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13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综述

2021-07-05陈雨

东南亚纵横 2021年6期
关键词:伙伴关系区域经济

陈雨

摘要:2021年12月15日,第13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合作新机遇、新未来”的会议主题,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未来”“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东盟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等4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文章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绿色经济”;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1)06-086-08

A Summary of the 13th China-ASEAN Think Tank Strategic Dialogue Forum

CHEN Yu

Abstract: On December 15, 2021, the 13th China-ASEAN Think Tank Strategic Dialogue Forum was held in Nanning, Guangxi, China.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carried out in-depth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s under the theme of "new Opportunities and a new future for China-ASEAN Co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CEP"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and future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 under the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China-ASEAN'gree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and "deepen China-ASEAN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on  digital econom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jor viewpoints of the participants.

Key Words: China-ASEAN Think Tank Strategic Dialogue Forum; Regi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Green Economy"; Digital Economy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2021年11月22日,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通过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面向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是东盟同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内涵、最为互利的关系之一,已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典范,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重大贡献。”“共同宣布建立有意义、实质性、互利的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承办的第13届中国—東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于2021年12月15日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共有200余位来自东盟各国智库和中国多家政府机构、智库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官员、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与会专家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合作新机遇、新未来”主题,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未来”“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东盟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等4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文章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一、中国—东盟关系是东盟同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内涵、最为互利的关系之一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是双方关系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年”。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肯定了3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对中国—东盟对话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创造了东亚经济腾飞的奇迹,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张彦通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同东盟的合作,东盟国家是中国陆海相连的友好邻邦、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双方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政治互信明显增强,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 不断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等, 双方贸易规模在30年间扩大了85倍,双边投资不断扩大并趋向均衡,2020年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11月22日,中国与东盟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双方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黄俊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人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依托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实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全力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姜增伟认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各领域合作成绩显著,充分彰显了经贸关系的强大韧性。中国与东盟充分利用彼此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深入推进各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中国与东盟探索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道路,进一步释放了双边贸易合作的潜力。2021年,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显示出中国与东盟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双方产业链的巨大前景。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关系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成功的合作模式之一,彰显了不同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合作的可能性。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认为,

中国—东盟建立伙伴关系30年来,双方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整个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虽然过去30年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认为,当前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依然存在社会关系交往及社会力量亲近感不足、双方融合程度不深、南海问题争议等3个挑战。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翟崑认为,未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上限与下限、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整体优化与个体优化等矛盾。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指出,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互动中,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各种地区多边机制开始建立起反恐合作框架,但仍存在双方反恐联合演习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在威胁认知和安全观方面存在差异,双边战略和政治互信不足等问题。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面临新的挑战,包含“印太”战略、东南亚部分国家内部政治动荡及COVID-19疫情的持续影响等。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教授葛红亮从广西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出发,指出当前广西仍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他认为,广西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市场发展不足,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目前,广西产业数字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科创能力水平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三)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不少专家学者就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机制建设与对接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双方应加强机制建设与对接,继续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谱写中国—东盟关系新篇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特聘教授杨保筠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与东盟要充分发挥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领域探索一些新的合作亮点。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与国际学部主任、研究员赵明龙强调,中国要从过去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2. 促进高水平开放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开放发展是深化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强大动力,促进高水平开放发展将为双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张彦通提出,中国作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中最大的市场,要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为契机,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向东盟敞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大门,与东盟各国结成更为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下游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双方应该抓住此机遇,用足用活《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规则,畅通中国与东盟的大循环,让更多东盟国家、东盟企业和东盟民众真正地受惠,共同打造区域包容性合作的成功典范。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約研究员、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姜增伟提出,中国与东盟应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举措,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进一步降低双方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区域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力。

3. 强化海洋合作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海洋合作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领域,将成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提出,中国与东盟除了在传统的海洋搜救方面合作之外,还可以在海洋可再生资源、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洋物流业和海洋旅游业等海洋经济方面寻求更宽阔的合作空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的海洋经济合作,从增强区域海洋的战略互信、共建海洋方面的公共治理体系、持续推动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构建海上航运合作网络等4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建议。

4. 增强人文交流合作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了《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树立典范 引领未来》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人文交流是中国—东盟关系的第三支柱。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人文交流上有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双方人文交流合作有利于夯实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和走深走实的根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姝岚以中国与柬埔寨职业教育合作为例,提出高质量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机制和路径。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校长李祖清以中国文化在缅甸传播为例,提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副院长黄兴球详细介绍了中国—东盟医药合作的历史及现状,从设立中国—东盟医学特使、 设立中国—东盟疾病防控中心、 建立中国—东盟医疗人文关怀机制以及编制中国—东盟药用本草大典等5个方面提出增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以此构建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以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编写双方友好关系史丛书项目开展情况为例,提出希望与东盟国家共同编写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史丛书,以此来强化中国与东盟的“软联通”及“心相通”。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让中国—东盟实现双赢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個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东盟国家而言,中国既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又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更加清晰的路径和更为光明的前景,也为中国同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生效将为中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助力。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未来”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生效将赋能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22年1月1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正式生效。这一涵盖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将有力地拉动国际贸易投资增长,以强大的区域动能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后将对中国与东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和COVID-19疫情的影响下,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生效,构建开放型合作体系符合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利益。同时,中国建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提供更大市场和动能,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形成更紧密的经贸合作、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姜增伟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生效,将为中国—东盟双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不仅将显著提升区域一体化的水平,促进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优化区域内整体营商环境,推动区域内贸易投资增长,还将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自贸试验区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做了深入分析,认为它是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的协定,将明显增加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红利,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提升合作韧性创造了非常好的制度性基础。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袁波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对中国—东盟是互利的,其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将产生3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通过全面降低乃至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将形成一个开放繁荣的区域大市场,这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和福利增长。二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原产地累计规则将有利于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体系,也有利于区域内开展一些更加复杂的价值链的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优势都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三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会产生综合效应,特别是在竞争政策、知识产权和透明度等领域引入更高标准的规则,这样能够引入更加充分的竞争,为双方企业在区域内投资提供一个更优越的制度性合作环境,促进贸易投资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陈立生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是中国与东盟及其他亚太国家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协议的生效意味着全球最大的自贸“朋友圈”诞生,将开启亚太区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也为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注入了新动能。

印度尼西亚苏南安佩国立伊斯兰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默罕默德·法托尼·哈基姆以清真产业合作为例,认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清真产业特别是清真食品行业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大国博弈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合作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 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伴随着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第四次科技革命等复杂变量的冲击,以及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双边关系存在着现实挑战。与会专家学者从大国博弈的视角出发,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盟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兼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详细分析了中美在东盟地区角逐的时间线,认为中美战略竞争将深度影响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外交。在此背景下,中国在东盟的博弈重点要放在数字经济、区域产业链构建等重点领域。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亚非和中东研究部副主任吴亮以中美在亚洲的竞争为例, 指出中美战略竞争将会给柬埔寨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美国一再向柬埔寨进行施压,企图破坏中国与柬埔寨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吉祥详细介绍了美国“印太”战略具体实施及发展动向,认为美国 “印太”战略叠加席卷全球的COVID-19

疫情,对地区局势产生影响,尤其促使印度对中国的关系做出了调整,影响中印关系发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杜兰认为中国—东盟关系总体上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其中域外国家是影响中国—东盟关系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如何应对域外国家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助力中国—东盟合作提质升级的建议

在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东盟深化合作,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后如何助力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升级提出意见建议。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高级经济师张燕玲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在当前全球金融风险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建立稳定的金融环境,加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金融合作不仅有利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共同应对可能面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而且有利于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经济合作达到预期目的。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自贸试验区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认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并加快启动《区域全面经濟伙伴关系协定》后续谈判以深化其制度安排。同时,全面落实有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条款,为吸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的投资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国际营商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黄俊华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要加快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发展,从服务“10+1”向服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一带一路”拓展,加快建设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示范区。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成汉平就如何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设,提出持续夯实民意基础、加强行业对接合作、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FTA)制度安排等建议。

菲律宾人民治理赋权中心研究员阿曼特·马拉塔斯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较大的问题为切入口,提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生效背景下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与对话重新平衡中国—东盟贸易关系。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认为,中国应坚持扩大开放,用“往上超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往下超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眼光与东盟加强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吉祥从印度与东盟关系的调整切入,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一是中国系统性帮助东盟巩固东盟中心地位;二是进一步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三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抓手,继续巩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构建畅通的稳定的经济安全通道和政治互信通道;四是扩大中国—东盟民间组织交往,加强民心相通。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志鹏详细论述了中国湖北省与东盟经贸往来的情况,分析了湖北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新机遇,并提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湖北开拓东盟市场的对策建议。一是搭乘快车道,开展学术讨论;二是湖北与广西两省区应加强互联互通的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的效率;三是两省区自贸试验区应加强政策创新经验交流,加强合作;四是推动“双循环”方面利用资源流动的便利要素,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合作,实现湖北与广西两省区的高度循环。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杜若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关税优惠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就西部地区如何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关税优惠政策提出4点建议。一是结合关税减让表开拓缔约方市场,尽早学习相应的政策;二是充分利用累积范围更广的原产地规则;三是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研究和宣传;四是就西部地区物流成本较高、营商环境不优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面对COVID-19疫情,中国与东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议题展开了积极地讨论,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出对策建议。与会专家纷纷表示,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势头强劲,双边合作呈现非常好的态势, “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东盟要继续加强防疫合作,并充分挖掘各关键领域的合作潜力。

越南计划与投资部发展战略研究院服务业部部长阮国长对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物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介绍,并就如何提高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跨境物流合作效率提出4点建议。一是总结防疫经验,加强防疫合作,建立中国—东盟安全旅行走廊;二是加强医疗合作,特别是疫苗的生产与供应;三是在税收、海关和跨境贸易领域加强密切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四是多措并举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张彦通认为,“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的合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更加紧迫的任务。特别是COVID-19疫情还在全球肆虐,疫情防控是中国—东盟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东盟双方应携手防疫,致力于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持续协同发力,特别是应深化防疫物资的援助、疫苗生产研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落实好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加强在传染病防控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共同筑起中国—东盟健康防线。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院长邓春青表示,在世界因COVID-19疫情而经历困难的情况下,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仍在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东盟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也共同面临气候变化、COVID-19疫情等挑战。为此,东盟与中国需要更高效、更高质量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COVID-19疫情,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特聘教授杨保筠认为抗疫合作是中国—东盟重要的合作领域。“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要发挥双边及多边合作,探索一些新的合作亮点。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各个领域的合作,特别是青年民众的合作,为今后双边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张家寿认为中国与东盟在“后疫情时代”的合作要提升战略互信, 加速互联互通, 推动中国—东盟合作走深走实,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发展势头,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针对“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东盟的努力方向,张家寿提出4点建议;一是加快对接发展规划,陆海协同,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二是促进互联互通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是加快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四是加快推进陆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沿边开放型经济,加速形成沿边产业经济带和开放经济带,助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柬埔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涅占达里就“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中国与柬埔寨经济增长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中国与柬埔寨之间贸易潜力巨大,柬埔寨可采取营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实施自由贸易协定、实施投资法律政策、制定工业发展计划等举措来吸引中国的直接投资,以此促进中国在柬埔寨贸易投资进一步增长。

四、中国—东盟发展“绿色经济”正当其时

当前,“绿色”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日益成为中国—东盟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与东盟的“绿色经济”合作前景广阔。在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签署了一些制度性安排和纲领性文件,为开展相关合作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东盟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东盟在“绿色经济”领域合作的现状,并充分挖掘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潜力。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姜增伟认为,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发展应增进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发展中经济体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困难和障碍,中国—东盟在“绿色发展”改革合作中要推进碳交易、能源转型、“绿色供应链”等领域合作,提升供应链的运营,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共同携手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加快落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年)》,共同推动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围绕“绿色保险、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中国—东盟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提出5点建议:一是充分发挥“绿色保险”在企业治理方面的作用;二是鼓励“绿色保险”范畴下风险融资方案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强化气候与环境相关风险信息披露要求;四是引导保险资金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五是完善“绿色保险”激励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从政策層面、市场层面、机构层面及大的区域层面提出中国广西参与中国—东盟“绿色金融”合作的建议。在政策层面,广西需要强化对“绿色金融”政策的宣传,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升级。在市场层面,应建立区域性跨境“绿色金融”中心,实现碳交易和碳金融业务的对接,产生更多的国际碳交易相关业务。在机构层面,广西需要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在大的区域层面,要探索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模式,推动“绿色产业”分类、项目环境污染排放等“绿色金融”标准的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统一合作标准的合作体系。此外,要推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联合开展“绿色金融”的信息共享合作。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南方电网澜湄国家能源电力合作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程其云对中国—东盟能源“绿色合作”发展提出4点建议:一是率先从电力行业入手推动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提出区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二是注重区域能源规划和布局,建立“硬联通、软联通、三轮驱动”的模式;三是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等新业务,成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相关领域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共同推动制定“绿色金融”认证,支持和引导区域能源低碳发展;四是推动中国—东盟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统一和互认。

五、数字经济领域是中国—东盟未来深化合作的重点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数字经济进入量质并重发展新阶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全面显现。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阮辉煌认为,数字经济是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推手,中国—东盟双方要加强数字经济合作, 特别是双方在数字防疫领域的合作,要重视利用数字信息及数字经济来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黄俊华在开幕式致辞中建议,广西要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主要抓手,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在数字规划实施、项目策划、专题研究、平台构建、经验共享等方面加强与中外智库交流合作,在智慧城市、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亮点,助力东盟国家数字化转型,共同促进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发展。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企业发展政策与国际融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萨万·西提德斯认为,尽管COVID-19疫情给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挑战,但双方可利用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以此来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认为,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制度优势、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科研优势等三大优势。在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基础上,石勇从3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深入合作的建议:一是加强双方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普及,促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的应用;二是加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生态建设;三是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合作。

(责任编辑: 刘   娴)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伙伴关系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服务伙伴关系演化、本土化及治理之道
经济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