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探讨
2021-07-04孙纪园
孙纪园
摘 要:在现阶段的大部分职业院校中,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以及教学大纲,其都是围绕着教会学生如何做账为主,虽然站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角度上看,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何提升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应用能力,满足我国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亟待讨论与解决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数字经济;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1 数字经济转变了成本计算方法
传统的生产模式为销售预测下的生产者驱动,采用稳定性较高的批量流水线,进行集中式、单链条生产。以产品的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品种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直接参与并监控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服务过程。企业完全根据客户的个性化订单安排生产,小批量和高频次订单使企业重新定义产品结构,需要将符合定制特征的产品功能模块从产品中独立出来,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灵活化。因此,产品的成本计算通常是按客户订单和产品模块为成本计算对象。智能制造模式下,强大的物联网功能和通畅的信息共享中心,为分散化网格化生产的众多分包商、品牌商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作业成本法的普及奠定了数据基础。
2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2.1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需要升级
目前,职业教育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而各种成本费用的横向和纵向分配及计算又占据了课时的大多数,课程设计严重忽视数据素养和科技素养的培养,不能把握新技术新业态的更新动态。近几年不少职业院校已经开始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改革,引入实训教学软件满足成本核算与管理技能训练的需要,但多数软件只是教材的简单翻版,与企业实际成本管理实务仍有脱节。
2.2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多停留在手工账阶段,与会计信息化或者会计智能化阶段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实务相距甚远,对现已基本在企事业单位普及的 ERP 软件中如何进行成本管理几乎没有涉及。至于“大智移云物”等信息技术在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应用也是甚少提及。另外,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一定重叠,需要跨课程进行梳理,比如成本分配的账务处理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均存在,变动成本法也属于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重复出现的部分。
2.3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成本会计因其计算多、分配方法多样的特点,教师长期以来多采用“教材 +PPT+实物投影仪”式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大量表格与数据之间的复杂演算过程只能以静态形式展现,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专注学习,否则一旦走神就无法跟上进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另外,教师在讲授中虽也使用案例或项目教学,但因案例多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主,生产工艺流程远离学生生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部分课堂使用的实训软件操作灵活性不够,受限于网络或硬件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4 课程考核方式简单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多以结果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为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及成本费用的横向、纵向分配的方法和分录等知识点,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分录题或填表题。对学生对成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挖掘能力,结合业务管理的数据分析能力,行业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创新能力等均未能涉及,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数字经济下会计岗位适应水平。
3 数字经济时代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实践构想
3.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改革课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之外,应增设人文素养、数据素养和科技素养三种素养目标,笔者以职业教育三个人才培养层次(其中,初级人才是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中级人才是指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级人才是指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分别展开。三层教学目标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从低到高依次提升,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与社会人才市场的“无缝对接”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在职人员加强成本会计素养的需要。教学目标是改革课程的核心,只有精准的定位才能让课程在改革中找准方向。
3.2 以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
首先,要对本校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比如成本费用的分配核算应作为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简单带过。第二,应组织校外专家组织编写来自行业的成本案例,校内成本会计教师也要多走出去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多参加校内外的业务和技术培训,了解成本管理系统、大数据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将企业成本的最新应用情况带给学生。最后,对案例的呈现以原始凭证或业务单据为主,向学生展示数据的真实来源,便于梳理和理解财务机器人RPA 的运行规则。
3.3 以挖掘数据应用潜力作为设计考核评价体系的抓手
从课程目标出发,按照人文、数据、科技素养目标体系模型,按人才培养层次分别设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与传统评价体系不同,要能够考核学生目前数据的应用能力并能够挖掘未来的应用潜力作为设计考核评价体系的依据。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且随着人才培养层次的上升,应适当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占比。过程性考核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问题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緯度,由学生互评和自评、师评的方式完成。结果性考核由可给出标准答案的评分点的各大实训或教学平台完成,内容包括对各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比如在 ERP 软件中的进行销售出库单的设置与生成,在 1+x 财务数字化应用平台中进行费用分摊机器人的批量处理,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进行填空、单选、多选等客观题的答题。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尽量做到每次课给出一个成绩,最后学期总评成绩由教师按一定百分比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成绩综合计算得出。
总之,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应能实时、多角度、动态地反馈给教学双方,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手段,也是课程改革实施结果的晴雨表。
参考文献:
[1] 李瑞瑞,张秀华,尚丽.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思考[J].作家天地,2020(14):116-117.
[2] 李春华.普通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5):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