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的探讨
2021-07-06李雨欣
【摘要】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在语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语音、语法和会话变异三个方面对英语语言特征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语音;语法和会话变化;性别差异
【作者简介】李雨欣,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导言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思想表达最重要的工具。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与他们的活动习惯、教育经历和成长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社会身份和相对于他人的社会地位有关。
在对语言的研究过程中,语言学家发现就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现象,会遇到很多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只有将各种社会因素列入研究的范围,很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所以把语言研究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种族、年龄、性别、阶层、受教育程度等等联系起来,成为语言研究重要的方法论。其中,性别对语言的影响行为,相对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言更能直接地影响语言行为。社会语言学家罗宾-拉科夫(Robin Lakoff,1975)断言:“性别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我们身份意识的底线: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是谁,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就取决于我们在幼年时期是否已经知道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受到性别划分的影响,这是我们社会的特点。本文对由于性别而引发的这些语言差异及其内在的原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探讨。
二、语音上的差异
语音差异出现在许多种语言中。一项研究表明,女生的发音通常比男生好(xia,2013)。例如,1969年进行的一项英语发音研究中发现,对于带“-ing”后缀词汇的发音,62.2%的男性有发音错误的情况,而只有28.9%的女性发音不正确。这种在发音上的天然优势,也可能是更多女生选择学习语言的原因。另外,Holmes(1992)提出 “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地位”,这是因为女性有一种内在的信念,内心认为她们说话的方式会反映她们在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因此,她们在说话时往往比男性更注重准确性。
在语调方面,女性在回答问题时,通常采用上升的语调模式,而不是下降的语调。通过这种方式,她们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温柔,而有时这种语调则表现出缺乏自信(Lakoff,1975)。例如,當丈夫问 “When will the meal get ready?”,妻子很可能会用上升的语气回答“Around six o'clock”。妻子是唯一知道答案的人,但上扬的语气可以显示她的温柔。对于男性来说,使用下降音调可以显示出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对自己所说的话的肯定和自信。
三、词汇和语法的变化
在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发现男女之间的一些显著差异。
在用词方面,女性对表示颜色的词汇的使用很明显。在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女性词汇,男性可能不会使用。女性善于使用从法语中借来的颜色词来描述事物,如淡紫色、薰衣草海蓝、天蓝色、洋红色等,但大多数男性不会使用。更重要的是,女人喜欢用各种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的感觉,比如可爱、迷人、可爱、梦幻。比如,吃完饭后,女人会说 “ It's a lovely meal”。但对于男人来说,“It's a good meal”就够了。此外,女性也经常使用缩略语(Xia,2013)。 一些表达小的意思的词,如hanky、dearie、sweetie等都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相反,如果一个男人经常使用这些词,人们会认为他不够男人。此外,女性喜欢用一些表示礼貌的词语,如请、谢谢。而且她们用得比较委婉,但俚语被认为是男人的偏爱。
虽然没有特定的规则来约束不同性别使用不同的语法,但我们几乎可以观察到每一种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Lakoff(1975)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疑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们喜欢使用附加疑问句,因为附加疑问句可以使语气不那么紧张”。人们往往在肯定和自信的时候发表声明,在怀疑和不知情的时候提出问题。但附加疑问句可以成为它们之间的中间状态。“Laura is here, isn't she?”意味着提问者已经做好了否定答案的准备,但只希望得到受话人的确认(Lakoff,1975),因此,附加疑问句式的提问并不会强迫回答者顺着说话者的观点走,避免与受话人发生冲突,表现出女性的善良和温柔。
美国语言学家雷克夫(Lakeoff,1973)也曾经说过,英语的表达中,客气礼貌语的特征就是用间接、委婉的句型来代替直接、正面的句型以及用问句代替陈述句。例如下面的对话句型中,表达(b)就比表达(a)礼貌客气:
情形一:
(a) Pass me the salt.
(b) 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
情形二:
You are looking old.
We aren't getting any younger.
此外,修饰句在女性语言中比较常见,而命令句则经常被男性用来下达命令。女性常常会考虑到别人的想法(xia,2013),她们通常会留下一个决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在与女性的对话中,经常会听到“well, you know,…I think, kind of, maybe I am wrong but,…”等等词句。对于男性来说,他们会大量使用命令式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命令。当女生说:“你能不能把那本书递给我?”“Could you pass me that book?”,男生则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Give me that book! ”。 另外,男生会说:“It's time to go ”,而女生则更多地使用 “let's ”句式,说:“Let's go”(xia,2013)。
四、对话管理的变化
很明显,妇女在谈话中通常比男子更有礼貌,更友善,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对话管理上。
Zimmerman和West(1983年)曾对男女在谈话过程中的插话情形进行过研究。在一次被观察到的对话中,男性打断了46次谈话,而女性只打断了2次。女性经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她们不经常打断别人,而是鼓励别人说话。然而,男性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更重要的是,在选择话题方面也有区别。在交谈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话题。对于男性来说,可能会更多地选择国际国内政治、体育比赛、经济、新闻、住房等话题。而女性则似乎对家庭事务更感兴趣,比如如烹饪、衣着、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等等,有时也会把时尚潮流作为更时髦的选择。总而言之,女性的话题更多地与家庭关系和家庭事务有关,而男性的话题则更多地偏向于国际关系、经济和政治活动等宏观内容。
五、一些可能的其它方面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造成差异的原因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理性的。这里有三种可能的解释(Xia,2013)。第一种可能是因不同性别而产生的不同心理。女性比男性更细心、敏感、体贴。但对于男性来说,他们不太在意别人的言论,在心理上更具有主导性和强势性。
其次,由于应履行的角色和社会责任不同,男女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多年来,女性获得的机会较少,上学、家庭、孩子是需要她们负责的。一个好女人意味着一个顺从的妻子和一个温柔的母亲。在很多国家,政府和公司的重要职位大多由男性担任。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处于支配地位,包括女人。因此,男人在谈话中总是自信、霸气、强势,而女人则是顺从、温柔、善良。此外,社会地位的不同也造成了语言的差异。女性在很多社会群体中的次要地位,是她们非常关注的。而女性渴望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地位,所以试图用标准的语言来提升自己。相反,社会地位问题可能永远不会给男性带来困扰。因此,他们不会再关注自己语言的准确性。
最后一个因素是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Lakoff(1975)认为,男女语言的区别主要是文化的结果,而不是问题本身。事实证明,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机会的差异越大,男女在语言上表现出的差异就越大。此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使得语言的规则不同。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很重要。例如,在北美,男性和女性来自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他们学会了用语言做不同的事情(Xia, 2013)。
六、结语
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受到性别、种族、年龄、工作和社会地位的制约。男女之间的语言差异体现在语音、语法和对话层面。语言失衡值得研究,因为语言失衡使现实世界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更加突出。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双方的努力,外部环境的改善,社会不平等的减少,这些都可以从男女语言差异的变化中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Holmes J.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J].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92.
[2]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3]West C, Zimmerman.D H. Small insults: A study of interruptions in crosssex conversations between unacquainted persons. In B. Thorne, C. Kramarae, & N. Henley (Eds.) Language, gender and society[J]. Cambridge, MA: Newbury House, 1983.
[4]Xiufang Xia. Gender Differences in Using Language[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3,3(8):1485-1489.
[5]施玉惠.從社会语言学观点探讨中文男女两性语言的差异[OL].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TNU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21263,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