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雕塑的发展与设计创新研究
2021-07-06朱灿华李雄
朱灿华 李雄
摘要:纪念性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往往是城市的地标性雕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本文对我国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上的纪念性雕塑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总结,以“98抗洪”“08汶川抗震”纪念性雕塑创作为例,将纪念性与当代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相整合,探索设计当代城市纪念性雕塑全新的展示模式和观众体验模式。
关键词:纪念性雕塑、设计创新、新媒体、智能
一、概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诸多领域都曾创造过让世界瞩目且影响至今的成就,雕塑艺术亦是如此,在余姚河姆渡考古遗址发现6000年前的漆碗;在江西万年县考古遗址发现7000年前的烧陶遗址;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第八次考古中發掘出了18支9000年前的猛禽腿骨制成的骨笛;新石器时代的玉琮(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优秀石刻代表作品霍去病墓石雕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造相;初唐时期的昭陵六骏;北宋时期的大足石刻;唐三彩高峰之后的辽三彩和明三彩(河北易县)等等,可谓璀璨夺目。但是以纪念和颂扬为目的的雕塑,从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唯一的纪念性质的圆雕都江堰李冰像开始,到清末《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赫德铜像》的出现,在期间的漫长岁月中找不到其它纪念性雕塑的存在。
在推翻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之后,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可谓遍地开花,而纪念碑雕塑则是当中最具代表和最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经历了诸多的考验。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与智能科技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纪念碑雕塑的设计创作也应与时俱进。
二、古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文明史同时是一部战争史,司马迁的《史记》开篇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朝廷更迭和国家纷争的过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杰出的英雄人物不断涌现。我国历来重视和推崇“忠”“孝”“信”“悌”“礼”“仪”“廉”“耻”,但是却没有表现和颂扬这些重大事件和杰出英雄人物的纪念性雕塑作品。重大的事件与相关人物均以史书、铭刻的形式记录,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代的青铜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出现过人物形像的青铜作品,如:大禾方鼎和广汉三星堆青铜立像,并具备纪念和歌颂功能。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人物雕塑是比较忌讳,哪怕是春秋时期大量人物雕塑的出现也只是作为活祭的代替品,后来发展为陵墓雕塑。
2.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任职期间为了根治岷江水患,变害为宝,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之后,在东汉灵帝时期,尹龙、陈一等雕刻李冰等三人的石雕像,目的是相信石像能够显灵而永镇岷江水势,而主要不是纪念李冰等人的治水功绩。
战国时代,七国纷争,忠、孝、信、悌是官方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这一时期将忠烈题材的故事通过拍模技术或以刀代笔的制作方法表现在砖块、石块上,形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画像砖和画像石。
3.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有确切的纪念、歌颂英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表现题材有古代帝王圣贤,如三皇五帝、夏禹、孔子见老子等;有忠臣义士,如荆轲刺秦、赵襄子忠烈、二桃杀三士等。虽然画像石、画像砖成为纪念、颂扬英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载体,但画像石、画像砖本身是为了装饰墓室、享祠、和墓阙的,代表秦代最高雕塑水平的兵马俑以及西汉最为优秀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其目的同样是服务于陵墓。然而这类陵墓性雕塑无法对公众开放,也就不为当时社会所熟知。
4.秦汉至清代末期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以纪念和歌颂为目的的雕塑形式再也没有出现,或者没有任何材料能够佐证纪念性雕塑存在过。人物雕塑从代替活祭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陵墓雕塑和宗教造像当中,哪怕是到了辽代和明代雕塑的写实功力达到惊人的地步,依然是出自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如图1)
三、近代意义上的纪念碑发展历程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中形成了以表达人体美的审美趋向,因此西方以雕塑的形式记录和颂扬重大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由来已久,那拉姆辛纪功碑(约公元前2250年)是一块红砂岩石碑,高约两米,歌颂的是萨尔贡孙子那拉姆辛争战的胜利。古罗马时期(公元13年)图拉真纪功主是为了纪念图拉真皇帝征服达吉亚人的胜利而建造的。现代在城市中广泛认可的纪念性雕塑,是在19世纪晚期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1.期末至民国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轰开了我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清政府的无能与列强永远无法满足的野心,让中华民族开始了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史。
1913年,四川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我国第一件纪念碑《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如图2);1914年在上海汉口路外滩海关大楼前树立的在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履职40年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铜像(如图3)。由于连年的战争与动荡直到新中国成立再也没有出现公共纪念雕塑。
2.新中国成立后
在这百年屈辱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抛头颅洒热血,直到彻底推翻了压在我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他们用鲜血铸就一座座历史的丰碑,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1949年9月30日,我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这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此后纪念碑建设蓬勃发展,代表性的有:松藩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百团大战纪念碑、石河子周恩来纪念碑、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邢台地震纪念碑秋、收起义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碑、虎门林则徐纪念碑、秋瑾烈士纪念碑、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等。
四、纪念碑雕塑表现与声、光、电新媒体技术结合
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创新才有生命,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学和解剖学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科技等都会折射到艺术之中。
纪念性雕塑是纪念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以住的纪念性雕塑就是采用永久性材料表现一个静止的镜头,却没有任何声响。当前纪念性雕塑设计可以将电影的声音概念(语言、音响、音乐)引入其中,通过对白、独白、旁白以及音乐氛围烘托雕塑主题。
以住的纪念性雕塑往往只具备白天的观赏效果,有附带灯光设计的也只是为照亮雕塑。诸多的纪念性雕塑设计忽略了夜间的效果。在夜间科学的艺术化的灯光设计结合声响可以使雕塑与观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它与艺术融合已经开启了当代艺术的创新之路,新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的相融合已经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的视听盛宴,如西安城墙裸眼3D灯光秀、聊城古城裸眼3D灯光秀、应天门3D投影灯光秀、平遥古城3D灯光秀、山海关古城墙3D mapping光影秀、乾州三门开城墙全息3D投影、天津鼓楼全息3D灯光秀,新媒体艺术也日益成为丰富和提升公共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纪念性雕塑的融合具有以下重大创新之处:
1.情景再现,对于当前一些重大的事件,通过制作和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情景再现,让在场的所有观众“身临其中”。2.氛围营造,通过灯光特效、音乐特效和旁白营造被纪念事件的严肃性和庄重感,烘托整体艺术氛围。3.展示情节的可以控制和更新,通过情节设定调动观众情绪,通过展示内容的更新,可以避免常年或者长时期以来的审美疲劳。
五、纪念碑雕塑设计创作与智能技术相结合
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城市纪念碑雕塑设计在新媒体融合的基础上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打破以往创作的单一、被动的审美模式,使观众与被紀念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实现穿越,并达到情感般交融。
下面试以颂扬新时代胜利篇章“98抗洪纪念”“08汶川抗震”为主题的纪念碑创作构思为例,阐述未来纪念碑与声、光、电新媒体技术及智能技术相融合的全新理念与艺术感染力。
1.“98抗洪”
据统计,1998年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大洪水,受灾地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这场洪水虽已过去二十多年,但这段历史却永远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社会各界及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抗洪事迹值得代代相传。
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提高警惕,保护深林资源,防止自然灾害,强化教育,“98抗洪”纪念性雕塑的设计引入新媒体技术,呈现“真实”情境,这样能让观众“身临其中”“目睹洪水”带给我们的灾难,瞻仰英雄的光辉事迹,并通过智能技术互动学习抗洪知识与提高环境意识,增强艺术对公众的感染力,进一步强化纪念性雕塑的教育功能。
2.“08汶川抗震”
同理,抗震纪念性雕塑的设计,则可在原有硬质景观设计思维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360全息立体成像系统,结合声音特效、光效,逼真的再现灾难来临恐怖场面和紧接着的众志成城的抗震情境。同时结合智能科技让“身临其中”的观众感受整个过程,并通过在虚拟的空间中互动学习地震的避险知识,提高民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在突发事件下民众自救的能力,强化教育功能。
六、结语
由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雕塑的发展主要是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两个方面。鸦片战争让列强轰开了我国大门,中华儿女开始了百年的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国家四分五裂,积贫积弱,诸多领域都停滞不前,其中也阻碍了纪念性雕塑的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一批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的优秀的纪念性作品。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纪念性雕塑与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设计,将打破以过去的审美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视听及互动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钱抒振.人工智能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融合[J].居舍,2020(4).
[2] 吴良镛.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成就——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廿周年[J].建筑学报,1978(3).
[3] 高峻岭.城市空间中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探析[J].艺术科技,2017(1).
[4] 张梦冰.基于跨学科艺术团队的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创作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6).
[5] 黄浩立.从多维视野到未来悦界媒介融合时代——当代新媒体装置艺术的景观效果[J].艺术当代,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