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化固本 三法逐末

2021-07-06黄燕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答题选项文章

黄燕

按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目前的样式,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全卷22道小题中的前3题。虽然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却被学生戏称为“夺命9分”。因为这是考生通常在做完默写题之后首先要完成的试题,又不同于默写的把握十足,很多同学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句、每一项都精细比对,力求完美,结果却是花了时间、丢了分数,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还会因此而产生心态波动,给后续答题埋下隐患。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真题的仔细研判,让我有了一些心得。成语有“舍本逐末”之说,含贬义;今化用该成语,既要固本,也要逐末,故定名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化固本、三法逐末”答题法。

所谓“三化固本”,是说我们要突破传统解题时每段都画线,每个选项都要比对的误区。因为比对的内容越多,就越容易跌入抓“小”放“大”的错误方向,而且脑子会越来越糊涂,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我所说的“三化”,即“弱化读懂,强化方向,细化比对”,这是答题的原则,也是操作的指南针。有了这根“针”,心里不慌,脑子不乱,如此一来,后续试卷就能轻松完成,此为“固本”。

第一,弱化读懂,即不强求完全读懂。这里,似乎很有点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的意思。当然“不求甚解”不是完全不解,而是不钻牛角尖,不要求对每一段、每一句都全部了然于心。既因为做不到,也因为不必要。即便是受过多年专业训练的高中语文老师,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要完全读懂,也非得花上半个小时不可;而在考场上是绝对没有这个时间的,更何况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不一定都能达到老师的水平。我们的目的是准确答题,所以不要定错了目标。将原文扫描一遍,知其大意即可,能懂多少是多少。习惯好的话,勾画可以继续,但不是“必须”。

第二,强化方向,对题干的指向一定要明确。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本文所谓巧解的“巧”之所在。这里的“指向”不是简单地明了是选“正确项”还是选“不正确项”,而是指确定哪些选项是必须回到文本中去比对的。其实,按高考命题思路,在3道题的12个选项中,错误选项只有5个。第1题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所以有3个错误选项;第2、3题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每题1个错误选项:所以错误选项加起来总共是5个。为了找出5个错误项而逐一比对12句话,而且还是逐字比对,是不是有点“少慢差费”?

第三,细化比对,区间比对要仔细。当我们根据后述“三法”确定了比对方向后,就可以将这些筛选出的选项放回原文中,按照常规做法,寻找相应答题区间。这个时候因为目标明确,需要比对的选项数量几乎少了一半,因而有利于清晰思路,对正确与错误的辨析、把控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所谓“三法逐末”,是具体的操作重点。三法分别是“词法”“章法”“用法”,“末”就是我们确定要寻找的具体方向。为什么这些选项要关注?哪些选项可以直接跳过?这不能蒙,因为不敢蒙。怎么办?设置错项之法,不外乎违背常理、强加因果、颠倒主次、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陷阱。但这些术语对于考生来说着实有些生僻,他们不是命题人,未必需要懂得设置“陷阱”之术,他们只需要快速找出“陷阱”之所在就行。下面就以近三年全国卷高考真题为例,说明快速找出陷阱的“三法”。

一、词法。因为用词不当造成的不合逻辑(违背常理)是命题的重点。一般有以下几类。

(1)否定词。选项中含有“无”“不”等否定意义的词容易使句子的表述不合常理。如:

2020-1-1D(指2020年全国Ⅰ卷第1题D选项,以下均采用此种标示法)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020-2-1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2020-2-1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2020-2-1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019-1-1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019-3-3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2018-3-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2018-1-3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2)绝对词。“就能”“就要”是典型代表,表述绝对,往往不合情理。如:

2019-1-1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2018-2-1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3)全称词。全称词在表意上其实与“绝对词”类似,都会产生一种绝对化的表述,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问题。如:

2020-1-3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2020-1-2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2020-3-1A.與《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2020-3-2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2019-2-1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2019-2-3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的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2019-3-3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2018-2-1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4)因果词。“因为”是重点;还有就是用了“这使得”之类的词语,后句便有了表结果的意味。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是高频的设误点。如:

2019-1-1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2019-2-2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傳统。

2018-2-1B.人的主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2018-3-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2018-3-1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018-3-3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5)限制词。使用这类词产生的问题还是以“不合常理”居多,但它们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

2020-1-1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2020-2-3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2019-1-3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2019-3-1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6)比较词。包括“比”以及一些含有比较意味的词语,比如“更”“更加”一类的表述词。这种选项中一般容易出现“无中生有”的问题。如:

2020-1-1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2020-2-1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020-3-1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2020-3-1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2019-2-3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2019-3-2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2018-1-1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7)并列词。选项中若存在并列关系,无论是用顿号还是逗号、分号,或是用“和”“与”之类的连词,均应列入此类,“以偏概全”在这里会体现得很明显。如:

2020-2-2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2020-3-1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2020-3-3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2018-1-3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2018-3-2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2.章法。论述类文本有论点、论证、论据,着眼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在第2题中会对这些点进行考查。如:

2019-1-2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考查论点)

2018-1-2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考查论证方法)

2018-2-2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考查论据和论点的对应)

3.用法。这里主要指就文中涉及的相应概念来命制试题的类型。这种题目历年来只考过两次。

最近的是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第3题。题干要求找出“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该题A、B、C、D四个选项原文中均没有出现过,所以不存在比对的问题,必须根据“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这句话对概念所做的解说为依据来作出判断。

较远的一次是2019年全国Ⅰ卷,题干要求找出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根据“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这一对概念的解说,找出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不合乎概念定义要求的一项。

“词”为法,“章”为法,“用”亦为法。“7类词”为末,“论点论据关系、论证方法”为末,“概念”亦为末。三法逐末,是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到比对方向,缩小比对范围,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并提升后续答题的信心。此“三法”中,高考题拟制错误选项时更注重的还是“词法”,哪怕是以“章法”为要的第2题,在2020年的三套试题中,其选项的呈现形式,也大多与前述7类词语的表述密切相关。因此,虽然是“三法”并提,但其实需要特别关注的,仍然是与7类词语相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这里所说的“三化固本,三法逐末”法,并非绝对真理,只是想为考生们提供一点经验或借鉴。唯愿它能助力莘莘学子在语文高考中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答题选项文章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