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Cloisonne的诞生与流变
2021-07-06编辑撰文小尘图片故宫博物院
编辑、撰文=小尘 图片=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景泰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尊高16.2cm,口边长9.3cm,足径6.4cm
在艺术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行话:“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
景泰蓝为何物?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是明朝第七任皇帝朱祁钰的年号。这位皇帝非常喜欢这种工艺品,参与设计图案,选择颜色,甚至连制作的作坊都搬进了皇宫,因此这种工艺在景泰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制作的颜色多以蓝色为主,人们叫做“景泰蓝”。
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难以定论。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
一、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我国。
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铜镜,镜背面的花纹上就涂饰着各色珐琅。中国金属工艺中,珐琅的运用历史悠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直到明代,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二、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
600 多年前,蒙古人的铁蹄踏平了欧亚大陆,中西文化交流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西方工匠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一种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这便是“景泰蓝”的前称。
这种工艺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后,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得以传入中原。据《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记载:
“大食窑出于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曰鬼国嵌,内府作者,温润可爱。”
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结合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技法,几经改良,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此时,珐琅的译名有十几种,如“佛林”“佛郎”“发蓝”等。
以上两种看法对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虽有很大的分歧,但其中有一点则是相同的:这种工艺并非始于明朝的景泰年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清中期 景泰蓝香炉
明万历 掐丝珐琅甪端
TIPS
明朝景泰蓝款识特点
宣德: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3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景泰:掐丝珐琅器中的景泰款式形式多种多样。字数有“景泰年制”四字和“大明景泰年制”六字,排列方式有单行横排、双行横排、双行竖排等,字体有楷体、篆书、仿宋字等,刻法有阴文、阳文等,款识框栏有双线、单线、无框栏及錾龙纹环绕等,成形技法有铸、錾、刻等,达三十余种之多。
嘉靖:目前故宫博物院仅存一件具嘉靖款之器,款识为“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刻款。
万历:掐丝填珐琅“大明万历年造”款,在款识的四周以铜丝掐成长方形栏,栏内周边饰红绿釉灵芝式云纹,这是万历年间款识的主要形式。 字数为“大明万历年造” 或“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学界也公认:景泰蓝能在短期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琉璃的制作技艺,且掌握了控制煅烧的温度,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论景泰蓝起源何处,景泰蓝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尤其明清两代,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
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万历以后,虽然偶有烧制,但并非像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出品极少。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
景泰蓝烛台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夕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珐琅。”
——晚清《陶雅》中对于景泰蓝的形象描述。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尤其是清三代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工艺亦比明朝有极大提高。
同时,景泰蓝还象征着身份和地位。乾隆四十四年年夜饭,只有皇帝一人的餐具是景泰蓝,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宴桌上都是瓷器、玉器、金银器,可见景泰蓝尊贵地位无以复加,直接象征皇权!
景泰蓝既是皇家重器,自然也被视作国宝,从清咸丰、光绪年间,景泰蓝就开始作为代表中国的艺术品在海外参展。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190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景泰蓝就曾展出并两次获奖。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TIPS
清朝景泰蓝款识特点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刻、镂空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4字和6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清代景泰蓝作品大多是阴刻的款识。另外就是在前朝无款的景泰蓝器物上打上前朝的款识或其他朝代的款。
典型的是清朝嘉庆以后至民国的几十年,由于内忧外患,本朝生产的景泰蓝极少,宫廷珐琅作几乎无事可做,大多处在收拾前朝遗物上,如重新鎏金,上蜡封砂眼,重新打款等。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皇宫里的造办处随之消失,宫内的能工巧匠带着一部分景泰蓝散入民间,普通民众惊奇于景泰蓝的华美,其工艺由此开枝散叶,并在民国初年得到井喷式发展。
一些军阀大鳄也兴办起作坊,这一时期的景泰蓝不仅继承了宫廷艺术的华丽雍贵,保持了造办处严谨的工序,在题材上又与民间文化有了深邃的结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景泰蓝受到时局的影响,整个行业岌岌可危。到1949年时,北京整个景泰蓝行业只剩下60 人,这项红极一时的手工艺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
林徽因钟爱景泰蓝,她描绘景泰蓝有“古玉般温润、锦缎般富丽、宋瓷般自然活泼的特质”。她和梁思成一起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从此与景泰蓝结缘。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美术组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纹饰。林徽因还带着钱美华等人,设计了景泰蓝台灯、敦煌图案丝巾等,作为赠送贵宾的礼品。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