
4.提高陕西民间刺绣工艺人整体素质,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通过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工艺人对刺绣工艺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借助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如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让老艺人到学校指导女学生刺绣,弘扬当地的刺绣和民间文化艺术,不仅使学生多了一条就业渠道,还传承和保护了陕西民间刺绣,注重技术全能手和个别工序制作者的不同培养,促进陕西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开发,走由家庭手工式作坊向大规模的产业化轨道发展的道路,增强陕西民间刺绣工艺产业的竞争力。
5.依托陕西旅游业,促进陕西民间刺绣发展。
陕西是文化旅游胜地,可以带动陕西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除在产品中做好关中传统日用绣品之外,还可以开发现代服饰、手机袋、电脑包、包装袋等适用于现代生活的绣品。同时,可以建设陕西民间刺绣工艺特色文化村,把陕西民间刺绣品牌打出去,在特色文化村开展陕西绣女刺绣展示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旅游内容,而且能将陕西文化特色与旅游产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农村经济,以此带动陕西民间刺绣工艺产业化的发展,并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总之,陕西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许多瑰丽独特的民间刺绣文化,
它占据着中国刺绣文化的重要位置。陕西民间刺绣包含了花卉、人物、动物等内容,针法奔放,色彩鲜丽,不同的图案,蕴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以其独有的奇异想象,充实饱满的构图,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融入了陕西人的人格特征,包含了审美情趣、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乐观豁达人的文风貌。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要传承、保护陕西民间刺绣文化,使其不断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让陕西民间刺绣这一珍贵手工技艺融入到我们现代的生活,体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为社会文明的延续与弘扬而不懈追求,让我们共同守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1986
[2]蓝先琳,李友友.中国传统刺绣[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3]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金韺兰.中国编织绣品的传统科技与美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陈静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评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7]贺娜娜. 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时代》2020年1期
作者简介:
孟宪春、笔名三秦风烟、梦萌、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华县第八届、九届政协常委、渭南市政协委员、民进渭南市华州区总支副主委、华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被几家知名国家、省级文学雜志聘为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山花》、《边疆文学》、《黄河文学》、《延河》、《散文月刊》、《青海湖》、《山西文学》、《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副刊,总计散文、小说、诗歌、文艺评论、杂文640余篇,著有《梦萌春泥》、《田野报春花》,先后六次荣获国家、省、市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