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2021-07-04章舒梦
章舒梦
摘 要:这些年,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我国的事业单位把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开展了一系列改良和优化内部控制的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反思目前尚存的不足。针对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严格落实内部管控工作等,都在不断总结和提升。借鉴成功的内部控制模式,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虽然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然而还是存在各种短板需要改善,包括内部控制意识的缺陷、体制的短板、监督落实困难等。本文依据相关理论,对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做点贡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近来,我国的市场和经济背景在持续变化,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给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带来了不少生机,然而与此同时,机会伴随着竞争和压力,内部控制的优化和改善成为当今环境下市场发展的热议话题。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文件和法规,为的是推动事业单位能够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发展,有效落实相关工作。相关的法规文件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但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前进。
一、概念的理论分析
(一)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组织模式,和海外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区别也不小。对于事业单位的定义目前缺乏规范的说法,但基本可以概括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上市的特色。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和组织为了保障会计信息水平达标,并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资产风险系数而设置的要求和采取的行动。
内部控制在上世纪就出现了,经过时间的考验慢慢趋于成熟。从之前的内部约束模式,到之后的内部会计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内部会计和管理措施的分类。后续引申到了内部控制结构,包含了控制前提、会计办法和管理途径等。相关单位概括了内部控制的理论本质,描述为由团队中的管理者实施,确保工作水平、财务信息水平、制造和管控水平都能夠符合要求和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高效高质量而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内部控制的呈现途径不少,国内的有关要求下,内部控制必须通过管理者和全体职员的共同认可与协作才可以顺利落实,是为了实现四大目标而进行的努力,最终达成预计方案的理想结果。在实操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出来的内部控制模式,是当今管理手段的关键一环,被各类研究者和单位放在关键位置。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义是为了减少内部资源资产的流失和受损情况,保障公共资产权益和完整性。按照现有的方案来看,需依靠严谨的管理措施和积极的综合流程来实现理想的效果。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按照目前阶段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步需要首先去除以下绊脚石和阻碍:
(一)内部控制意识缺陷,体系不完善
掌握科学的内部控制思维和判断是内部控制推进的必要条件。比起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较为成熟的状况,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观念上还存在短缺,不能完全满足单位的内部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缺乏到位的宣传工作,不少人对内部控制作用和价值不够了解。其次是某些地区的思维和思想落后,工作人员依旧秉持传统守旧的思想开展工作,缺乏学习和创新动力。很多单位的管理者没有努力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对内部控制的发展和推动并不努力,于是单位内部内部控制发展的风气不佳。并且,内部控制发展需要不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投入,也需要凝结各方的努力和协作,因此对单位来说也绝非易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要求,成为各个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有效指引和参考。虽然在大方向和前进目标上能够给事业单位较好的指导,然而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只要碰到比较细致的环节和问题,还是无法按照该文件进行落实。假如是内部控制发展初期的单位,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存在不小的压力,很难顺利推进内部控制的发展。就算是凭借主观判断采取了措施,也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处理不恰当、流程不严谨、事后各类副作用的情况,并没有实现有效的内部管理结果。
并且,事业单位也没有全面且细致的内部控制要求。即使在目前财政单位和审计单位有意识地推动和带头宣传下,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要求的设置工作上已经做出了努力,但绝大多数成果都不够理想,有不少漏洞和短板必须进行处理。比如,很多事业单位的想法没有考虑到单位职员和对应的工作步骤,导致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岗位没有对应的要求开展限制和管控活动。同时,某些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不够合理,特别在岗位的划分和权责的划分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某些岗位必须设置两个独立职员形成分离和约束的并没有这样实施,而是为了省事直接交给同一个人进行。某些岗位在选人过程中过于随意,导致职员能力和岗位要求不匹配,无法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这样的内部控制质量无法让人满意,没有起到科学分配和监督的效果。
(二)内部控制监督不够
内部控制的监督应该包含各个工作流程和细节,必要情况下还要包括外界的联系和交接过程。内部监管属于有效的防卫和保护,是能够让内部控制按照预期设想的那样得到落实。
研究现在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水平,可以看出由于之前的观念过时又不愿创新,导致很多单位并没有有效的内部判断手段和防范。并且,某些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条件,更降低了内部安全性。目前国内的事业单位人力问题显著,缺乏合格的专业人士胜任相关岗位。岗位和权限的分配问题必然让监督质量得不到保证,工作水平也就无法达标。
(三)内部控制落实情况不理想
1、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压力大,财政预算内部控制落后
目前的事业单位基本选择部分预算模式,但是此类模式包含内容不完整、发挥不稳定、预算管理也有很多缺陷,导致预算管理质量并不理想,预算落实不到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预算方案粗糙,对之后的计划过于随意,预算想法不切实际等。
落实情况不理想的关键在于事业单位基础的财务事项出现较大的波动和调整,财务事项面临各种压力。日常工作中持续变化的大致为财务事项、岗位调动、管理控制、交流沟通等。
2、人力配置脱离内部控制需要
内部控制开展质量低下可能是由于人力配置出现了问题。结合不少单位的实际情况,都不难发现他们对于人力的配置并不合理。首先是不少岗位和权责的分配混乱或者不平衡,某些岗位的设置较为随意,同时岗位负责的事项和权限也没有明确的列出。同时,事业单位的岗位轮换和轮岗制度也不够合理,导致人员安排出现了很多偏差,资源在某些部门过于密集,在其他部门又比较短缺。
和企业比较之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较为容易。所以某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专业人员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导致自身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短板,这对内部控制活动的推进和落实也造成了阻碍。
3、部门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信息的传递和及时的沟通是内部控制顺利开展的要素之一,然而国内不少事业单位在人员间、部门间的沟通都是存在障碍的,导致工作的开展和协作无法顺利进行。
三、可以借鉴的经验分析
在研究了部分海外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情况后,我们发现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成绩比起我国事业单位的状况要成熟一些。比如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工作计划和方案中都非常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施,内部控制成功落实是完成工作的必要前提。同时这类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员基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长期的工作经验,在行业内属于专家级别,同时都十分认可内部控制的价值和意义。而美国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措施包括管控和监督双管齐下进行,这也促进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和落实。不光有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他们还出台了细致的法规和要求、清晰的工作流程和依据,都是为了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尽量避免问题。
四、研究启示与建议
本文认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模式、严格的内部控制要求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化,并实现预期目标和追求。科学的内部环境和健康的外界影响是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按照要求并根据实际状况调整内部控制手段。首先应该确定好内部控制追求,明确隐藏的威胁,根据安全水平给单位找到适宜的控制途径和措施。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应该准确记录相关信息,能够和计划书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总结。假如实际和计划的出入太大,就要认真总结并采取解决办法,不光可以降低损失,也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状况提供参考。优秀的内部控制模式是保障信息沟通和交流的前提,科室、岗位间的有效沟通也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综合运转。因此,本文建议:
(一)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基础,若想实现内部控制效果,必须高效运用人才。单位应该厘清工作人员的能力和配合程度会极大地影响最终内部控制效果。所以应该:
1、积极宣传内部控制意义,科学规划人员安排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积极宣传内部控制意义,让大家明确内部控制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对人员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最大程度合理化人员配置。首先是积极宣传,事业单位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和途径,借助不同的渠道来宣传内部控制的意义。可以通过目前热门的线上传媒、广播、电视等模式,也可以在单位积极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和讲座等,让专业人员或者优秀代表宣讲,让内部控制重要性深入人心。同时应该科学的规划人员安排,结合员工的个人特点和长处,分配他们到最合适的崗位上,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潜能,达到最好的配合效果。
2、出台并完善内部控制要求,优化事业单位的制度标准
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应该出台更细致的要求和规范,不能把制度浮于表面,不能只是粗略地指出努力的大方向,而应该针对细节问题和流程做出更细致的指导和要求,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找到参考依据。
(二)设置严格的事业单位内控目标和风险管理要求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内部管理水平,结合单位现有的发展规划,来起草更科学且更便于实施的内部控制目标和风险管理要求。具备更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会提高落实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促进风险管控工作的完善。首先应该认真了解单位现状,明确存在的不足和风险点,设置对应的解决措施。之后成立风险判断和应对机制,对于风险的种类进行归类和分级,针对重大风险做出更充足的准备。同时内部控制方面要针对风险的预测、判断和应对出具相应的措施和目标,尽可能提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审计研究,2112(5)
[2]罗曼.《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借鉴与启示》[J].时代金融,2014(5)
[3]刘玉廷,王宏.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