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成长
2021-07-06王锐
王锐
成长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
6月30日,全球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SZ)股价冲破520元,市值超过12000亿元,成为创业板首家总市值突破万亿元公司,位列A股市值第5位、深市市值榜首位。而自2018年6月11日上市以来,宁德时代市值增长超过20倍,完美诠释了成长股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魅力。
宁德时代是近期A股市场成长股大放异彩的一个缩影,过去两个月,在流动性预期修复的背景下,市场将成长风格演绎到极致化,先是景气度最确定的新能源车、医美、医药、次高端白酒,随后是此前景气度有分歧的半导体、军工、光伏、消费电子也陆续补涨。
按照天风证券分析,从短期维度看,流动性的阶段性变化决定成长板块的节奏;从中期维度看,产业周期和景气度决定成长板块的中期趋势和方向,追逐高景气是A股市场不变的“哲学”;从长期维度看,经济结构决定利润分配最终决定不同行业的长期表现。
天风证券表示,短期节奏上来看,在趋势确定的背景下,成长板块季度或月度之间的强弱波动,的确与流动性和利率的阶段性变化有关,比如2021年4-5月,2020年11-12月,成长板块的大幅上涨,背景都是流动性的阶段性超预期(DR007下行)。
中期方向上来说,不管是复盘过去20年的A股,还是过去50年的美股,成长板块与流动性和利率环境没有本质关系,决定成长板块股价趋势和方向的,本质还是产业周期和景气度。
向前看,中美后续的流动性核心都取决于就业恢复的情况,(DR007与调查失业率的月度数据基本拟合),三季度来说,预计流动性比二季度再超预期的可能性较低,结合目前成长风格极致化的演绎,中报预告可能成为阶段性兑现的窗口。但是,中期来看,由于产业周期和景气度相对确定,一旦由于β因素导致高景气板块出现调整,反而是给了一个年底估值切换的机会。
安信证券也认为,进入到后疫情时代,增长放缓,流动性环境适度宽松,成长性最稀缺,近端盈利其次。A股配置逻辑将转变为:成长性>近端盈利>确定性。
从短期来看,市场处于有利环境当中,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预期稳定,海外担忧也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市场前期强势股调整压力正在上升,前期弱势股补涨已经开启,本轮指数继续上行的空间可能有限。从中长期来看,2021年中报和下半年A股基本面大概率好于市场预期,美联储显著鸽派和国内经济复苏完成的背景下,国内债市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流动性环境和风险偏好因素整体依然是有利支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将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的核心逻辑。
成长风格三段论
按照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天风证券建立了对成长风格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
首先,从长期维度来看,天风证券的研究显示,经济结构决定利润分配最终决定不同行业的长期表现:美国、日本、中国先后从1970年代、1990年代、201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增长中枢下台阶(L型下台阶)、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在此阶段之后,三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中,消费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开始提升,同时,股票市场上,科技、医药、消费三个大类板块的股价年化回报率开始显著跑赢。
从美国经济增长及国债收益率来看,1960年代,美国实际经济增长较1950年代提升了0.5%,同时美国国债收益率中枢也不断上移。1970年代开始,美国实际经济增长出现连续的下台阶,除了因为抑制1970年代的超高通胀导致了利率飙升,在此之后,美国国债收益率中枢进入了漫长的下移过程。
从美国宏观产业结构看,1950年以来,金融地产、专业和商业服务、教育医疗、信息业、餐饮业等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趋势性提升态势,相比之下,批发零售、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农业及采掘业等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呈趋势性回落。
这样的经济背景映射到美股市场,根据天风证券的统计,1973年至今,美股年化收益率高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消费与科技,其中,年化收益率居前的行业分别是航空和国防10.9%、软件和计算机服务10.8%、休闲服务9.8%、一般零售业9.8%、电子电器设备9.4%、卫生保健9.3%、食品和药品零售9.2%、食品饮料8.9%。而年化收益率垫底的行业为汽车及零部件2.5%(1970-1990年代三次石油危机,加上日本、欧洲汽车业的冲击)、电力3.5%(稳定的类债券收益)、基本资源3.6%(黑色金属、煤炭、有色等周期品)。
日本同样自1990年代起,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经济增长中枢也大幅下台阶。1970-1980年代,由于金融环境宽松、景气度持续,日本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的泡沫阶段;1990年代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经济增长中枢大幅下移,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国债收益率中枢也相应进入下移阶段。
从产业变迁来看,在1946-1960年的经济恢复阶段,日本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是能源部门;在1960-1973年的高速增长阶段,重化工业取而代之成为主导产业;在1973-1990年的稳定增长与泡沫阶段,消费業及精密制造业随之崛起;而在1990年至今的泡沫崩溃与恢复阶段,消费服务业及精密电子与材料仍占据主导产业地位。
反映在宏观产业占比上,日本1950年代至今,占GDP的比重呈趋势性提升的主要是服务业,如服务活动、批发零售、政府服务、家庭服务、交通运输和消费(食品饮料)。
美国、日本的经济演变的一幕在中国也同样上演,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增长开始进入“结构转型期”,增长的驱动因素从出口和投资转向消费、服务和科技转型。同样,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也开始出现持续下台阶,由此前的10%以上下移到6%左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由4%以上降至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