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2021-07-06
2020年11月20日至11月22日,由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主宾社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共同举办的“2020年度观念:我所看到的未来”在深圳举行。4场5G跨国连线和9场沉浸式演讲,围绕人类文明、国民地理、家国历史、文化传承、科幻想象、金融投资、科学科技、医疗健康、人生规划等话题,从宏观到微观各个领域,畅谈“我所看到的未来”,吸引超过2800万网友在线观看。
苏世民、韩秀云:看清周期,穿越周期
第一场活动邀请到的是黑石集團董事长苏世民与清华大学教授韩秀云,他们以“看清周期,穿越周期”为主题进行跨国对谈。两人围绕全球经济形势将如何发展,如何应对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及穿越周期,新形势下哪些产业值得关注,个人如何择业、理财、买房等问题展开了精彩对话,为企业、创业者和普通人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苏世民和韩秀云共同表示,随着疫苗的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对于经济会是重大利好消息,预测明年经济将迎来复苏。谈到未来最值得关注的赛道,两人看好大健康、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养老以及仓储物流这几大领域。
在被问到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年轻人如何找到自我定位时,苏世民的建议是不断尝试、及时调整、聆听过来人的经验。买房这个在中国大热的话题,苏世民也有谈及,他说自己租房的时间比买房的时间长多了。韩秀云则说,如果买房是刚需,她的建议是,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但她同时也表示,如果一线城市房价太贵,也不必非要做“房奴”,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就租房。只要这个城市很有活力,还是鼓励在这打拼。
活动的末尾,苏世民提到了自己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他说这本书大家读起来只需要几个小时,但他写这本书的过程很艰辛,反复修改了40多遍。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将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成功的法则、人生的原则,毫无保留地分享。这本书上市以来,在中国乃至全球都迅速成为畅销书,目前出了18个语种,并且都在不断加印中。
张玮: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我们未曾了解的,可能还有历史的温度。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的温度》作者、“馒头大师”张玮的答案是:“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他分享了三个关于信念的故事:1922年,短跑健将刘长春克服困难在奥运赛场上为国出征,这是一个人的信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永怀等一大批科学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为了“两弹”研究甚至牺牲了生命,这是一群人的信念;淞沪会战的战场上,70万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抵抗日本军队的钢铁洪流,传达出的是三个字——不投降!这是一个民族的信念。
张玮说,历史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份,历史是有温度的。2020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这些关于信念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是有办法的!
薄世宁:医学永远给我们带来希望
当提到2020年的困难和挑战,就不得不提到当下仍在全球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了。对于大家关心的疫苗研发和特效药的问题,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薄世宁谈到,曾经平均15年才能研发出来的疫苗,如今不到10个月就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研究。他认为,抗体药是我们目前已有、最有希望战胜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以前,单独的技术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快速迭代,但今年各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就带来了1+1大于2的改变。
未来还会发生类似的烈性瘟疫吗?薄世宁的回答是:一定会的。但是,“人类最危难的时候一定也是医学发展最快速的时候。不论怎样,医学永远给我们带来希望。”
尹烨、悉达多·穆克吉:更好地带瘤生存,是未来的趋势
当谈到老龄化的问题,无可避免要谈到一种疾病——癌症。我们该如何应对癌症?《生命密码》系列作者、华大基因CEO尹烨认为,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年龄区间的人群中,致死疾病的类型其实并不一样。比较中国和美国的肿瘤五年生存率会发现,美国的五年生存率67%,而中国大概是37%。在未来群体平均寿命提高的情况下,防比治更重要,如何带瘤生存,会成为重要的议题。
穆克吉也表示,虽然基因技术已经有了一些前沿突破,但是对于治疗癌症来说,目前除非能够将百万以上甚至十亿级以上的细胞全部修正,否则无法实现对癌细胞的斩草除根。
穆克吉还特别谈到了中国科学家在这些领域的贡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愈方法,就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为了撰写《基因传》,他特别来到了北京的基因所参观。在他的新书中,他还会为中国的科学家贡献更多的篇幅和笔墨。
吴军:科技强国,人才是关键
“文津图书奖”得主、硅谷投资人吴军博士的发言,则围绕“信息”这个主题展开。在与主持人的问答中,他回溯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用信息科技的视角对个人决策、财富增长、国际格局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解读。
中国的自研芯片困局如何突破?我们距离“科技强国”还有多远?
吴军认为,人才是关键。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暂时没有实际收益的基础科学,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和企业的支持和投入。此外,企业也需要持续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最后,还需要更多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投身科技创业行业中来。
陈楸帆:科幻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
我们对于未来科技的畅想,也离不开科幻小说的描绘。
科幻作者陈楸帆认为,科幻是关于变化的文学,当阅读时,会将原有的世界理解抛至脑后,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对科幻世界观的想象,这种想象,对于保持自身的开放性非常重要。
通过科幻文学的讲述,我们对未来的畅想,能够让不同文化、语言、信仰的人感同身受。用共情故事而不是语言强权,才能更好地弥合撕裂的现实,构筑人类共同的信念和未来。
尤瓦尔·赫拉利、吴伯凡: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技术颠覆与生态灾难这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活动最后,两位重磅嘉宾——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吴伯凡,就“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这个大问题进行了跨国连线探讨。
赫拉利教授曾经在《未来简史》中预言,生态崩溃与技术颠覆,是除核战争外,人类所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连线中,他表示,今天的技术比过去我们在历史上的技术更强大,但同时也要警惕这些技术可能会把一小部分拥有特权的人变得更加强大。技术应该用来解决大多数人所面临的难题,为所有人创造福祉,科技向善才应该是企业所追求的。
赫拉利教授提到,他直至现在都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因为智能手机带来的碎片化和纷繁复杂的信息会极大分散他的注意力。
吴伯凡也表示认同,他说百年来,人类拥有的技术越来越强大,但是人类管理技术、如何让自己去使用技术的能力并没有随之而增加。如何不被信息操控,是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态和社会生态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谈到生态问题时,赫拉利教授和吴伯凡共同认为,我们今天面临的生态灾害,应该用一种新的全球化视野来看待它。
全人类的问题,必须要全人类一起解决。任何把责任推给别人的做法,对于解决问题都毫无帮助。赫拉利教授强调,全球化和国家化是不矛盾的。
比如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德国开发和研究的疫苗,犹太人不会因为当年历史的原因而拒绝使用。真正的民族化,应该是让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厚、强调国家的身份认同,而不是要去仇恨外来人口。
两人在对谈中也谈到了后疫情时代的影响。
巨大的灾难往往也带来巨大的变革。新冠肺炎疫情会让我们吸取教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全球的医疗保障系统。有些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也有新的工种会出现……未来危机四伏,但也生机涌动,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只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
(来源:深圳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