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2021-07-06李晓琴李政亮余友霞
李晓琴,李政亮,余友霞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重庆 401147)
护理不良事件一般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安全,是临床中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护理管理者及一线护士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针对妇幼专科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报道较少见。本文归纳总结了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近3年上报的248例护理不良事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报的248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2017年纸质资料上报57例,2018、2019年分别网络直报104、87例。
1.2方法 统计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事件等级、发生原因、发生时间、主要责任护士层级等基本资料,并对所有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级及分类。不良事件分级参照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行业标准进行。Ⅰ级事件(警告事件)是指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是指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是指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是指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分类按照上报事件进行,分为标本采集送检缺陷、处置治疗缺陷、给药缺陷、非计划拔管等20项。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使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确定出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次/住院总床日数×1 0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分布情况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40‰、0.50‰、0.35‰中,其中标本采集送检缺陷、处置治疗缺陷、给药缺陷、非计划拔管排名前4。见表1。
表1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分布情况(n=248)
续表1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分布情况(n=248)
2.2护理不良事件等级分布情况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中,主要为Ⅲ级事件,占77.4%。见表2。
表2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等级分布情况(n=248)
2.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科室分布情况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科室为产科病房23.4%(58/248)、新生儿科21.0%(52/248)、生殖内分泌科10.9%(27/248)、妇科病房10.1%(25/248)、手术室7.7%(19/248)、儿科门诊4.8%(12/248)。
2.4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主要为护士工作粗心、查对不严、违反操作规程、安全风险意识欠缺。见表3。
表3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n=248)
2.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分布情况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白班阶段,占57.7%。见表4。
表4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分布情况(n=248)
2.6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责任人层级分布情况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责任人以N1级为主,占60.5%。见表5。
表5 2017—2019年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责任人层级分布情况(n=248)
2.7主要护理不良事件及发生原因与护士层级的关系 在4类主要护理不良事件及发生原因中,不同层级医护人员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主要护理不良事件及发生原因与护士层级的关系(n)
3 讨 论
本研究中,2018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数量及发生率均较2017年明显增加,这可能与2018年开始实行网络直报,增加匿名上报,修订完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设置强制报告清单及护理人员上报意识加强有关。2018年,该院护理部修订完善护理工作制度、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组织规章制度、操作技术的培训与考核,进一步督查护士掌握落实情况;对高频、典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重点质控,召开多部门沟通协调会,优化院内信息系统;运用鱼骨图、根因分析法等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不良事件管理质控小组参与科室不良事件讨论,追踪整改效果。经过1年的规范化管理,2019年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0.35‰。
248例护理不良事件中,位居前3的是标本采集送检缺陷、处置治疗缺陷、给药缺陷33例,与相关研究报道类似[2-3]。从发生原因看,工作粗心、查对不严、违反操作规程、安全风险意识欠缺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与该院新入护士增多,护士专业能力相对欠缺,以及护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工作习惯不同有关。BALL等[4]研究显示,护士的专业能力是影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医院管理者应严格执行护士准入制度,落实“三基三严”“继续教育”,因人施教不断提升新入护士的专业能力;院科两级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警示教育、护理危重病例讨论;科室可设立质量管理监督员,制定护理工作任务清单,避免工作漏项;对制度流程的执行实行日抽查、周督查、月大查,强化护士风险意识。同时建议学校将护理不良事件纳入安全教育的课程中[5]。
从发生科室看,产科病房、新生儿科是该院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这与疾病特点、治疗特点、患者特点有关。该院作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产科病房共开放8个病区,月住院人日数为6 000例左右,新生儿开放2个病区,月住院人日数为3 000余例。因此,患者病情相对危重、护理工作量大会导致相应科室护理不良事件增加。2018年,该院成立围生产医学中心,深入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医务人员自学,强化自身专业知识;鼓励护士参与院内外专科护士培训;开展多学科的应急演练,提升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在产科、新生儿科均实行弹性排班,设立二线值班护士,协助解决临床护理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白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夜班。其主要原因为各项治疗主要集中在白班,操作和各项干扰因素相对较多,与余本敏等[6]研究结果吻合。而护患比例也是影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可避免高峰时段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7]。因此,院科两级应制定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设立护士人力资源储备库,安排护理人员轮转学习,做好突发情况的人力资源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体人群是N0、N1级医护人员,累计占74.6%。由于此层级医护人员工作时间短,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不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效融合,缺乏风险判断能力,其沟通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医院管理者应重点关注此类人群,可对个别护士进行“一对一”帮扶;重视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将患者安全文化建设融入护理管理,提升患者管理质量;加强重点人群的患者安全认知教育与管理,定期进行患者安全文化评估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8]。同时,医院管理者可探索不同方式,如情景体验教学法[9]、护理优良事件分享[10]、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医护沟通模式[11]等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提升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优化制度流程,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严格岗位准入,提升护士专业能力,强化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士沟通能力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