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交通伟文:化遗产是交通故事的肥沃土壤
2021-07-07王宇
文/本刊记者 王宇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绵延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说明她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在接受《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记者专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自信’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摄影:刘飞)
交通大通道扩大了文明半径
“从协同学来看,文化是慢变量,但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文明发展来看,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周伟说。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传统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一播出就燃爆网络。节目中吟诵的《禹贡》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华夏分九州”令人印象深刻。大家不知道的是《禹贡》还记载了通于帝都的“贡道”,这是我国最早系统记录的交通路线。
交通作为发展的先行官,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原始人类的舟车到春秋战国的战车,从秦直道、驰道,到丝绸之路,再到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输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伟介绍说,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秦直道是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后,为阻止和防范北方的匈奴侵扰,征调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的一条长达700多公里的南北军事通道,是从咸阳通往北部阴山最快捷的大通道,利于军事调度和战车通行。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公路”。秦朝灭亡后,秦直道至隋唐时期还继续提供交通服务,到清朝年间,秦直道逐渐荒废,失去了作为交通干道的作用。绵延二千年,见证兴衰史。
穿越雪域高原的青藏公路(摄影:王宇)
“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开始于西汉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洲之间的贸易大通道,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完善,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隋炀帝修筑大运河,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作为一个重要的水运交通通道,推动了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也是军事大通道。元朝的京杭大运河更趋完善,连接了元大都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
交通大通道提升了精神内涵
交通建设的进步和文化传播不仅推动了历史演变,而且提升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软实力的意见》指出,要提升文化感染力,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交通文化。
在近代,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性采用“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当时积弱贫瘠的中国,通过建设京张铁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爱国的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升了民族自信心,意义非凡。”周伟强调说。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成昆铁路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曾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为了让成昆铁路途径少数民族聚居区,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经党中央决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被前苏联专家断言为修建铁路“禁区”的西线方案。先后有上万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会战攻关,创造了一批筑路杰作。全线建有桥梁991座,各种桥梁技术的创新运用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成就非凡,但牺牲也很巨大。据统计,成昆铁路每修建一千米就牺牲2名建设者,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300千米的铁路就牺牲了525人。目前,成昆铁路沿线共有22座烈士陵园,长眠着约2100名烈士。这条由血汗铸就的英雄路也是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的精神写照。
连接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纵贯天山南北的独库公路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因为大部分路段穿越崇山峻岭、深川峡谷,数万名官兵奋战10年,168名筑路官兵因雪崩、泥石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6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独库公路烈士纪念碑(摄影:王宇)
空中俯瞰港珠澳大桥(摄影:王宇)
蜿蜒崎岖的独库公路 (摄影:王宇)
在悬崖峭壁中穿行的川藏公路 (摄影:王宇)
“从历史看,交通运输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从现实看,交通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作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培育交通文明,推进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加强重要交通遗迹遗存、现代交通重大工程的保护利用和精神挖掘,讲好中国交通故事。”周伟说,“如何实现?需要找到合适的抓手和切入点。”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摄影:王宇)
交通文化遗产迫切需要普查摸底
“文化表现比较多的是一种理念,是意识中的东西,但它也受有形的东西影响,需要一些抓得住的事情来推动发展,交通的遗存遗迹就是一种载体。”周伟介绍说,“中国历史非常悠久,留存下来的交通遗存遗迹非常多,再加上近现代建成的众多世界级工程,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究竟该如何挑选?需要开展普查摸底工作。”
据了解,在2016年前后,湖南省交通运输厅一位老同志就曾给部里来信建议加强交通文化遗迹遗存的普查和开发利用,从而进一步挖掘和培塑交通文化。现在,从国家到交通层面,大家都在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交通运输发展在物质基础和运输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交通文化遗迹遗存普查和保护时机也逐渐成熟。
“为了做好普查工作,还需要开展前期研究,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定一个标准尺度,什么类型、什么年份、什么性质的交通文化遗迹遗存才能算?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普查摸底,搞清楚这些遗迹遗存的分布、数量、类型、状态等。要登记建档,形成数据库。只有把这些摸清了,才能更好地做好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比如,申遗、特色旅游、文物保护等等。”周伟说。
周伟建议从现有的管理体系里把这项工作进行布置分解,落实下去,而不是纠结要不要先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关键是要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先做事,根据事情进展再讨论相应的配置,包括机构、经费和人员保障等。
交通文化线路如串联珍珠的项链
在保护方面,我国也建设了一些专业性博物馆。比如,在北京正阳门有铁道博物馆,还有航空博物馆等。“我曾经在格尔木一个很小的青藏路博物馆了解到,700多人,靠着原始的铁锹,一年就把公路从格尔木修到了拉萨。”周伟说,“总的来说,交通方面的博物馆还缺乏体系。”
周伟指出,在开发利用上,交旅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抓手。交旅融合进入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统筹融合有四个方面的融合,其中有一个产业融合,包含了邮政、物流、交旅和制造业,要在新经济体系发展建设中看交通发展,不光是修路,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旅游既有人文特色,也有自然风光。现在的一些重点工程,比如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矮寨大桥等,最后都成为了旅游打卡的热门景点。矮寨大桥建成后,一年旅游门票收入近3000万元。
交旅融合在打造新的交通文化内涵和品牌方面表现突出,但对过去的已有的,尤其是沉淀了好几千年的交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还不能涵盖。
“交通运输科技传媒现在做的这个交通文化线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策划,就像交旅融合一样,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与文旅部做的大旅游带有同样的功效。通过‘交通+’其他要素,以交通文化要素为基础形成文化廊带,再通过旅游的转化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文化传播提升民众文化素养,讲好交通故事,培植交通精神。”周伟说。
交通文化线路如同一条珍珠项链,把散落的交通遗迹遗存串联起来。比如我国西南地区,从过去的茶马古道到近代的成昆铁路,再到现在的成昆高速公路、成昆高速铁路,有历史的变迁,有人文的变化,有经济的发展,见证了国家的复兴,人民的富强,形成一个交通文化线路带。
周伟强调指出:“一方面要推进交通文博工程建设,加强行业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转化;另一方面要将文化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深入挖掘、宣传现代交通运输重大工程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这些都是交通故事的丰厚营养。”
文化决定理念,理念引领行动。交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交通文化研究和传播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树立行业文化自信的重要工作。弘扬新时代交通精神,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交通运输精神文明是新时期交通人的文化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