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千年的感动

2021-07-07蓝佳城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典籍先贤尚书

汉无伏生,则无《尚书》;有《尚书》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几千年来,中华祖先世代守护华夏经典,传承至今,让我们知道华夏从何而来,去往何方。一部经典,千年历史,沉淀了先贤智慧,让几千年后的子孙懂得:华夏自古就是一体。

远古的大禹,秦末博士伏胜,汉代天子文帝,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同拜先贤,共同讲述《书》中曲折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

这一幕幕,“时间回溯”,催人泪目—— 《书》活了!无论古文、竹简、活字印刷,抑或是现代科技云端“镜子”式阅读,《书》的精神延绵流传,九州安定, 华夏子孙血脉相承。回望历史,有的名字注定被铭记。孔子白头整理《尚书》, 因他与弟子立志要教会后人“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废兴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如果没有与妻子家人一起护《书》的伏胜,《尚书》可能已经消失在阿房宫的烈火之中;如果没有毕生读《书》、讲《书》的伏胜,《尚书》的命运又会如何?历史没有如果,以至于2000多年后,我们回眸历史诵读经典时,不禁暗自庆幸——幸好有伏胜。

伏胜执鸠杖含泪纵情传而讲《书》, 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讲牧野誓师周武王逆“天意”而行、五万余士兵一心击败纣王七十万大军, 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历经千年颠扑不破的铁律。“……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儿、我全家,舍命护《书》”。只因有《书》有典,才有中国,而知华夏九州本为一体。《书》汇集列祖先贤明德智慧,《书》承载源于黄河、传承几千年的中华璀璨文明。护《书》即守护自强不息、图强进取的中国精神,民惟邦本厚德载物的治国之魂。

观至此,我不禁眼眶湿热,恍与白发长髯的伏胜隔空相对,共读《禹贡》, 一起聆听“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汹涌澎湃,仰望九州高山大川,即便经历无数惊涛骇浪,仍屹立不倒、生生不息。中华精神因千万个体的不懈努力,血脉相传,归宗炎黄,溯源华夏,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祖先敬畏上天却并不懈怠,人定胜天源于坚韧与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仁人志士爱国兴邦,不惜献出性命。自有《尚书》,古老的中华历久弥新,只因这个民族独有的伟大精神,让这片国土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典在象形文字中是基上的书,即为最尊贵的文献。”蒙曼老师在节目中这么解释。典籍因此就应该是最珍贵的经典,最值得铭记的传统。

当看到伏胜拄杖殷殷问撒贝宁“后人可还读《书》,可知其意”时,当再次看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听到《禹贡》《牧誓》的铿锵之音时,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震撼。文脉安在?追本溯源,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我们有责任继续研读传承,鉴古知今,愿我们能无愧回答:“泱泱华夏,斯文在兹!”

一部经典,溯源中华,先祖精髓流传至今。古有唐朝诗人王维、明朝画家杜堇以画绘史,《伏生授经图》以笔墨重现历史瞬间,表达对列祖先贤明德智慧之敬仰;今有你我当代人,朗朗诵读,誓言护《书》, 跨越千年的感动,流淌在历史长河,熠熠闪光。

【陈老师评】

今年大年初一晚,中央电视台全新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精彩亮相。深情用心的编导、演员,以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戏剧加影视化的表现方法,穿越式多维度的精彩舞台,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我第一时间把这档优秀的节目推荐给了学生们。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然“汉无伏生,则无《尚书》”,蓝佳城同学以伏胜这一剧中主要人物为主线,串联起自己的观感,表达了感动之心、景仰之情、传承之愿。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心怀敬畏感恩,传承国學国粹,永续千年文脉,华夏弦歌不辍,吾辈当仁不让。

猜你喜欢

典籍先贤尚书
谦虚
西江月·端午咏怀
自大的马谡
吟三八妇女节
《尚书》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先贤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