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次创作”思维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06林超群
林超群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积极应用“二次创作”思维,可以有效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主要就“二次创作”思维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创新写作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作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发“二次创作”思维,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一、科学分解任务,完善教学环节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对作文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调度,给二次创作留下充足的时间,切实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尤其是在作文批改和讲评环节,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任务,运用抽样批改、统一批改和学生互相批改相结合的方式,高效开展写作教学。这不仅有效减轻了教师在作文后期教学中的压力,而且还为作文二次创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运用“二次创作”法,可以使作文教学环节更加完整,切实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二次创作”时,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转变写作视角,提升立意境界
一般来讲,优秀的作文常常取决于其立意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即文章要有新颖、深刻的立意。当前很多高中作文缺少亮点和精彩之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意存在严重缺陷,文章没有开好头。
对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二次创作”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作文命题内涵,加强对问题外延的探究,深入了解和把握相关的命题,尝试确定更有高度、更加新颖的立意,深化作文的立意。学生的文章内容可以紧扣题目,不容易跑题,可是立意缺乏新意,也是无法取得理想写作效果的。
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转换写作视角,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成功和勤奋之间的关系:有的人虽然很努力、很勤奋,但是方法、方式不合理,不能取得成功;有的人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是并不勤奋。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获得成功的条件,让学生明确勤奋并非成功的唯一条件,或让学生重新分析勤奋的定义,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究中,让学生写出立意新颖的作文,突破俗套,打破窠臼,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三、优化写作结构,搭建写作框架
当前,一些高中生的作文结构松散、不紧凑,需要教师以“凤头、猪肚、豹尾”为抓手,指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以文章中的具体例子为切入点,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教师还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关键点位穿插线索,把悬念留在结尾,使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借助“二次创作”,进一步优化文章的写作结构,搭建一个良好的框架,使文章更加紧凑。
比如,以“我为你点赞”为题开展二次创作,有学生写道:某“学困生”被人嘲笑、讥讽,然后经过刻苦努力,提升了学习成绩,我要为他点赞。显然这种结构太松散,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倒叙或插叙手法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把悬念置于文章结尾,再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同一个学生的前后变化。这样的文章结构更加紧致、缜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科学选择素材,拓展写作空间
评判一篇文章是否引人注目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素材选取是否科学合理。许多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忽视选材的重要性,致使同一篇文章反复运用同一类型的素材,缺乏层次性和变化。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二次创作”思维,使学生有效整理写作内容,使写作素材的归类更加科学有效,切实提升文章取材的逻辑性,进一步提升作文质量。
总之,“二次创作”就是学生突破自我的过程。教师在高中写作教学中,要积极引入 “二次创作”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完善作文,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