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肥胖,您了解多少
2021-07-06张明
张明
专家介绍
张彩荣 南京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新九针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皮内针专委会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脑病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针刀专委会常务委员,南京市针灸学会理事等。擅长针刀、埋线、放血、火针等方法,对肥胖、面瘫、不孕、肌筋膜疼痛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
门诊时间:周一、二、三、五上午(针灸专家门诊),周二、四下午(针刀专科门诊)
您体验过肥胖的感觉吗?您知道肥胖人群的心理吗?他们真的是所谓的“心宽体胖”吗?他们真的都是“灵活的胖子”吗?一项针对肥胖人群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胖子”并不像表面那样乐观开朗,“像我平时和朋友出去玩,拍照的话,我内心其实是拒绝的,最多只能拍上半身”“别看我穿得朴素,我也向往美丽的裙子,款式多样的衣服,但我现在买衣服都不愿意去实体店,只能在网店上买买”“和朋友在一起,很多体力活都是我包了,他们认为我比较壮”,这些困扰看似很小,却直观地表达出他们对肥胖的不满,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肥胖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给自己带来了自卑和难堪,然而更多的是影响了我们的健康。
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张彩荣副主任医师曾接诊过一位99千克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曾采用控制饮食、运动锻炼等方式减肥,然而因学业繁忙,减肥计划断断续续,效果并不理想。毕业后,经亲戚介绍,决定采用针灸减肥,据了解,在为期1年的针灸伴随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后,瘦了30多千克,从此走在街上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
怎样才算肥胖
1.一般来说,超重为超过标准体重的10%,肥胖则是超过20%。肥胖分为轻度肥胖(超重20%)、中度肥胖(超重30%)和重度肥胖(超重50%)。标准体重测定的方法很简单,即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实际体重在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标准体重的±10%内属于正常。
2.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即BMI=体重(kg)/身高(m2)。成人标准值BMI是18.5~23.9,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为肥胖。
3.腰臀比值(WHR)及腰围常用于估测腹部或中心性肥胖,其中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腰臀比大于1;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腰臀比大于0.85,为肥胖标准,其中腰臀比=腰围÷臀围。
最新研究表示,全球肥胖或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1亿,因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或超重人群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脂肪肝 有研究表示脂肪肝的发病率与肥胖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肥胖程度高的人,其脂肪肝发生率也会较高,当人体的脂肪储存过多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便造成了肝细胞内的脂肪蓄积,严重者甚至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心血管疾病 肥胖容易使心脏周围堆积大量脂肪,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日久天长便会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脑出血等心血管疾病。
膝骨关节炎 肥胖人群会导致膝关节负荷增加,使关节表面受力不均,长此以往会加速软骨的丢失和骨赘的形成,最终导致膝骨关节炎,疼痛常为首发症状。
肥胖人群如何变瘦
张彩荣主任表示:对于肥胖人群,合理地搭配膳食,适当的运动锻炼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中医的辅助治疗手段,加快减肥的速度,且副作用小。方法有三:
1.针刺 根据个人辨证分型后的结果予以治疗,如脾虚湿阻型肥胖,主要以健脾利湿为主,选取中脘穴、滑肉门、梁门、天枢、关元、气海、地机、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内庭等穴位予以针刺,一周三次,也可结合中药内服,达到减肥的目的。
2.耳穴压豆 对患者辨证分型后取穴,如肝郁脾虚型肥胖,选取肝、脾、内分泌等穴位以达到疏肝理气的作用,建议每周2次。
3.穴位埋线 主要采用将可吸收线置入穴位内,利用长效的穴位刺激,一般为15天左右,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适合工作忙碌,不用每周前往医院的人群,相对针刺疗法较为实惠。然而张彩荣主任表示:对于瘢痕体质、有出血倾向的人群慎用穴位埋线疗法。
除此之外,针灸科针对肥胖人群提供了相应的减肥食谱和运动计划。
减肥食谱并不是只为节食,而是饮食结构均衡。科学的饮食,合理的搭配是第一步,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身体的条件有所不同,对合理化的饮食要求也有差异,因此我们会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结构,营养均衡。
运动能量消耗指导
1.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和耐力运动为主,根据患者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选择的方法有:走路、骑车、慢跑、游泳、跳舞、爬山、羽毛球、乒乓球等。
2.运动强度:中等强度,4~7千卡/分钟,如快走(5.5~6千米/小时),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70%,自觉疲劳,保证每天运动消耗能量150~300千卡,耐力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利于脂质代谢,减少腹部脂肪,预防控制肥胖症。
3.运动时间:每天30~60分钟,或每周150分钟以上,每天运动时间可以累积计算,但每次运动时间应在10分钟以上。
4.运动频率:每周5~7天,最好每天1次。
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平时缺乏身体活动的人,只有经过一定时间规律适量的运动累积,才能出现相应的健康效应。停止规律运动,相应的健康促進效应则会逐渐消失。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