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通大道, 无此令人老
2021-07-06杨璞
杨璞
葫芦颂
〔北宋〕黄庭坚
大葫芦乾枯, 小葫芦行酤。
一居金仙宅, 一往黄公垆。
有此通大道, 无此令人老。
不问恶与好, 两葫芦俱倒。
【古诗今译】
大葫芦干枯了,小葫芦用来买酒。一个住在仙家里,一个去朋友相聚畅饮的地方。有了这两个葫芦,就能通达成仙之道,没有这些会让人感到年华易老。无论喜不喜欢,两个葫芦都能倒出来这其中的奥妙!
【诗词赏析】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作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又擅长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
这首《葫芦颂》带有一定的道教思想,从唐代开始,葫芦与道教的特殊关系进一步为人们认可。葫芦又被人称为“壶天”或“壶中日月”,成为文人墨客常常作书吟咏的神仙之境,如李白的“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陆游的“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
黄庭坚的人生价值观及其文学创作深深地受到了道教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他一生与酒相伴,所以这首诗中既有道教文化色彩,也有浓浓的酒意。黄庭坚诗中酒的气息极为浓郁,他对酒的种种体验皆表现了他对超然独立心态的追求以及对出世、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黄公垆亦作“黄公罏”,为“黄公酒庐”的略称。魏晋时王戎与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会饮之处。后诗文常以“黄公酒垆”指朋友聚饮之所,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
【养生解读】
这个季节是葫芦逐渐成熟的时候,提起葫芦,不仅如这首诗中提到的跟我国道教文化及酒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中医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甚至葫芦本身就是一种中药。
中医药与葫芦有不解之缘
葫芦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一样,历经千年,长盛不衰。由于“葫芦”与“福禄”音同,它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民间以彩葫芦作配饰,就是基于这种观念。另外因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它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图案中有不少关于葫芦的题材,如“子孙万代”“万代盘长” 等。
葫芦在古代与中医药有不解之缘,甚至一度成为医生的标志之一。以前葫芦里面是盛放药物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从此,后人称行医为“悬壶”。元代诗人钱昱有诗传世:“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悬壶济世”便成为治病救人的代名词,也是古代医家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里的壶,即壶卢,是葫芦的别称。葫芦幼嫩的果实和叶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芦果实外壳色白,外层有蜡质,质坚硬而轻虚。“一个葫芦两个瓢”,在陶器尚未发明的时代,先民用葫芦瓢作为碗、壶、勺、杯使用。至今在我国一些地区,葫芦依然是轻便而实用的生活工具。
关于“葫芦”的称谓,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7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葫芦的中药功效
药用的葫芦为秋季采摘已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用。表面黄棕色,较光滑。气微,味淡。以色黄白、洁净、无异味者为佳。
中药葫芦的药性甘、淡,性凉。归肺、脾、肾、膀胱经。
中药葫芦功效主治总结起来有7种:
1.南北朝梁代著名本草专著《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葫芦可以“利水道”。
2.唐代著名药学著作《千金·食治》中记载葫芦可以“主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这里的消渴类似西医的糖尿病。
3.宋代药学著作《本草折衷》中记载葫芦可以“止渴,消热”。
4.元代中医食疗著作《饮膳正要》中记载葫芦可以“主消水肿,益气”。
5.明代药学著作《滇南本草》中记载葫芦“苦能下水,令人吐,除面目风邪,四肢浮肿;甜能利水通淋,除心肺烦热”。
6.明代著名食疗著作《食物本草》中记载葫芦可以“治石淋”,这里的石淋类似西医的尿路结石。
7.清代药学著作《本草再新》中记载葫蘆可以“治腹胀,黄疸”。
中药葫芦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因为葫芦性凉,所以脾胃虚寒者禁服。虽然葫芦可以作为食疗菜肴,但是宋代药学著作《宝庆本草折衷》中记载葫芦“多食吐人”。
(编辑 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