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实践及启示
2021-07-07崔洪成
崔洪成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愿景,倡导“将可持续性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日常运行,将可持续性融入奥运会的各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作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重要挑战。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可持续管理工作方面有诸多的创新举措和成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赞誉。本研究对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及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经验借鉴。
1 可持续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管理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进
二战以来,全球的发展观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对世界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化。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应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新的共识;2015年,联合国举行的首脑会议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布了17项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目前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可持续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一个行为矢量,将让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日趋合理、更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3]。人类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经历了萌芽孕育、理论形成、发展与完善几个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从最初的“以经济、环境为中心”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世界和谐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从经济、环境、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扩展到关注代际公平乃至国际公平等诸多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仍在不断丰富。
1.2 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管理
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促进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与外在身体素质和谐统一,始终致力于人的健康与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有序互动、协同发展,平衡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回馈,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充盈人的精神品格,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相一致。奥林匹克运动既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为主体,也是责任主体,是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会不仅可以彰显举办国的综合实力与国民素质、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契机。
如何加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尤为重要。牛文元等人将可持续发展管理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原理的指导下,通过相应管理措施的落实,寻求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可持续性的有效控制、路径选择、目标确定和最先优化。”[4]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以奥运会、残奥会、青奥会为平台,以体育、文化、教育为手段,促进人、环境与城市、社会,发生积极有效变化的过程[5]。本文认为,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管理是在奥林匹克主义的指导下,遵循《奥林匹克宪章》相关要求,对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明确管理目标,优化管理方案,促进经济增长,美化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2 平昌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
平昌冬季奥运会组委会(以下简称“平昌冬奥组委”)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尤其是在总体思想的提出、战略框架的制定及实施、管理措施的执行等方面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2.1 总体思想
平昌冬奥会的思想体系由平昌冬奥会目标、可持续发展新境界和平昌冬奥组委发布的《平昌冬奥会可持续战略框架》《平昌2018冬奥会社会责任指南》《平昌2018冬奥会可持续管理道德协议书》中的管理理念和主要指导思想组成,其对于统摄和推动平昌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平昌冬奥会致力于举办一场高规格的冬季运动竞技盛会,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提出了文化奥运、环境奥运、和平奥运、经济奥运、ICT(信息通讯技术)奥运五大目标。五大目标内容具体,内涵丰富,对于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目标统领作用。为实现这五大目标,平昌冬奥组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新境界,考虑人与自然更长远的利益,进一步明晰了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6],从宏观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管理实践进行了战略规划。《平昌2018冬奥会社会责任指南》和《平昌2018冬奥会可持续管理道德协议书》对相关企业及组织在社会责任、管理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2.2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2.1 总体战略框架
平昌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由愿景、使命、目标、主题、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六部分组成。该框架规划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的愿景,明确了“致力于人与自然更长远的利益”的任务,确定了“低碳绿色奥运”“守护自然”“创造美好生活”“自豪的传统与文化”“平昌全球化”五大主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5项管理目标和17项具体管理措施(图1)[7]。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制定,是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全局性把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等目标的实现。
图1 可持续发展管理战略框架
2.2.2 战略制定流程
战略制定包括确定组织任务,分析组织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清组织优弱势,建立组织发展的长期目标。平昌冬奥组委严格按照《全球行动纲领》和国际奥委会相关要求,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分为以下5个步骤(图2):第1步,全面分析可持续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便进一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的具体任务和应采取的具体行动;第2步,分析并确定关键任务并进行优化,为下一步制定相关规划提供参考;第3步,确定优先完成的任务,以便对计划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保障任务落实;第4步,明确任务的实施细节,确定业绩指标;第5步,选择关键性的管理指标。通过以上步骤,平昌冬奥组委科学研判内外环境,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图2 可持续发展管理战略制定流程
2.2.3 战略实施进程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问题,自2011年平昌被确定为2018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时始,平昌冬奥组委就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多轮磋商,编制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从2011年筹备直至2018年赛事举办,规划与实践工作衔接滚动进行。2012年1月,平昌冬奥组委分别成立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团队,可持续发展工作涉及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领域。2015年7月,平昌冬奥组委发布了平昌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框架报告,制定了《平昌2018冬奥会社会责任指南》,要求相关组织及企业在筹备阶段落实好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关责任[8]。2016年,平昌冬奥组委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制定了温室气体(GHG)管理方案,发布了可持续管理中期报告。同年,平昌冬奥会获得ISO20121:2012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这在冬奥会历史上尚属首次。2017年,平昌冬奥组委组织开展了多项可持续发展活动,如确定环境保护合作伙伴,实施温室气体(GHG)减排方案,开通冬奥会可持续性发展官方网站,开展第一次可持续管理项目监测,发布赛前可持续发展报告等。2018年,平昌冬奥组委按计划开展可持续管理活动,并开展第二次可持续管理项目监测,发布赛后可持续发展报告。
2.2.4 战略运行模式
平昌冬奥组委作为2018冬奥会的组织领导机构,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与相关各方积极沟通、加强合作,对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明晰各项具体任务。从准备阶段起,可持续发展策略就明确了各方的角色和具体任务,建立了以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PDCA)为主要框架的管理流程,每一环节都制定了管理目标,确定了管理行动,以便促进持续改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图3)。
图3 可持续发展管理战略运行PDCA图
2.2.5 战略评价与反馈
战略评价是检测战略实施进展、评价战略执行业绩的重要手段,旨在不断修正战略决策,以期达到预期目标。平昌冬奥组委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对战略中涉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对其战略内容进行重要性评价。重要性评价分为3个步骤:①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汇总分类;②优先考虑社会关注度高和对冬奥组委的最终决策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③讨论确定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向管理层报告。
2.3 平昌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措施及实践
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举措是平昌冬奥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着共生、平等的原则,平昌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联、韩国国会、韩国政府、江原道省、平昌市政府及相关单位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得他们的支持。通过以“低碳绿色”为理念的场馆建设、以“守护自然”为目的的场馆空间规划与布局、以“创造美好生活”为蓝图的奥运遗产管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的社会文化交流以及以“全球化”为目的的现代通信与科技产品的利用和推广,平昌冬奥组委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具体化,围绕五大主题都安排了相应的任务,设定了预期工作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关键性指标,切实保证了可持续发展管理目标的实现。
2.3.1 低碳绿色奥运
平昌冬奥会提出了“冬奥O2+计划”,在场馆建设中落实低碳环保理念,实施碳管理、能源管理、废弃物管理,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提升赛区生态环境质量。在场馆设施建设方面,严格控制场馆造价,充分利用已有场馆。在碳管理方面,平昌冬奥会承诺要实现碳零排放,并将“留下碳管理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作为奥运遗产目标,恪守ISO14064-1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量化及通报原则,并通过第三方韩国标准协会验证,确保国际公信力。平昌冬奥组委计划奥运会期间减少和抵消159万吨温室气体,截至2017年12月已成功减少和抵消165万吨,目标达成率近104%[8]。在能源使用与管理方面,平昌冬奥组委制定节能方案,减少传统能源使用,最大限度地采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废弃物管理方面,平昌冬奥组委制定废弃物处理方案,禁止直接填埋垃圾,严格管控废弃物运输和处理环节,环境管理运营部利用实时监测系统对废弃物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
2.3.2 守护自然
平昌冬奥组委积极与世界经济组织合作,制定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增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通过减少碳排放量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等途径净化空气,提高大气质量。通过科学规划场馆空间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平衡,提高水质量和供应清洁水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种植绿色植被等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场馆空间规划与布局方面,充分考虑场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将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如旌善高山滑雪中心首次实现了男女滑道并轨,设计迂回赛道。男女分道设计需要占用森林用地103公顷,而并轨则只占用78公顷,节省森林25公顷,这在冬奥史上也属首例[8]。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平衡方面,第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截至2017年底,平昌市森林恢复面积达174公顷,超额完成申办报告中的156公顷的任务[8]。第二,实施拯救与扩充濒危野生动物工程,以达到维持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例如,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扩充了江原道省内长角甲虫、东北鳟鱼、长尾羚羊和韩国鼠蛇等动物的数量,并将它们全部放归自然。第三,扩大森林保护区。从2013年到2015年,在江原道省内共有9座森林被划为森林保护区,面积达12 827公顷[8]。在大气治理方面,平昌冬奥组委亦采取了多种措施,并设定“低排放区”阻止比赛场馆周边的空气受到污染。在奥运村还建立了“绿色缓冲带”,减少环境污染。在比赛场馆实行无烟管控,确保场馆内外空气清洁。在提高水质量和供应清洁水资源方面,在新建场馆全部安装水循环利用系统,加强污染源治理,实现清洁的水资源供应。
2.3.3 创造美好生活
平昌以冬奥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升级城市交通网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使平昌成为亚洲冬季体育运动中心、世界旅游城市。在可持续遗产管理方面,将奥运场馆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奥运场馆赛后不仅可以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吸引游客,还可以满足市民对健身场馆的需求,促进冬季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奥运村、残奥村和奥运媒体村由私营企业投资,赛后这些建筑将作为商品房由投资商经营或销售,满足当地居民的住房需求[8]。
在城市交通方面,通过修建高速公路、交通中转系统等,缩短比赛场馆、旅游景点和主要交通枢纽(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之间的距离,为观众提供便捷服务;组委会还研发了“Go Pyeongchang”APP,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向导服务。住宿上,在比赛场馆1小时车程范围内,平昌冬奥组委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准备了数量充足的房间,最大化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江原道省125家宾馆被重新修葺,改善了住宿环境;所有宾馆及酒店都安装了多语言的广告服务招牌,对酒店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标准、语言和冬奥会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饮食上,平昌冬奥组委按照江原道省《食品卫生促进发展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100多家大小餐馆店面外观、厨房和卫生间进行改造升级,还选聘厨艺高超的厨师对各大餐馆的厨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厨艺水平,使餐饮供应的菜品能够满足外国游客的口味。
2.3.4 自豪的传统与文化
公民的文化意识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基础。平昌冬奥组委积极与举办城市、相关机构和社区组织广泛开展合作,致力于创建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向世界展示、弘扬韩国文化。在文化宣传方面,自2012年平昌冬奥组委组建奥运文化基金会(Foundation for Cultural Olympic Games)[8]以来,该基金会负责筹划和开展了多项国内和国际的文化活动,并制定了文化奥运计划。平昌冬奥组委注重与外国的文化交流,通过宣传推广多种多样的文化项目来提高韩国的影响力和民族文化的号召力,激发人们参与冬奥的热情。自2013年以来,江原道省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江原道奥运文化行”“2018年奥运文化伴我行”“世界奥运文化论坛”等,以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培养公民好客的态度[9]。
2.3.5 平昌全球化
确保安全是平昌冬奥会的第一要务。在赛事安全保障方面,平昌冬奥组委积极与政府安全部门(包括总理办公室下属的反恐中心)、情报机构、军队、警察和消防部门,以及江原道省、平昌县、旌善郡等相关机构合作建立安全保障系统,重建应急管理机制和安全信息网络,对整个赛事运行实行全程监控[10]。平昌冬奥组委还组织了反恐模拟培训和反恐演习,内容涉及无人机闯入、车辆撞击、武装袭击、劫持人质和炸弹袭击等,提高了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为实现“智慧奥运”的目标,平昌冬奥组委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提供优质的智能服务。根据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推广计划,5G网络、物联网、超高清(UHD)、人工智能(AI)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冬奥会赛场得到广泛应用。此外,高科技机器人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冬奥赛场,向导机器人、人体模型机器人、迎客机器人、饮品服务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水族机器鱼、机器手臂绘画、火炬接力机器人等85类机器人,在场馆、奥林匹克村、残奥村、机场、媒体中心等场所为运动员和游客提供不同类型的智能便捷服务。
3 平昌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启示
3.1 将战略规划融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2009年韩国政府出台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成为全球七个“绿色大国”之一、到2050年跻身为五个“绿色大国”的绿色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平昌冬奥会走出了一条“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绿色办奥”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延续和发扬[11],强调围绕举办奥运会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与自然高度和谐、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2]。
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要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深度融合、高度一致。首先,积极探索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内涵,明晰其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历史使命,吸收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深入挖掘冬奥会的核心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人文价值、政治价值、科技价值、精神价值,将冬奥会的筹办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相融合、相统一。其次,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确保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度推进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及任务落实;另一方面,要在冬奥会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低碳、节能等新技术,探索冬奥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的新途径和新标准,建立冬奥可持续发展管理长效机制,让节能、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贯穿冬奥全过程。
3.2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方案
北京冬奥会秉持“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理念,致力于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提出了“传播和践行奥林匹克价值观”“点燃冬季运动激情,推动冬季运动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的发展目标[13]。同时,北京冬奥会还提出了“加快环境改善进程,提高区域发展水平,普及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愿景[13]。为实现以上目标、愿景和贯彻落实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理念[14],北京冬奥会应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冬奥可持续发展方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寻根传统文化基因,将“以人为本”“德治”“道法自然”等思想融入其中,让中国文化元素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增添新的文化动力,推动奥林匹克事业向前发展。
3.3 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应有计划、分步骤地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团队,环境保护部、中国奥委会、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加强合作,联合组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委员会,构建科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出台与完善冬奥可持续发展相关制度,以“四个办奥”理念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从制度层面对冬奥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与设计,引导和规范冬奥可持续发展;第二,建立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以冬奥组委为中心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监管与考核工作,冬奥组委应与各利益相关者加强沟通,明晰权责,强化指导与监督,制定冬奥可持续发展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冬奥会赛前、赛中、赛后的可持续管理考核工作,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冬奥全过程,形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3.4 建立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动态的,是一个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提升的过程。北京冬奥会应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目标绩效的评估和监控,对战略进行持续优化与改进,对可持续发展实施动态管理。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充分贯彻落实“四个办奥”理念,参照奥运“新规范”相关目标,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管理目标和具体措施,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数据分析,依据分析结论更新可持续管理战略方向;第二,广泛邀请举办地最具代表性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讨论,向他们征求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与优化可持续管理策略,提升可持续管理实效。
3.5 参照并执行国际赛事管理标准
参照并执行国际赛事管理标准是提高可持续管理科学性和规范的重要途径。我国应积极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相关组织开展广泛的合作,引入ISO14001、ISO50001、LEED、ISO20121、BREEMA等国际认证标准,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框架下全盘统筹,科学制定可持续管理规划,规范实施标准和流程,注重管理效率和管理收益,建立涵盖监控、审查、保证和报告等多功能的可持续标准体系,定期公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3.6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深化交流合作
北京冬奥组委应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与效率。对内,应加强与中国奥委会、中国残奥委会、环保部、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张家口市政府、赞助商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建立统筹管理、协同推进机制,升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对于合作伙伴,采用道德引导与合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与监督,确保其活动参与科学规范,符合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相关要求,确保可持续发展管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外,应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环保组织等的沟通与合作,借鉴冬奥会举办国及冬季运动项目强国的经验,严格遵守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冬奥可持续发展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努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管理工作水平。
4 结语
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管理要多借鉴平昌冬奥会的宝贵经验,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新规范”的指引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奥运遗产规划、赛后场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创新管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冬奥会的全过程。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既要着眼于促进城市发展,也要兼顾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度融入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典范;既要着眼于开启中国冰雪运动的新时代,也要有推进国民运动观念转变和体质提升的长远追求;既要着眼于中国国情,也要放眼国际社会,努力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中国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奥林匹克运动打下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贡献“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