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质量控制为手段提高玉米发芽率检测规范性
2021-07-07杜优颖陈积山孙德全杨国伟
杜优颖,陈积山,孙德全,杨国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草业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种子检验是实现良种下田的重要措施。种子检测的内容和项目较多,需要经过田间检测、室内检测、田间小区种植鉴定三部分检测环节。其中,室内检测较为复杂,包含水分检测、净度检测、发芽率检测三部分。发芽率是种子播种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种子发芽率检测对种子经营和农业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往科技助农活动对接调研,发现售种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进行多次发芽率检测。农户在播种前大多也会进行发芽率检测,但在技术方面与检测部门相比,尤其在重视程度与标准化程度上存在不足,有以下问题:仟样数量与仟样点设置不合理,仟取出的种子代表性不强;发芽试验温度不符合检测规程;芽床选择不标准;置床不规范;鉴定方法不标准,有的检验者将幼苗露白算做正常发芽,不鉴定完整幼苗构造等。针对以上问题,以玉米为例,进行标准化的技术质量分析整合研究,以期在检测环节把好关卡,为涉种单位和个人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保障玉米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各方利益,严防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防止劣种下田,减少涉种纠纷。
1 发芽率检测相关解释与作用
1.1 相关名词解释
发芽力,是指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并生长为正常植株的能力,通常用发芽势和发芽率来表示。
发芽势,是指种子发芽初期(玉米通常是第4天)正常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比[1]。一般情况下,发芽势越高种子发芽越整齐,出苗越一致,增产潜力越大。
发芽率,是指种子发芽终期(玉米通常第7天)正常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比。一般情况下,发芽率越高播种后出苗的种子数量越多[1]。
1.2 必须进行发芽率检测的几种情况
发芽试验的结果重演性不好,就不能有效防止劣种下田。为掌握种子的最大发芽潜力,必须采用可控制的适宜条件进行室内发芽率检测,包括下面4种情况。
1.2.1 播种前必须进行发芽试验 种子发芽率与田间密度、出苗率和整齐度呈现正相关,由此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在播种前,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和净度计算种子的播种量,对于发芽率略低的种子,通常通过增加播种量来保障田间出苗率。发芽率过低的种子必须换种, 避免造成损失。
1.2.2 调运种子必须进行发芽试验 涉种单位要掌握发芽率情况,避免盲目调运。发芽率低的种子参与经营,会导致农民延误农时,造成成本浪费。
1.2.3 种子贮藏期间必须定期进行发芽试验 一般每季度检测1次发芽率,通过发芽力变化,监测调整水分、温度、通风等贮藏条件。
1.2.4 评定种子等级时必须进行发芽试验 发芽率是种子分级和论价的重要依据,必须经过规范标准的发芽率检测,才能对种子定级。
2 发芽条件与注意事项
2.1 水分
发芽试验使用自来水即可。蒸馏水、开水过于洁净,含氧量不足,易造成种子缺氧,不建议使用。玉米发芽时种子最低需水量为39.8%[1]。一般情况下,含淀粉和脂肪多的种子需水量低,含蛋白质多的种子需水量高;同样粒数种子的吸水量,大粒种子比小粒种子为多。根据以往的对比试验,不同初始水量对发芽率存在显著影响[2]。有研究表明,当田间土壤含水量介于15%~20%时,玉米种子活力指数较高,易获得壮苗[3]。
2.2 温度
发芽试验可以选用的温度模式有2种,恒温或者变温。发芽试验常用温度有4种,恒温培养可采用20、25、30 ℃,发芽天数与选择温度呈正相关,变温可采用低温 20 ℃(16~18 h)与高温 30 ℃(6~8 h)的变温培养。有研究表明,在 20、25、30、20~30℃ 4种温度条件下,综合考虑玉米发种子芽率、不正常幼苗率、植株达到待检状态的时间等因素的情况下,选用20~30 ℃变温培养,发芽效果最好[4]。
普通的玉米品种,发芽最低温度介于5~10 ℃,最适发芽温度介于32~35 ℃,最高发芽温度介于40~45 ℃[1]。温度过高容易产生高温抑制,从而影响发芽。试验表明,温度对玉米种子的吸水速度有一定影响,并存在温度拐点[5],在发芽试验过程中,高温培养时要适当增加给水量。
2.3 氧气
一般情况下,发芽试验需要在发芽箱或发芽室内培养,通常具有通气设备,不会造成缺氧,大多数作物在这样的氧气环境下可以正常发芽。
2.4 光照
玉米发芽对光照要求不严格,但标准试验应做幼苗整株鉴定,必须设置光照,以获得发育良好的幼苗,减少由于白化苗引起的鉴定误差。
3 室内发芽率检测具体操作流程
室内种子发芽率检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仟样、样品配置、置床试验、幼苗鉴定、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判定。
3.1 仟样
种子堆具有自动分级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批种子堆,不同位置的种子品质也会有所不同,且发芽试验也不可能将整批种子或一个田块全部进行试验。仟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种子,是保障发芽试验有效性的第一步。
3.1.1 袋装种子 一是仟样数量。5袋以下,每袋至少仟取5个仟样点。6~30袋,每3袋仟取1袋,仟样袋数不得少于5袋。 31~400袋,每5袋仟取1袋,仟样袋数不得少于10袋。401袋以上,每7袋仟取1袋,不得少于80袋[1]。
二是仟样位置。在仓储堆垛的情况下,可每隔一定袋数设置仟样点。如图1所示,仟样点应均匀分布于仓储垛的上中下各个部位。
图 1 袋装种子仟样点分布
3.1.2 散装种子 一是仟样数量。500 kg以下,至少仟取5个仟样点的样品。501~3 000 kg,每300 kg仟取1个样品,仟取样品不得少于5个。3 001~20 000 kg,每500 kg仟取1个,仟取样品不得少于10个。20 000 kg以上,每700 kg至少仟取1个,仟取样品不得少于40个[1]。
二是仟样位置。散装种子仟样需要分区设点。根据种子批划分不同小区,每个小区最大不超过25 m2,超过需多设1个区,每区在四角和中心共取5个点。如图2所示,相邻区的仟样点合并,不重复仟取,即2个小区仟取8个点,3个小区仟取11个点,以此类推。
图 2 散装种子仟样点分布
3.2 送检样品(即平均样品)的配置
从各仟取点直接仟取到的种子就是初次样品。观察各点仟取的初次样品的形态、气味、颜色、光泽、水分以及其他品质特征,如无明显差异,可以混合为混合样品。当发现各仟样点种子具有明显差异时,需要对种子进行异质性(H值)测定。当实际H值大于检测规程规定的显著异质性的H值时,代表该批种子存在真实差异,检验员应拒绝仟样与检测。
无明显差异的初次样品经过混样器混合,成为混合样品。从混合样品中分出一部分数量的种子送检,叫做送检样品,也称平均样品。样品配置过程如图3所示。
图 3 样品配置流程
当混合样品数量过多时,可利用分样器或皿分法获取平均样品。皿分法基本步骤如下:(1)将混合样品充分混合。一般采用先纵后横,至少混合3次以上。(2)将混合后的种子平铺成厚度小于1 cm的正方形。(3)划取正方形的对角线。(4)去除顶部和底部2个三角形的种子,留下左右两边三角形的种子。(5)再次混合剩余种子,重复(1)—(4)步骤,直至分出所需送检样品的数量。
3.3 置床试验
3.3.1 标准芽床 国际上通常将纸床和沙床做为发芽试验标准芽床。其中,纸床有TP(纸上)、BP(纸间)、PP(褶裥纸)3种置床方法。沙床,通常选用洁净细沙或清水沙。如图4所示,试验用沙需要经过洗涤、烘干消毒、2次过筛,获得标准用沙。沙床置床方式:发芽盒底部铺设3~4 cm厚度湿沙,种子均匀有间隔的放在沙上,再根据籽粒大小铺设1~2 cm厚度湿沙。
图 4 备沙流程
纸床发芽与沙床相比,优点是操作简便,且鉴定过程中不会伤及幼苗形态,能够有效降低鉴定误差。缺点是试验过程中,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易产生细菌,引起试验误差。
以往对比试验表明,BP发芽试验中,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情况下,种胚向下发芽率更好[6]。
3.3.2 其他芽床 在发芽试验中,有时为了保障准确性,或者满足其他发芽需求,会同时设置一组辅助试验,有时会采用非标准芽床。
土壤芽床,可用于鉴定感病样品,或者为了满足特定的试验研究目的,一般不建议作为初次试验的芽床。
毛巾芽床,一般情况下保温保水性能较好,发芽速度较快。但幼苗从芽床剥离时极易发生折断,幼苗鉴定误差较大,但可用来快速观察芽势。
3 发芽试验基本流程
如图5所示,根据试验计划数取试样;选择合适芽床置床;粘贴标签写明试验日期、样品名称、重复次数等相关信息;置床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发芽期间检查管理水分、种子发芽情况、种子霉菌情况等;记录检查情况及发芽结果;幼苗鉴定得出发芽率;根据试验组发芽率值,判定检验有效性。有效则试验结束,无效需要重新试验。
图 5 发芽试验基本流程
4 试验注意事项
发芽期间,种子有霉菌滋生,需及时取出发霉种子洗涤去霉,并做好记录。当芽床上发霉种子超过5%时,需要重新置床试验。
5 3 种常用快速玉米发芽法
5.1 毛巾卷发芽法
毛巾卷发芽法可用于短时间观察种子发芽势。具体操作方法为,准备1条充分浸湿,滤去多余水分的毛巾,毛巾的底部留出3~4 cm,在毛巾上均匀铺设种子,种子与种子间保持间隔,从底部开始,边按压种子边将毛巾卷起,形成毛巾卷,用皮筋扎牢毛巾卷两头,放入发芽盒,置于培养箱中培养。每天冲洗毛巾卷1 次,轻柔压去多余水分,3 d可观察发芽势。
5.2 撕掉胚部种皮快速发芽法
撕掉胚部种皮快速发芽法可用于短时间观察幼苗形态,获得发芽率。具体方法:种子在40 ℃温水中浸种3~4 h,用手术刀撕去种子胚部种皮,注意不要伤到种胚。置于沙床35 ℃培养,每日正常检查管理,3~4 d可观察幼苗情况。
如图6所示,上方正常幼苗,是撕掉胚部种皮快速发芽法试验第3天的玉米幼苗,下方初生叶未展开的试验组,为正常试验3 d的玉米幼苗。
图6 胚部种皮撕掉与否快速发芽对比
根据以往对比试验,毛巾卷发芽法比撕掉胚部种皮快速发芽法,试验稳定性更好,但不适用于幼苗整株鉴定。
5.3 红墨水染色法
红墨水染色法可用于当天测定种子活力。种子放入30~35 ℃温水中浸种6~8 h,取出种子沿着种胚中线切成两半,将种子其中的50%浸入5%的红墨水溶液中,红墨水刚好没入种子即可。在30~35 ℃的培养箱中放置0.5~1.0 h,倒出红墨水溶液,将种子用清水冲洗净后,观察胚部染色情况,胚部未染色的种子是有生活力的种子。试验当天可测定种子活力情况。
5.4 幼苗鉴定
正确鉴定幼苗是发芽率检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发芽率的准确性。幼苗鉴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是最考验检测人员技能的环节。
5.4.1 了解幼苗构造 种子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种子幼苗的基本构造。如图7所示,幼苗的主要鉴定部位为根系、幼苗胚轴(中胚轴)、芽鞘、子叶与初生叶。
图 7 玉米幼苗构造
5.4.2 掌握鉴定方法 正常幼苗包括完整幼苗、轻微缺陷幼苗、次生感染幼苗,区别于不正常幼苗。
一是完整幼苗(正常)。(1)种子要具有发育良好的根系,重点观察初生根,要形态细长、附着根毛、末端尖细。(2)玉米的幼苗中轴要发育良好。(3)具有正常的子叶,初生叶要绿色、展开,玉米要具有伸长的中胚轴。
二是轻微缺陷的幼苗(正常)。(1)初生根生长稍迟缓或局部有损伤。玉米初生根有缺陷,但次生根发育良好。(2)胚轴仅有局部损伤,且功能正常。(3)子叶和初生叶有局部损伤,但仍有50%或以上的面积功能正常(50%规则)。(4)芽鞘局部损伤,但芽鞘内包着的绿叶达到芽鞘至少50%长度;如果芽鞘裂开,裂开程度不能超过总长度的1/3;芽鞘稍微扭曲或成环形[1]。
三是次生感染的幼苗(正常)。受真菌或细菌侵害而腐烂的幼苗,但亲代种子显然不是感染源,并能确定其主要构造仍保留着[1]。
四是不正常幼苗。(1)初生根和种子根发育不全、短粗、停滞、残缺、破裂、纵裂、缩缢、卷缩在种皮内、负向生长、玻璃状、由初生感染引起的腐烂、仅有1条种子根等。(2)初生叶肿胀、卷曲、畸形、破裂或者有其他损伤、分离、缺失、变色、坏死、玻璃状、由初生感染引起的腐烂、初生叶虽形态正常但小于正常大小的1/4[1]。(3)整个幼苗畸形、破裂等情况发生[1]。
5.4.3 鉴定实例分析 如图8所示,2株玉米幼苗是同一试验品种,在同样试验环境下,发芽试验第5天的幼苗。左侧是正常发育幼苗,作为鉴定对照,右侧幼苗为需要鉴定幼苗。
图 8 幼苗鉴定实例 1
右侧幼苗的初生叶区别于正常幼苗。一方面可观察到初生叶破裂,属于不正常幼苗;但另一方面可观察到初生叶小于正常幼苗的1/4,属于不正常幼苗。综合以上情况,鉴定为右侧幼苗是非正常幼苗。
图9所示为采用毛巾卷快速发芽试验第3天的玉米幼苗。可见顶芽及与胚轴部分区别于正常幼苗。一方面可以观察到顶芽玻璃状,畸形,属于不正常幼苗;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到胚轴存在严重损伤,同时呈现玻璃状,不符合“胚轴仅局部损伤”的轻微缺陷鉴定标准,属于不正常幼苗。综合以上,将其鉴定为不正常幼苗。
图 9 幼苗鉴定实例 2
5.5 试验有效性判定
发芽试验通常对一个供试样品,设置4次试验重复,每次重复种子为100粒。试验最后,需要根据发芽率判定试验有效性。根据4次重复的发芽率均值,每组最高与最低发芽率之差,对照国际检验规程中重复间的最大容许差距值,超出规定值则为无效试验结果,需要重新试验。
6 结语
发芽试验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发芽率的准确性降低。种子检验员必须熟练地掌握操作规程[7-12],与鉴定实践相结合,将二者不断相互印证,逐步积累发芽试验操作与鉴定工作经验,为农业科研生产、种子经营,提供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更好地维护涉种单位和涉种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