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培养多元识读能力
2021-07-06周卿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通过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效果,也能够有效培养新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课程中针对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周卿(1983.02-),汉族,河南濮阳人,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
引言
多元识读能力也被称为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或多模态意义表达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深入,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了一门应用工具,就多了一技之长。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通用语言,使用范围最广,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传统教学一直着力于应试教育,对于外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较少。虽然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多年英语教学,可是进入大学的学生们仍然很难使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沟通交流。因此我国的新课程标准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的基石,提高在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能够帮助其减少交际失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当前的学校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针对目前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影响因素
1.学生能力因素。要想增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要针对相应人才进行具体的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重点要关注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地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培养和发展。
2.学校管理因素。尚晓丽、唐春燕(2017)从地方高校管理现状的角度,论述了创新型管理模式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不同地方要结合各自地域特色,进行创新性、针对性改革。苏波儿、熊国铭(2017)指出实践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文章通过举例说明高校管理中实践不足而导致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并提出了新型培养模式。文中指出,通过多元化教学途径、课堂讨论优化等都可以培养创新型多元识读能力。
马建林(2017)在文章中探讨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之后的学者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和指导。马建林指出,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教育,将学术知识落到实处,真正了解多元识读能力的内涵与本质。佘博(2017)在文章中就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了教育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出高素质优秀人才应该同时具备知识深度和思维厚度,体制的建立对于多元识读能力的全方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杨静静(2017)就多元识读能力展开论述,表明了实践教育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目前中国对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管理基本上以老师为核心,通过课堂的传授,将书本上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是将与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的知识、理论不断地传输给学生,是一种模式化教学,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管理中。
多元识读能力专业课程主要的劣势和缺点在于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没有提倡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个性化发展,也没有有效地包容学生在培养模式指导下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教学形式单一,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导致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期末成绩,学习上更为被动,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关注理论知识,缺乏对实践的思考。僵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难以为师生提供创新的环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并非通过对整个公共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技能培养缺失。
2.教学内容枯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编制多元识读能力教材时,会将一些著作作为学校的学科教学教材。但是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也向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部门转换,改革不断深化,这就需要多元识读能力等顺应时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3.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得学生的价值导向和素质难以体现。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仍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校在相关设置课程时更加偏重于理论,缺乏对实践案例的分析。实际上,多元识读能力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判断能力。这些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还要注重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从课程管理设置来看,更加偏重于对学生理论方面的传授,忽视实践的作用。一些实际活动也只是表现在形式上,时间较短,质量较差,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具体的作用,知识结构单一,就业面单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三、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需求研究
1.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也迎来了新一轮全方位的有效改革。特别是具有多元识读能力的人才作为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和核心因素,其整体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社会整体变革的效果。人才在具备多元识读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担负更多的责任,因此这些人才必须具备专业性、全面性、灵活性以及创新性等特点。
2.多元识读能力的要求。專业性是指具有多元识读能力的人才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同时也代指具备多元识读能力的人才在处理相关问题和事情方面的整体的专业化态度和方法。专业性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多元识读能力人才的核心部分,是从事多元识读能力工作的必备条件,只有拥有了相关的多元识读能力知识,才能具备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这是应用多元识读能力开展工作的关键,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多元识读能力人才的要求。
四、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对策的相关研究
1.推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交际能力课程教学步伐。要深化推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交际能力课程教学步伐,就要开展基础多元识读能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从而有效地提升交际能力教学的质量。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注重教学深度方面的挖掘,这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能够顺利地实现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素养培育的理想目标,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培养相应的优秀人才。基于此,从核心素养的大环境出发,分析利用多元识读能力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希望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2.创新性学风的建立。创新性学风有利于从学习环境方面来有效促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同时,创新性学风的培养和建立也能够让学生针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反馈,必须认真对待。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高校出现了许多不良风气,不利于高校学术工作的开展。从学生角度来看,学术研究最主要的点在于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要更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手段。学术相关研究,是对科学事物的揭示,是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主要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术研究手段、研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新技术新手段,在前人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具有多元识读能力的人才进行创新。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展现多元识读能力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转向复合型人才的发展。
3.培养创新性学风的建立。学校教材的选择上,更加偏重于行政能力的提高。所以,相关完善的多元识读能力学科必须建立,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来设定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有效的多元识读能力学科体系,需要优化相关的课程。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需要对课程进行不断优化。优化教师的结构,是建设符合多元识读能力发展创新需求的重要动力。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到相关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兼职,积累与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的知识,参与政府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分析。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外聘公共部门或者相关政府单位,培养和聘用具有较强的多元识读能力知识体系和技能的人才到学校担任相关的顾问,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獻:
[1]邢春燕,冯德正.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多元读写理论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19(03).
[2]冯德正.基于多元读写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J].中国外语,2017(03).
[3]彭圆,何安平.教学语伴手势与话语因素的协同模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2).
[4]刘睿,张德禄.中国大学生外语多元读写能力评估框架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5(09).
[5]曹韵.多模态教育环境中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学刊,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