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科临床治疗分析

2021-07-05薛转亲

婚育与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科临床治疗

薛转亲

【摘要】目的:分析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山西省运城市第一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12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硝苯地平,均治疗1周。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压情况。结果: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观察组就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的疗效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科;临床治疗;疗效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是导致胎儿早产、低出生以及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水肿等症状或体征,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等情况,严重危害孕妇以及胎儿的健康,给其带来损害[1]。导致孕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的原因很多,包括肥胖、营养不良等,通常在临床上给予孕妇用药需十分謹慎,不仅要达到降压的作用同时减少对胎儿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主要是以药物为主其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延长孕周,尽可能地保证母婴健康[2]。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但有研究表明采用联合硝苯地平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3]。本研究探讨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具体见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12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42±6.37)岁,孕周28~38周,平均孕周(33.28±3.75)周,初产妇42例,经产妇18例;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58±5.97)岁,孕周29~38周,平均孕周(32.47±3.38)周,初产妇41例,经产妇19例,两组患者就年龄、孕周等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9)》[4]中妊娠高血压诊断标准:处于妊娠期20周以上产妇,间隔4h以上,患者2次检测出现以下指标: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纳入标准:1均在我院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临床资料完整;3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4)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有认知障碍无法与人正常沟通;2中途退出研究者;3有心、肝等重大器官类疾病、蛋白尿或胎儿出现生长受限。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注意饮食营养丰富均衡、保证充足睡眠、休息等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河北武罗药业,H13022977)进行治疗,首次剂量为20ml,静脉推注,推注后采用60ml硫酸镁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硝苯地平缓释片(上海世康特制药,H20068147),20mg,每天服用2次,10mg/次;均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4]: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舒张压减少15mmHg以上,收缩压减少30mmHg以上。有效:多种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同时收缩压减少未到30mmHg;无效:不满足上述标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X100%。

1.3.2两组血压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采用电子血压计检测患者舒张、收缩压,测量时患者保持端坐静息状态并屈曲肘关节,保持电子血压计与心脏处于统一水平线,而后测量3次血压情况,取3次读数平均值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情况治疗前,观察组收缩压为(152.84±8.21)mmHg,舒张压为(86.29±4.72)mmHg,对照组收缩压为(152.47±8.42)mmHg,舒张压为(86.58±4.53)mmHg,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为(126.64±4.37)mmHg,舒张压为(79.32±4.02)mmHg,对照组收缩压为(135.28±5.56)mmHg,舒张压为(84.85±4.33)mmHg,观察组治疗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高龄孕产妇比例亦有所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人数的提高,其临床表现与典型性高血压较为相似,患者以血压升高、水肿等为主要特征,严重可能会导致患者剧烈的头痛、恶心等甚至是出现昏迷和抽搐。该病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认为可能与产妇滋养细胞或胎盘缺血,母体免疫耐受异常引起的胎盘功能障碍,母系遗传或母体抗氧化作用减弱,破坏内皮细胞功能因素有关。同时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受到年龄、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胎盘早剥、胎儿发育不良等风险概率极高。因此一经发现,需立即治疗,重视妊娠产妇的血压管理,必要时需终止妊娠[5]。由于妊娠期女性体质特殊,临床多主张药物保守治疗以降低对母婴的身体损伤,降低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6]。

硫酸镁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药物,可抑制中枢神经的活动,同时对血管有舒张作用,降低血压,对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可抑制早产,对于孕妇来说较安全也有一定作用[7]。但是若单用硫酸镁,则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的镁离子相对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患者镁中毒。硝苯地平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及不完全阻塞区的健全血管,同时还能降低冠状动脉平滑肌张力,从而有效增加血管血流量及供氧量,降低血管痉挛发生概率。但也存在副作用包括消化系统、肾脏等,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硫酸镁复合硝苯地平缓释片运用,减少两者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和胎儿的生命安全[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療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硫酸镁能够对运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的释放进行抑制,从而阻断神经肌肉连接传导,可抑制或解除肌肉收缩作用,缓解痉挛状况;但用量过度易出现中毒反应。而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钙交换,继而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负荷,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功效;同时可以抑制血管、支气管等收缩,产生扩张血管的效果。联合应用可以从不同作用机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观察组就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在于硫酸镁可以有效抑制血管神经肌肉,扩张血管并缓解痉挛,松弛平滑肌,达到降压的显著疗效。而硝苯地平缓释片同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效果,且作用较强,起效较快,两者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增效降压的效果。

综上所述,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的疗效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禹蕾,汪霞,张彩霞.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11):54-57.

[2]吴丽琴,孙玉娟,苏翠珍,等.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联合硫酸镁注射液和拉贝洛尔片治疗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3):26-29.

[3]刘志芳.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妊高征孕妇血压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0,42(10):1551-1553.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3):195-204.

[5]王君,周蕾,贺同强,等.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综合疗效及对血清UII,PTM,Apelin水平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21):194-197.

[6]徐玲华,李亮,金燕.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111-113.

[7]白惠,姬建秀,王蕊.长效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20,42(17):88-91.

[8]虞燕霞,彭兰,唐莲,等.基于"精准药学"指导的剖宫产术后败血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临床实践[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0,20(1):51-54.

猜你喜欢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科临床治疗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分析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效果探讨
硫酸镁及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探究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浅谈产科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