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防情境下的武术技术教学策略

2021-07-05周志勇陈雁飞韩金明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技击套路武术

周志勇 陈雁飞 韩金明

一、武术运动的技击属性与攻防情境属性

《辞海》对武术的定义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运动规律组成,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这一定义不仅将“踢、打、摔、拿”作为武术运动最核心的动作内容,而且强调这些动作是以“自卫”为前提存在的。自卫即自我防卫,以他人的进攻为前提,所以该定义其实强调了武术运动具有的情境属性,即“攻防”。因此,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是技击,而技击属性必须在一定的攻防情境下才能实现。

对于武术教学来说,武术动作的学习只有还原到某种特定的攻防情境下,才能真正体现武术技击的本质属性,所习得的动作技能才能符合武术运动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武术技术的真正掌握。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武术运动的表现形式与本质属性

武術运动包括了各个拳种,以及各种武术运动的练习形式,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每个拳种和练习形式中的技术动作都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除散打、摔跤、擒拿等实战运动外,各种套路运动和练习形式中的技术动作,不论从动作名称、运动路线,还是从用力点、击打目标等,都带有明确的技击用意。因此,不管武术运动的表现形式如何,其动作技术都是以攻与防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进行武术教学时,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武术运动形式作为教学内容,都需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以真实或假想的击打对手为运用情境。

三、增加实战技术,还原武术攻防情境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以套路动作为主,实战技术所占比例不足,虽然在中学阶段,现有教材中适当增加了散打、女子防身术等实战内容,但是对这些为数不多的实战技术,学生很难有机会去深入地学习掌握。二是教师在教授套路动作时,不仅没有武术教学应有的拆招喂招环节,就连套路中攻防含义明显的技术动作的教学都少有攻防模拟示范。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攻防情境下进行动作练习,进而深入体会动作的技击方法更是少之又少。以上问题导致学生无从感受武术运动独有的魅力,无法实现对武术动作的真正掌握和对武术运动的深刻体验与认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武术教学应遵循“踢、打、摔、拿”的内容主线和以攻防为情境的教法主线,即在内容上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增加散打、摔跤、擒拿等实战技术的比重,在教学方法上则应还原武术的攻防情境。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基础和组织难度,可以武术运动的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小套路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上依据年龄的递增,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攻防示范、学生运用所学动作击打拳靶或脚靶、学生之间攻防练习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建议以中国跤、散打和擒拿为主要内容,考虑到目前的教材、师资等诸多客观问题,套路运动在一段时间内仍会是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则必须采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攻防对练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武术运动的技击属性。

在小学、初中、高中武术教学安排中(表1),小学阶段在学习掌握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运动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武术对练的内容,如,太极推手、棍术对练的实战体验,让学生对武术运动的项目特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在中学阶段,按照基础性、简易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应强调更加深入的技击实战体验和技能学练,初中阶段安排了中国跤,高中阶段安排了擒拿和散打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体现了基础性和实用性,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场地、师资等情况灵活选择。

猜你喜欢

技击套路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