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层连续内翻缝合在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2021-07-05徐凤霞郸城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河南郸城47715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9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单层肌瘤

徐凤霞(郸城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河南 郸城 477150)

子宫肌壁间肌瘤为临床常见妇科疾病,好发于已婚女性,临床多表现为白带异常、月经失调、下腹坠胀,可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3]。临床针对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多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同时还能为患者保留子宫,维持子宫正常生育功能[4~6]。 但肌瘤切除后,应用不同缝合方式有着不同的止血效果。基于此,本研回顾性选取我院124 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究单层连续内翻缝合方式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我院2017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4 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缝合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 例。观察组年龄 38~53(45.41±2.54)岁;肌瘤直径 6.5~9.9(8.24±0.35)cm。 对照组年龄 37~52(45.17±2.65)岁;肌瘤直径 6.7~10.2(8.33±0.32)cm。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排除 (1)纳入标准:经超声、磁共振、宫腔镜、诊断性刮宫、腹腔镜检查等确诊为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直径在6~10cm;行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2)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史;宫颈、卵巢、子宫内膜病变。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取仰卧位,头低足高 15°~30°,依照具体情况,必要时以肩托固定双侧肩部,全麻,气管插管,消毒、铺巾;30°腹腔镜经脐孔插入10mm Trocar,如肌瘤较大,依照患者具体情况适当上移切口1~3cm,建立气腹,然后经麦氏点插入5mm Trocar,经反麦氏点插入12mm Trocar,观察盆腔、腹部情况;取垂体后叶素6U 溶于10ml 生理盐水, 并以无菌注射针于子宫肌层经皮穿刺并注入;以电凝钩凝切开瘤体包膜,瘤体以抓钳钳夹,瘤体假包膜以分离钳钝性剥离。

1.3.1 观察组给予单层连续内翻缝合 选用1-0 可吸收线,针点选择距子宫肌瘤剔除后创面顶端5mm处,保证进针深度,于出针后打结;于左侧创面顶端基底进针,于浆膜层出针后拉紧缝线,再于右侧创面基底进针,于浆膜层出针后拉紧缝线;依照上述缝合方式缝合至创面末端5mm 处并打结;若创面有少许血液渗出,以双极电凝止血;以旋切器旋切切下的肌瘤至条索状后取出,以温水冲洗盆腔,关闭CO2进气口,抽出腹腔CO2,以降低腹腔气腹压,确认针眼是否出血,依照具体情况双极电凝止血,若依然有少许血液渗出,则放置盆腔引流管于右下腹穿刺口;待CO2排净后,拔除Trocar,缝合切口,固定引流管。

1.3.2 对照组给予传统分层缝合 选用1-0 可吸收线,间断或连续缝合子宫基底部,然后于子宫肌瘤剔除后创面顶端5mm 处,保证进针深度,于出针后打结;继续于一侧浆膜面进针至近瘤腔底部,于对侧浆膜面出针,缝合至末端5mm 出针并打结,其他处理方法同观察组。两组术后均予以常规预防感染、止痛等基础治疗。

1.4 观察指标 (1)两组围术期指标: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2)两组术前、术后1d 凝血因子指标:凝血因子Ⅷ、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以凝固法检测凝血因子Ⅷ、AngⅡ水平。(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季肋部胀痛、切口硬结红肿、切口脂肪液化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手术时间(min)观察组对照组n 肛门排气时间(h)术中出血量(ml)62 62 t P 16.62±4.77 23.83±4.62 8.549<0.001 97.81±11.62 129.37±14.66 13.284<0.001 72.82±6.56 94.54±10.15 14.151<0.001

2.2 两组凝血因子指标比较 术后1d 观察组凝血因子Ⅷ、AngⅡ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凝血因子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凝血因子指标比较()

凝血因子Ⅷ(IU) AngⅡ(ng/L)术前 术后1d 术前 术后1d观察组对照组n 62 62 t P 146.78±11.81 148.64±11.57 0.886 0.377 184.24±21.25 162.57±18.43 6.066<0.001 37.81±1.76 37.67±1.73 0.447 0.656 53.73±1.24 44.29±1.65 36.013<0.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见表 3。

3 讨论

近年来,子宫肌壁间肌瘤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发病率高达 20%~30%,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9]。 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凭借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逐步应用于子宫肌壁间肌瘤临床治疗中。临床上缝合止血方式较多,如分层缝合、单层连续内翻缝合,但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相对较大,分层缝合虽能有效止血,但常因创面张力大,易导致缝合后线结松动,残腔关闭不严,且术中需对基底层进行缝合,为防止线结松开,常常需要助手夹线,延长手术时间。与传统分层缝合方式相比,单层连续内翻缝合无需对基底层缝合,能明显优化缝合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缝扎血管、关闭瘤腔,进而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单层连续内翻缝合应用于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中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更利于患者术后身体恢复。

AngⅡ可作用于外周血管,收缩静脉,增加回心血量;凝血因子Ⅷ参与血液凝固整个过程。 因此,上调凝血因子Ⅷ、AngⅡ水平对止血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d 观察组凝血因子Ⅷ、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提示单层连续内翻缝合应用于子宫肌壁间肌瘤腹腔镜手术中,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因子状况。此外,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由此可见,两种缝合止血方式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单层连续内翻缝合应用于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中不仅能有效止血,还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凝血因子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单层肌瘤
二维四角TiC单层片上的析氢反应研究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及凝血象间的相关性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单层工业厂房基础设计分析
45岁及以上未绝经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基于PLC控制的立式单层包带机的应用
深圳:研发出单层多晶石墨烯可控断裂技术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