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分析
2021-07-04邓旭
摘 要:文本主要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为题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如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内部合力有待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和发展能级别有待加强等,然后又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设意见,主要包括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建经济中心、以新兴动能培育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打造共建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开展新经济与制度创新,营造一流制度环境,进而不仅能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还能不断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意见
引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同于以往政策提法,重点在于不仅发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作用还发挥重庆这一城市作用,进而促进以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形成,其城市群有都市圈为支撑,以城市群推动区域的发展,以区域板块的协调重塑国家空间结构的务实路径。在成渝发展中,成渝城市群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从发展现实路径进行分析,除了强调“双城”带动之外,还强调地区经济圈建设,明显的突出战略的重点,便于相关政策的实施。所以应高度的重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一体化建设,并清楚当前这一建设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实施。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内部合力有待提高
大都市圈是法国学者首次提出,其核心内容就是城市群的理论概念,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大格局中,世界级城市群就是经长期演变并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展空间单元。从总体上进行分析,成熟级别城市群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完备的城镇体系。拥有几个国际性城市其不管是城市圈还是城市群连锦促进其形成,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超大的发展规模。由于城镇人口比较多,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其次,综合的交通枢纽。不管是拥有一个国际贸易海港,还是拥有多个国际航空港,区域内拥有的现代综合立信息港不仅发达还非常便捷;最后,重要的发展极核。成为国家核心区域,汇集一些跨国企业。这和世界级城市群进行比较存在不同,其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成渝地区而言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仍需要不断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没有进一步加快,存在滞后的现象,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核心城市能级不高,现代功能性有待优化。另一方面,立足于各个方面优势其世界城市这方面,成都和重庆这两个城市具有发展潜力,尤其是具有特色生态系统和深厚文化底蕴优势,但随着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下,不仅没有形成互补发展还没有形成合力。
(二)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和发展能级别有待加强
基于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综合实力视角上来看,为增强全球核心竞争力使其不断提高,世界级城市群会成为重要的一种载体,就全球经济能进行引领让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还能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动力。但对于成渝城市群而言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进程不快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的比较完,且受小城市规模小限制下,不仅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还缺少关键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没有促进国际竞争力完整产业链形成。除此之外,一些支柱产业由于处于的是高端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即便拥有一定产业基地,有的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仍然受一定限制,不仅是规模化还是选择重大项目严密性不高。所以为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不断的提高建设的水平,一方面要进行产业基础再造并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加快产链升级,并将各种优势资源聚聚在一起,加强对本地化的世界级品牌企业的培育。
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一)共建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经济中心
为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有必要加大挖掘力度,挖掘出性协同发展动力,进而不管是成都和重庆这兩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还是竞争力以及影响力,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逐步让成都和重庆等重要经济中心建设早日的实现[1]。其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让交通互联互通能力不断提高。并从现有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入手,积极的进行完善,并加强对成都和重庆功能优化,再不断的拓展,实现对现代化内外交通系统分的构建,全面推动对外开放的发展,让其将大范围和宽领域作为发展方向;其次,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产业发展为导向,从产业基础和优势入手,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加以创新,尤其是装备制造和交通建设以及电子信息领域等,进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其培育出新兴产业,加快各个方面进行合作并交流,比如产能规模和标准制定这方面,为此在产业集群成链化发展这方面使其起到推动的作用[2]。最后,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体。不仅将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牵引,还应把创新生态链为牵引,加强对成渝地区各种要素优势整合,尤其是人才和资本、信息、技术和市场要素,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并加以优化,使其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硬核科技型企业起到吸引的作用,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协同配置资源要素和产业功能区,使其实现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
(二)建立以培育新兴动能的科技创新中心
促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并全面优化,进而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期间,让科技创新起到的支撑作用得到发挥,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其中在具体实施期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这方面做好前瞻布局,且不管是人才要素还是技术以及设备先进要素,使其实现共享,进而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强化各方面能力,尤其是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创新政策源能力,为此不管是创新链的关键技术还是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让其不断的提高,其西部地区引领在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尤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实现新产品研发;其次,建设具有比较优势创新生态链。让成渝地区各个高校和科研所的科教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从“政产学研用投”创新体系入手,加以强化,应提高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示范试点重视度,并具有探索意识积极的探索,进而不仅要推进国际创新科技交流,还应推进国际创新科技合作;最后,不管是人才链还是产业链以及价值链性让这几者实现有机融合,促进协同发展[3]。从现有的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育激励政策入手加以完善不断优化,并在注重科技人才的基础之上,加强对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构建,重视重点项目人才需求,合理制定人才需求清单,加大实施力度,围绕着高端科技人才能力全面实施,让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实现科技成果向市场服务转化,确保转化的质量,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最优生态环境。222B644E-F5A8-4C2B-8982-D2B6D361F2CA
(三)打造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
为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将一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实处,有必要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因为这是最主要的举措。首先,增强链接全球的通道功能。促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将四部地区带动起来,与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上合经济组织形成,推动协同发展新态势形成,构建出新的格局;其次,完善供应链网络体系。在注重跨境贸易物流体系基础之上,加强这一体系的建设,并从现有国际物流核心功能入手不断完善加以优化,尤其是国际分拨配送和国际中转功能,且不管是全球分销中心还是供应链总部基地以及供应链平台建设,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让跨境贸易不仅做到更加便捷,实现高效化;最后,提升临港特色产业生态。不仅是国际投资贸易平台还是口岸服务功能,应做到高位增强,与此同时实现国际高端要素汇聚,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优化配置[4]。此外,加强市场循环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动态适应,打造供应链枢纽城市。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成渝两地应注重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项目,并共同争取这一重大项目落地,加强对成渝老三线核心地区利用通过新时代举国体制,针对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全面启动,而且不管是国家级实验室还是国家战略项目合理布局好。
一方面,将科技创新地理空间统筹布局好,实现全球重要创新经济带的建设,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区。对于成渝两地进行分析其科技这方面还存在短板,而且不管是科研院校还是三家医院不是很多,按照中央要求的科教创新中心具有一段距离。所以有必要从各类科研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入手,大力的吸引他们,争取国家重大科学项目和应用项目能落地,为此其科技这方面还应大力发展不断研究,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转型[5]。
另一方面建设成渝科创联盟,实现成渝科创资源共享平台。从成渝科技创母基金创新平台入手全面的推动,让此平台积极的进行策划,并以成渝创新创业为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组建成各类联盟,尤其是渝高新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等。加大培育力度,培育出一批引领性新经济企业,不断提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化新技术企业人员队伍,全面的挖掘出并培育新型领军企业,并在企业中引进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本,让科技服务在企业全面覆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务实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6]。
(五)开展新经济与制度创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首先,加大新经济制度与政策供给。积极的推进改革,注重开放和创新,让其产生一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进而针对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共同为其建设蓄势赋能。具有一定探索意识,从经济区和行政区入手探索这两者适度分离,并在现有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和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入手,积极的进行创新,其实现共享同时发展资源,让要素配置整体效率不断提高。将创新制度供给放在最主要位置,注重政府职能让其发生转变。还有就是不管是政企分开还是政资分开以及政事分开进一步推进,为此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市场起到的作用。在注重行政审批制度基础之上深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从现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入手加以完善[7]。加强对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构建,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再相应的创新。
其次,在创新需求这方面对有着较强烈的项目,且不管是企业制度需求还是新场景发展变化,进一步感知,尤其是是数字文创和数字诊疗以及互联网教育等项目,提供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加强对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精准预测[8]。还有就是要进行监管创新。在新场景内的新业态监管這方面,尽可能放松约束,注重差异化监管并大力推进。此外,打造统一市场平台,进而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则体系形成,使其这一体系实现共建、创新模式共推,最重要的一点实现信息互通,且针对跨区域市场化避免受体制机制约束[9]。
结束语:总而言之,成渝地区为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有必要加大推动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而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清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并充分把握好行这一结构变化大势,顺应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把川渝合作性推向新的阶段,进而使其将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带动起来,使其各区域优势得到发挥,让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化,功能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共同发展新格局,为此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城渝地区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金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动力体系与推进机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5):8-18.
[2]王丽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法治保障[J].法制与社会,2021(24):140-142.
[3]陈元刚,王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探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65-73.
[4]卢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路径探索——基于世界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经验[J].当代金融研究,2021(Z2):99-108.
[5]胡万达,张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1(03):187-192.
[6]石诗龙.为高质量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人大智慧[J].当代党员,2020(13):51-52.
[7]蒋永穆,李想.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J].西部论坛,2020,30(05):43-56.
[8]张志强,熊永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西部,2020(02):1-12+2.
[9]钱治家,朱力洋,熊波,王莅,张建平.推动LNG在交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天然气工业,2021,41(06):104-110.
邓旭(1987-01-30)性别;男,籍贯:重庆市荣昌区,民族:汉族,职称: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基础设施投资。222B644E-F5A8-4C2B-8982-D2B6D361F2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