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动观视域下球类教学的“完整法”实施建议
2021-07-05吴聪宏
吴聪宏
“完整法”与“分解法”都是体育教学中进行技术动作教学时常用的基本方法球类项目的运动条件复杂多变,因此在应用“完整法”教学时,不但要教动作,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或运用,要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思考不同场景下可能出现的变化,考虑到不同运动条件和运动概念的变化,不仅要学以致用,更应“用以致学”,在大运动观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方法应用。
一、整体观的呈现
“完整法”与“分解法”都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供选择的基本方法,不同的是,使用“完整法”教学主要从单个技术动作出发考虑,而“分解法”教学则是从整个项目出发,一般适用于一些动作结构比较简单,或是不易分成部分动作的教学内容。“分解法”教学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较难的动作,而“完整法”教学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完整性,建立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完整地掌握动作。无论是“分解法”还是“完整法”,最终都将回归整体,通过动作的学习对一项运动的动作技能、技战术、战略体系等有所了解,最终形成对这项运动的全面把握,达到整体观的呈现。
本期话题所提供的案例中的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动作,是排球竞赛中涉及的关键动作,如果不考虑整体观,将动作分解进行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比赛中出现“持球犯规”现象。依据动作所在运动项目的运动特性设置适宜的学练方式,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掌握技术动作。排球运动属于同场隔网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每名队员在场上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受到场上所有人员的干扰,要随时根据场上情况进行应对,因此教师在课时计划的设计中,不能只着眼于技术动作本身,因为技术的习得不仅是简单的动作,还有在运动过程中的意识、战术、配合等,只有综合各种因素,习得的技能才是真本领。教师应避免采用违背体育运动项目规律的教学方法,不要刻意分解、细化技术动作而忽视了整体观,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
二、运动场域下的多变性特征
排球作为一项开放型动作技能,有着较为复杂多变的运动条件,如,队友的变换、对手的变换、球的变化等,同时还要兼顾动作概念的变化。本次研討案例中,课的基本部分共设置了5个练习内容,并添加了设计意图一栏(表1),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一目了然,其设计基本考虑到了运动场域下的多变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在练习1中,教师让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和学习运动技术,使学生能完整、连贯地进行身体感知,初步建立运动环境下的动作概念;练习2通过改变力量、速度、高度、方向等不同的运动条件,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和动作意识,感受影响球落点的因素;练习3中,方向、距离、速度等“动作概念”的变化,让学生根据球的落点,学会在情境中如何处理“人—球—人”的关系;练习4通过实战,提高学生在比赛中正确运用传球技术的能力;练习5主要是体能练习。案例中排球的正面上手传球教学,较好地诠释了大运动观视域下的“完整法”,通过无缝连接的动作练习、小组合作、学练赛的协同配合,体现完整练习的优势,内容设计较为合理,基本解决了“我—球”“我—队友”“我—空间”的关系,但对“我—对手”的关系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在应用“完整法”教学时,不但要教动作,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或运用动作,而在运用动作时,在学练中设置与之运用相似的运动条件才是有效的学习。在运动视域下的排球运动是复杂和多变的,如果教师对传球只是处于单纯动作层面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考虑来球方向、距离、力量、人球变化等条件,而仅仅进行生硬的技术动作传授,就会出现课堂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因此,要从教正确的动作技术到正确地使用运动技术,既要学习动作的姿势,也要学习与之相结合的运动概念,运动概念的要素主要包括“身体意识(身体能做什么)”“空间意识(身体在哪儿移动)”“质量(身体如何移动)”“关系(谁以及什么与身体相关)”[1]。如,排球上手传接球这一动作,结合运动概念后,就从时间方面规定了可以快传、慢传;从方向方面规定了可以向前传、向后传、向左传、向右传等;从与人的关系方面规定了可以传给不同的同伴;从力量方面规定可以传得远、传得近等,因此,改变学习的运动条件和运动概念,更有利于创建适宜的运动场景,而在一定场景下的学习才更有效。
三、“用以致学”的思考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即把所学最终转向实际应用,但当教师将“学”设为最终目标时,“用”就成为了一种手段或过程。而通过创造不同场景的练习,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最终将所学带入竞赛中。大运动观下的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变换场景,改变运动条件和概念,使学生建立不同的空间意识和动作意识,而不是将动作分解成独立的个体进行教学,动作技术加上运动概念和运动条件以后出现的场景才更真实,更符合运动学习的真义,由此可见,“用以致学”更符合大运动观的教学思维。
如,排球比赛中的垫球,其不是教学中的互垫互传,而是在有对手攻击状态下能否有效为二传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如果离开了这个思想和原则,那么就是毫无意义的[2],学生只会机械地自垫或垫给对面的同伴,而到了正式比赛中,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就会不知所措。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如果教师能考虑到正式比赛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以整体观的意识思考问题,将练习中的“用”最终转换成“学”,并且能针对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才是大运动观视域下“完整法”的体现。因此,在设计一堂课时,以怎样的思维去设计,如何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分解法”还是“完整法”,只要是符合项目特征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合适的教学时机有针对性地应用都是合理的,在大运动观指导下对“完整法”的应用才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着眼点。
参考文献:
[1]邱谦.从运动概念的视角对操作性动作技能单元设计的探讨——以水平二投掷垒球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7(6):67-69.
[2]孙喜和.运动技能构成要素及教学运用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