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季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
2021-07-06谭媛
谭媛
专家介绍
谭 媛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兒科、新生儿科临床工作多年,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的救治、重度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以及高危儿、早产儿出院后随访。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分会超声学组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广西医师协会模拟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科临床与保健分会围产新生儿学组委员、桂林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培基地教学主任、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培教学督导专家。
心细的家长也许已经发现,最近很多孩子又开始出现“浑身起皮疹”“嘴里长疱”等症状。没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手足口病高发季,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手足口病,才能做到正确应对。
无处不在的手足口病病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5岁以下儿童是它的主要目标。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统计,仅2020年,全国手足口病发病数高达76万例,居各种传染病发病前列,给儿童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患儿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方式广泛传播。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3种。
密切接触:接触患儿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是常见的传播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小区等公共场所的游乐设施上往往因常年无人打扫而沾染手足口病毒;
呼吸道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患儿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在附近就很易被感染上病毒;
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这样的孩子最易感
人是肠道病毒的天然宿主,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其中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3岁以下的婴幼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较高,若不加以重视,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等并发症。
如何发现孩子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根据症状分为普通手足口病和重症手足口病。
普通手足口病表现为手、足、臀部、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皮疹。由于患儿感染的病毒种类不同,皮疹的形态也会表现得多种多样。普通型手足口病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重症手足口病除普通手足口病的症状外,病情进展迅速,累及神经系统,导致患儿病死率高。
如何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成为关键,当孩子除了普通型手足口病表现外,病情发展迅速并出现下列症状之一,就应引起重视,及时送医院就诊。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方法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症状。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或者咳嗽加重甚至口唇发绀。
4.循环功能障碍:孩子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等。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是普通型,为自限性疾病,无须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1. 居家隔离,将患儿与健康孩子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须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
2. 患儿应适当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促进愈合,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4.其他对症治疗,如积极控制高热。当孩子体温超过38.5℃,适当采用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以缓解孩子不适感。
怀疑为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应立即就医,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该如何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勤洗手,家长回家后接触孩子及家里物品前最好也洗手,减少间接接触传播风险。
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注意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本病流行期间应尽可能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超市、游乐园等。
2.疫苗接种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CV-A16和 EV-A71最为常见,而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因此接种EV-A71型灭活疫苗很重要。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保护率为90%左右,所以接种疫苗能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尤其重症手足口病。
需要注意的是,此疫苗仅对EV-A71有效,接种后再得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的概率很低,但对其余肠道病毒无保护作用,接种后仍可能因感染其他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导致手足口病,因此流行期间仍须做好其余防护措施。
手足口病传染性极强,预防是保障孩子健康的第一道堡垒,而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