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开发区站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
2021-07-05章中良
章中良
(核工业南京工程勘察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大城市开始陆续兴建地铁,地铁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和经验得以不断积累,岩土勘察工作的规范性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现阶段,各类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车站勘察中,例如波速测试技术、大地导电率测试技术等,为保证该类技术的科学应用,该文围绕城市地铁岩土勘察开展了具体的研究。
1 工程概况
南京地铁六号线工程全线长约32 365.00 m,共设19座地下车站,包括9座换乘站,最小站间距、最大站间距和平均站间距分别为583.00 m、3 949.00 m和1 651.00 m,该文主要是将某开发区站作为研究对象,该开发区于中间站,采用双层两跨(局部三跨)岛式设计,盾构井宽度、标准段宽度、站台宽度和有效站台长分别为24.10 m、19.70 m、11.00 m和120.00 m,具有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结构的主体结构,顶板覆土厚度、两侧标高和底部中部标高分别为2.79 m~3.54 m、+12.21m和+12.60 m。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围绕车站主体结构展开,车站主体平面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车站主体平面简图
案例车站所在地属岗地和岗间坳沟地貌单元,地形平坦,地面高程、最大相对高差分别为28.50 m~30.20 m、1.70 m,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该地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案例车站附近不存在能够产生影响的地表水体,沿线存在众多厂房与地下管线。车站场地拥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近场区内发育有5条主要断裂及3条次要断层,主要包括杨坊山—长林村断层、幕府山—焦山断裂、南京—湖熟断裂。结合已有的物探和钻探等资料可以判定,这类断裂不会直接影响工程场地。案例车站的场地适合建设地铁车站,属于地震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场地,但是断裂带来的岩层破碎、风化强烈以及蚀变会对工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城市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
2.1 勘察目的
基于初步勘察资料,案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须结合主体结构及具体施工方法,对地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勘察,查明场地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对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提出治理措施,满足设计与施工需要,为地质勘察提供充分的依据。
2.2 主要任务
城市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包括查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重点勘察有特殊要求的区段,根据勘察数据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具体勘察过程需要明确场地的地形和地质等基本特征,查明填土的分布、力学特性及对施工的影响,明确软弱土层的分布情况和具体特性,提供合理的岩土参数,查明特殊岩土地质和不良地质,地下水变化规律,为基坑支护提供参数支持,评价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开展场地类别、抗震地段划分,对基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终完成岩土工程地质报告并提出设计和施工的相关建议,对施工单位进行的详尽技术交底也属于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任务[1]。
3 城市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要点
3.1 钻探环节技术要点
为保护地下管线等埋藏物,勘探前每个钻孔需要人工进行1.5 m以上的深度挖掘,勘察过程中深度到达3 m后需要使用麻花钻进行试探,并保证钻机与既有设施及各种电力线保持安全距离。案例采用全断面取芯钻进技术,需要将最大回次进尺控制为2 m,全断面取芯时采取率需针对性控制,破碎岩层、碎石类土、完整岩层、砂土地层以及粉土与黏性土地层最小值应分别控制为65%、50%、80%、70%和90%。探孔位置须基于地下埋藏物等分布情况确认,如果存在协调困难的孔位,须基于车站纵向方向适当地移动,但是需要保证移动距离控制在2 m内[2]。
3.2 取样环节技术要点
基于1.5 m~2.0 m间距进行原状土样采取,间距基于土层厚度可适当放宽,可采用1.0 m间距进行较薄土层采取,取样器也需要针对性选择。从岩芯中截取岩样,须保证岩样的代表性。地下水样采取须结合潜水与承压水的各自特点,干钻至含水层的潜水取样须保证孔内水位稳定,钻孔结束后洗井后24 h进行承压水取样。土壤腐蚀性样品采取须结合试验需要,采取地下水位以上的土样。采集后的样品需要直立放置并在蜡封后做好标识,同时要注意防晒、防淋、及时运送以及及时试验。
3.3 标准贯入试验要点
采用0.76 m落距和63.50 kg的落锤开展标准贯入试验,先击入0.15 m,之后进行0.30 m,0.15 m不计击数,记录每10 cm的锤击数之和即为实测击数。例如,贯入深度在50击时未达到0.30 m,记录对应的实际贯入度并进行换算。在试验前需要清除孔内浮土,钻杆需要保持垂直。20.00 m以上、20.00 m以下试验间距分别控制为1.50 m~2.00 m、2.00 m,须保证最少存在2~3个薄层土测试点[3]。
3.4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要点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围绕碎块状强风化岩和碎石土开展,基于自动落锤装置进行试验,对贯入0.10 m读数进行记录,按照1.50 m~2.00 m控制试验点间距,试验结果须基于规范进行针对性修正。
3.5 静力触探试验要点
为实现土类定名、土层界面划分、地基承载力确定、地基土参数测定、液化判别、土质均匀性查明以及土的变形特征评价,需要开展静力触探试验。案例工程主要基于钻探进行勘察工作,静力触探须结合实际钻探的揭露情况开展,最小孔间距控制为2 m。
3.6 十字板剪切试验要点
案例勘察工作开展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基于50 mm×100 mm控制板头尺寸,为在预定深度贯入电阻应变式十字板,试验过程要先实验静探仪,蜗杆和蜗轮通过摇把匀速缓慢回转,在 3 min~5 min 达到最大应变值。每摇一圈进行 1 次读数,剪损后继续进行1 min读数。试验完成后轴杆需要通过摇把连续转动6周,最终获得塑土剪损时最大微应变值。
3.7 扁铲侧胀试验要点
为开展土的类别判定并明确水平基床系数以及静止侧压力系数,需要进行扁铲侧胀试验。试验采用的扁铲侧胀仪型号为DMT-W1,试验前须保证薄片膨胀到0.05 mm、1.10 mm,气压值分别控制为△A=5 kPa~25 kPa、△A=10 kPa~110 kPa,之后连接气电管路和仪器设备,开始测量。完成试验后率定铲形探头,并按照规定范围检查△A、△B,如果超过规定范围则重新实验,选择车站底板及地面以下1.0 m~3.0 m作为试验深度[4]。
3.8 旁压试验要点
基于土深度与变形模量的关系曲线,旁压试验能确定土的变形及承载力的参数。案例工程采用预钻式旁压仪进行旁压试验,型号为GA—BX,该设备能够满足试验需要。具体的野外试验和资料整理严格遵循行业规范要求,在代表性较高的深度和位置进行试验,试验点垂直间距控制为1.5 m,每层土需要有1个测点,土层厚度在3 m以上至少需要设置3个测点。
3.9 波速测试要点
案例工程采用高灵敏度井中三分量检波器、桩动测仪及计算机进行波速测试,型号为RS-1616K(s),选用地面激振孔接收方式进行波速测试。具体测试需要将剪切板放置于距孔口1.0 m~2.0 m处,剪切板上要压重物,在水平正、反方向使用铁锤进行敲击,铁锤规格为10.886 kg,以此激发剪切波,同时垂直激发剪切波和压缩波。将三分量检波器设置在孔内,地震信号可基于0.5 m~1.0 m间距自下而上接收,检查点数14%。计算机中存储地震数据,初至波的旅行时间由专业软件进行读取和分析,进行时距校正,各岩层的波速值可通过计算得出。结合钻探情况和岩体完整程度,案例工程的压缩波和剪切波波速测试基于代表性钻孔 进行[5]。
3.10 地温观测要点
在终孔24 h后开展第一次地温测试,保证泥浆温度接近地层温度,测试精度检查可顺利开展,地层温度对相应深度上钻孔泥浆烘烤作用程度也可同时进行检验,第2次测量在次日进行。选择深水测温仪进行地温测试,型号为CW—3,该仪器具备操作简单、易于携带、测温速度快且灵敏度高的特点。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地温测试,打开连接仪器,将测试探头在空气中放置5 min,稳定后进行读数记录,该记录为气温。在孔中放入测试探头,测量顺序为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须保证存在0.5 ℃内的测量温差,地层温度成果数据选择第二次数值。完成外业作业后进行数据处理,剔除异常点并进行平滑、数值计算,可准确得出地温。
3.11 电阻率测试要点
采用三侧向电阻率探管和综合测井仪进行电阻率测井,型号分别为X411、GJS1-B,测量范围、耐压、输出信号、稳定度和线性度分别为0 kΩ~10 kΩ、15 MPa、0 V~9 V、2%和2%,同时选择绞车控制器及绞车、电缆作为下井设备,型号为JCH-3。采用地质勘察钻孔和三极电阻率法进行测试,点距为0.5 m与1 m,电极系OA、MN分别设置为0.8 m、0.2 m,钻孔口30 m外布置无穷远极,钻孔中的测试探头测试顺序为自下向上。选择温纳装置进行大地导电率测试,大地导电率基于800 Hz、50 Hz频率下地层开展分别计算,同时对返回电流深度进行计算。采用多功能直流电法仪作为测量仪器,型号为DZD-6A,将电极打入被测土壤中按照一字排列的4个小洞中,然后进行地下供电,外侧两电极流入测试电流,四极电测深法装置如图2所示。图中的电极A、M、N、B对称于公共中心点O点的两侧。
3.12 简易水文试验要点
案例工程基于稳定流方法开展简易水文试验,在观测的同时,采用非稳定流法计算要求。降深环节由小到大进行落程抽水试验,须保证存在相等的各次降深间的差值。静水位观测在正式抽水前进行,观测时间间隔为1 h或30 min,在2 cm内的连续4个测点变幅无持续下降或上升时为稳定状态,静止水位值取最后4个测点的水位平均值。在观测动水位和出水量的过程中,正式抽水试验开始后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观测,120 min前需要进行15次观测,之后按照每间隔30 min进行观测,直至水位稳定。试验过程中将2 cm内的水位波动值、5%以内平均流量的涌水量波动值作为水位和涌水量稳定标准,且水位和水量不存在持续下降或上升趋势,以降深均不小于4 h为稳定延续时间。恢复水位观测在抽水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展,具体观测方法与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类似,静止水位观测要求与恢复水位稳定标准相同。抽水过程中要及时整理资料,保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13 地下水水位量测要点
案例工程采用干钻钻进地下水位以上部分,待观察到初见水位后再进给水钻,如果遇到承压水,需要进行承压水位测定,在下套管进行止水后隔开其他含水层与被测含水层,来测定承压水。基于水层渗透性,稳定水位量测需结合规定的地下水稳定时间。
3.14 室内岩、土、水试验要点
土工试验须结合案例工程的工法、特点及设计要求进行,具体涉及土工、岩石、含水量和水土质分析等。以土工试验为例,具体涉及快剪、固结快剪、标准固结、常规物性、三轴CU、三轴UU、静止侧压力系数、渗透系数、垂直基床系数、水平基床系数、电阻率和热物理等。严格基于行业及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室内试验。
3.15 其他要点
案例工程基于“勘察纲要”和质量体系运行文件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实践,具体勘察过程要严格遵循技术要求,地层异常须第一时间反馈,并向其他作业组传达处理意见。为保证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案例工程在现场管理环节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过程控制、资料校核、现场巡检以及过程产品验收等工作,设计单位的咨询指导、相应的旁站式技术管理也需要得到重视。对于岩土工程勘察中涉及的重大技术问题,例如技术要求变更、孔位移动、孔深调整以及增减工作量等,要第一时间进行汇报和咨询,得到批复后方可开展相应调整。内业整理需要及时开展,对揭露的地层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并对比前期材料,提出问题的整改意见,召开专门技术会议,严格记录技术文件,规范勘察纲要。最终,案例工程完成了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勘察工作,详勘阶段和初勘阶段钻孔数量分别为20个和14个,进尺分别为741.00 m、458.00 m。受到绿化带、交通和地下管线等因素影响,部分孔位沿车站主体方向开展了适当调整,调整后的孔位仍能满足设计及大纲要求。在高水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支持下,案例地铁车站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得以顺利开展,该工程的岩土勘察技术应用具备较高的借鉴价值。
4 结论
综上所述,开发区站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较为成熟。在此基础上,该文涉及标准贯入试验要点、静力触探试验要点、地下水水位量测要点以及电阻率测试要点等内容,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路径。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地铁车站工程设计与施工需要,岩土工程勘察还需要关注BIM等新型技术的应用、特殊性岩土问题的针对性应对以及人工填土问题的专题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