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的面灯

2021-07-07高风英

小品文选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灯芯小面面团

高风英

小时候,家乡没有电灯,元宵节的面灯,给生长在寂静小山村的我们带来了梦幻般的温暖与快乐。

面灯,也叫棉花灯。家乡的面灯很简单,一般是用面团捏出类似酒盅或酒碗的形状,边缘再捏上间距均匀的褶,手巧的人可随心所欲地捏出鸡、狗、龙等各种好看的造型。我母亲做的龙灯,样子很逼真。她首先把一根细长的面柱娴熟地盘起来,用剪刀飞快地在“龙身”上剪出细密的龙鳞,再随手从门框的横梁上扯一块红色过门钱纸,剪出龙的小舌头;然后折两根炊帚苗做龙须,同时不忘按上两粒红色的高粱粒子做龙眼;最后,在“盤龙”的怀抱里再放上一个类似酒盅的面灯。这样一盏活灵活现的盘龙灯便做成了。站在一旁观看的我们,也会忍不住拿块面团捏揉,尽管使出浑身解数,做出来的灯总是“四不像”。母亲也不训斥,任凭我们捏啥算啥。最后手里的面团往往捏成了一个个歪歪扭扭的“酒盅”或“酒碗”。

各种面灯做完了,蒸熟冷透,母亲在面灯里插上用草棒缠上棉花做的灯芯,在灯芯上舀上一两匙因天冷在油缸里还没有完全融化的黄灿灿、亮晶晶的花生油,灯芯上再贴一块易燃的小纸片。等夜幕降临的时候,母亲就洗净双手,一一点燃它们了。

上灯的时间到了,家家户户都开始送灯了。哥哥随着父亲、叔叔一起去墓地给太爷爷、太奶奶等先人们送灯。

家里最重要的地方母亲要亲自放灯:天井里要放天地灯,母亲一般把一对大面灯放在铁桶里,祈求天下太平;龙灯要放在粮囤上,祈求风调雨顺;各个房间都要放灯,祈求招祥纳瑞。猪圈、羊圈、鸡舍、狗窝的旁边也都要放,这些送灯的任务我们都抢着干,母亲也同意。我们最愿意去外面放灯了,如果遇到没风的夜晚,送灯会很顺利。我们小心翼翼端着自己做的面灯,深一脚浅一脚地送到井台上、碾台上、小河边……总之,只要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我们能送就送。如果面灯不够,也要端着灯去照一照。尽管有的时候没有风,走在半路上,灯也会莫名其妙地熄灭了,尽管心里很沮丧,但我们也会握着小面灯,虔诚的随着送灯的其他小伙伴到达目的地。一路上,大家都不说话,只是屏住呼吸,出神地盯着闪着红光的小面灯,到了哪里也舍不得离开。大家都喜欢在河边逗留,那一盏盏面灯照耀的面积虽然不大,照耀的时间也不长,但我们的心里已足够温暖、足够敞亮。如果有的小伙伴用高粱秆的穰做一个小筏子,把灯放在上面,让灯顺流而下,或在水面漂荡打转,我们心里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按理说,送完灯就可以走,但大多数小伙伴都舍不得把灯放在原地,能捎的就捎回,能吃的就随口吃掉。记忆中,我送的灯,几乎没有带回过。现在想来,只要有灯陪伴,万物都应该温暖而不孤独吧。

回到家,母亲会端起房间里的一盏面灯,凑近我们,照照鼻子、照照眼,连屁股都会照一照,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大意是祈求万能的灯神护佑她的孩子平安健康、如意吉祥。

现在,随着各种灯的出现,人们对蒸面灯和送面灯的习俗已不怎么热衷了。但无论岁月如何苍老了记忆,家乡童年的面灯,母亲亲手点燃的光明,已永恒地照在我的心里,伴我温暖前行。

选自《思维与智慧》

猜你喜欢

灯芯小面面团
灯芯草的陪伴
重庆小面
跟踪导练(二)(3)
重庆小面
老家的小面
咖喱香肠面包
大石灯草文化节
猫面团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三个小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