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患者,当一个单纯的“干饭人”都成了奢望
2021-07-06张雯静
专家介绍
张雯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主任医师、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起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从事睡眠疾病的临床医疗、科研工作。擅长中医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躯体疾病及情感障碍疾病,如失眠伴围绝经期综合征、焦虑障碍、异态睡眠、不安腿综合征等。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周日上午
“干饭人,干饭魂,干饭人都是人上人。”这句话最近在网络上着实火了一阵。那么“干饭人”是什么意思呢?干饭一词原本是川渝方言里“吃饭”的意思,有“一口气吃完”的豪爽感,“干饭人”就是指努力吃饭的人。
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仿佛只有干饭是每天最快乐的时光,无论工作多累、多困难,只要饭吃得足够香,就能对生活抱有希望,就可以精彩每一天。但是,有那么一群人,连当一个单纯的“干饭人”都成了奢望。
梅子是个胆小内向的女孩,每每遭遇不顺,便喜欢用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渐渐养成了用食物把胃塞得满满的习惯。她每餐能吃两大碗米饭,有时还会再吃各种零食,生怕自己吃不饱。可是又担心身材走样,她常常在吃完饭后,用手抠喉咙,让自己把吃下去的东西再吐出来。一年下来,梅子就是这样不可控制地吃个不停。后来在一次催吐的过程中,梅子昏倒在厕所,父母把她送到医院急救,后经精神科诊断,梅子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属于精神疾病中进食障碍的一种。进食障碍主要是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的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类型有:
首先,有暴食史,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患者常常吃到难受为止。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羞愧,常是秘密进行。暴食行为常因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因素引发。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不久之后,患者又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不满而情绪低落。
其次,发病初时,患者对进食行为控制能力变弱,疾病后期自控能力完全丧失。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诱呕后哪怕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选择增加体能消耗,如疯狂运动、进行强度过大的体育锻炼等,极易影响正常的生活。
再次,患者因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研究发现,74.4%的患者起病原因在于自己觉得胖或者别人说自己胖。即使BMI在正常范围内,也会主观地认为自己过于肥胖,需要减肥。因此,此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常与厌食症交替进行,她们一面贪食,一面恐惧长胖,并为自己的贪食行为后悔自责。近年来患神经性贪食症的人逐渐增多,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
社会文化与媒体则是引发贪食症的主要社会因素。当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崇尚的是以瘦为美,这种文化价值观因为媒体的吹捧和时尚界的标榜,使得追求苗条纤瘦的身材成为流行。研究发现,女性对社会文化宣传的认同程度越高,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家庭因素、遗传因素、特殊职业要求等也共同影响着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生。
对于这样的患者,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需要共同协作。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前与进展性的躯体和精神症状评估,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营养治疗、躯体治疗、精神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
1.行为治疗 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饮食习惯,以营养师的立场除了告知暴食后不当补偿性行为可能造成的危险性外,還可提供下列方法以改善贪食症。
(1)建立正确的饮食及体重认知观念。
(2)要求患者填写饮食日记,包括进食内容、地点及情境,以了解饮食和暴食情形。
(3)养成三正餐定时、定量的习惯。
(4)准备低热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热量食物。
(5)避免患者独自进食,进食时不做其他事情,如看电视。
(6)可利用其他方法转移非进食时间想吃东西的欲望,如运动、聊天等。
2.药物治疗 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减少56%的暴食行为,而使用安慰剂疗法只能减少11%。通常运用的药物主要是氟西汀,但是很多患者常因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因此在停药4~6个月后患者较容易复发,且复发率高达30%~40%。如果患者呕吐明显,可考虑应用胃复康等止吐剂,必要时也可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但须严格遵循医嘱。
3.树立正确审美观念 治疗团队的医师、护士、营养师等都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审美,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身材;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其主动、积极参与治疗;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自立感,矫正患者饮食行为,最终战胜疾病。
(编辑 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