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背景下“澎湃新闻”全媒体传播的实践与启示

2021-07-03

关键词:智能化受众智能

柯 真

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推进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进入智能互联3.0 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各领域实践先进技术的重要背景,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成为当前媒体的发展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进一步深化了对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认识。在智能化背景下探讨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对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学界基本认同“全媒体”概念是中国媒体融合面对智能技术大格局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结晶,是我国主流媒体发展“四全”媒体的重要引擎。[2]智能媒体传播是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媒体传播形式,已经广泛应用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主要用于智能信息传播创新、技术应用、服务功能等创新路径,用于解决“四全”媒体内容生产的问题和智能服务问题。[3]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四全”媒体是我国媒体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合发展之路,智能化媒体传播只有在全程、全员、全息、全效四个方面发挥效能,才能构建好全媒体传播体系,才能进一步阐释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涵。要把打造“四全”媒体作为智能化全媒体传播的阶段性成果,建立健全“四全”媒体作为智能化全媒体的目标蓝图。[4]未来,随着5G 智能互联网的发展,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实物仿真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人类和媒介将一体化发展,媒体将进入跨时空、跨地域、跨主体的智能化全媒体传播。

当前,我国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初步形成了围绕习近平主席对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相关论述、现实与理论结合的探索方面和对媒体纵深发展融合的现实考量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内涵、层次研究、实践路径研究、策略研究、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在内涵、层次方面,胡正荣提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分传播格局和传播能力两部分内涵以及整体和个体两个层次;[5]在实践路径方面,支庭荣提出全媒体传播建设要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要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性发展;[6]赵子忠、郭好提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当遵循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路径,并关注受众、宣传、内容价值、机制创新和社会力量五个关键点,为有效推进新型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提供科学参考;[7]在策略方案方面,肖珺、张春雨提出随着5G 技术的到来,全面移动化将是全媒体传播的必然选择;[8]在个案研究方面,秦天碧以《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为例,探究全媒体时代《新闻联播》的媒体融合实践;[9]唐维红等以人民网为案例,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潜能等等。[10]

基于以上材料,本文选取了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澎湃新闻《上直播》《问吧》《澎湃号》等最能代表其全媒体传播的特色栏目为新闻研究内容,采用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描述其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下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对“四全媒体”的解读与实践,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在智能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与启示。

二、澎湃新闻智能化全媒体传播的实践之路

2014 年7 月,澎湃新闻作为我国第一个直接切入移动客户端的新闻转型产品正式上线运营,这也是第一个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全面转型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澎湃新闻定位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生产并聚合适合移动阅读的优质时政思想类新闻,服务于手机、pad 等移动智能终端。6 年来,澎湃新闻坚持内容为王、技术创新和运营创新,成为智能化全媒体传播成功发展的典型案例。

移动优先技术已经成为建设智能化全媒体传播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建成全程媒体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要达到全程媒体的传播就要以移动传播为主体。首先,从受众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5 次数据显示,至2020 年3 月,我国用手机上网人数接近9 亿,99.3%的受众是用手机网络链接进入到Internet,手机网络新闻受众规模达7.26 亿。[11]这些数据说明以移动终端收看新闻资讯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网民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使用手机端或其他移动终端搜索、查看自己所需的内容信息。其次,从传播者来看,要建立起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就要7×24 小时不间断生产新闻内容,就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构新闻采编发流程来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而这个也只能通过移动传播来实现。澎湃新闻是直接服务移动客户端,在设计产品布局初期,就先对采编发流程进行重构,成立24 小时采编发机制来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见图1)。

图1 澎湃新闻采编流程重构

(一)移动优先建设全程媒体

“全程”描述的不仅是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也是记录时间的“不间断”。澎湃视频直播栏目《上直播》很好地体现了澎湃对“全程性”的追求,也是24 小时采编发工作制的代表,全天候的新闻生产模式,使得新闻报道与新闻接收实现了全程化。记者编辑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即采即审即发,接近零时差的“行进式”报道让受众“在场”成为可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直播》栏目充分发挥了“全程媒体”的优势,以系列直播方式真实呈现举国上下齐心抗疫。节目优先寻找适合网络直播的选题,成立纪实新闻组和调查组,纪实新闻组第一时间跟进最新热点,调查组做进一步深度调查工作,以深度调查为直播原则,不仅实现疫情信息的即时传播,而且为民众解读国家抗疫部署,安抚民心,为抗疫营造理性而科学的舆论空间。

2019 年12 月30 日到2020 年2 月29 日,《上直播》累计直播新闻发布会222 场,相关报道、专题82场。1 月21 日,澎湃新闻第一时间在《上直播》直播了疫情新闻发布会,随后推出了特写视频直播,让受众“在场”看到当时的武汉。1 月23 日上午10 点武汉“封城”,记者多路出击推出视频直播《今日10 点武汉“封城”,将关闭公交及机场火车站》,从9:37 到10:14 分,2 名记者分别从汉口火车站、武汉街道、小军山高速路口对受众直播武汉封城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以及对市民的采访,让全国各地的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封城”现场。1 月26 日推出《实时视频连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将近22 分钟的时间直击医护人员进入重症隔离病房前需穿戴的种种防护用品以及重症隔离病房里的治疗环境、病人救治情况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真切的看到位于红区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和患者的抗疫过程。面对这场重大疫情,《上直播》坚持从专业视角,严谨地对新冠疫情进行报道,不渲染、不盲从,直播内容有助于全社会对疫情的正确研判和防控。建造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是疫情防控的重大举措,澎湃记者从1 月24 日火神山医院开工至2 月8 日雷神山医院的交付使用,先后推出5 个视频直播,1 月28 日推出5G 直播《24小时不间断直播回顾火神山医院建造全过程》(见图2),在302 个小时直播医院建设的过程中,受众实现了从“等待”信息到“随取”信息模式的转变。直播全程建设不仅及时回应了公众对建设医院的疑虑,也营造出全民“参与感”,在满足受众直击新闻现场需求的同时,更让民众沉浸式感受到中国速度,证明中国力量!

图2 澎湃新闻《上直播》浏览界面

(二)智能技术引领建设全息媒体

科学技术是引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层出不穷的智能化传播让建设全息媒体成为可能。智能技术给新闻传播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让新闻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立体化、形象化,让受众身临其境。澎湃新闻遵循全媒体传播规律,在手机页面设计上,参照手机屏幕的呈现方式,率先使用大图模式,形成独立的新闻排列和规整的配图,“瀑布式”地展现智能手机视觉化图片,让受众在重大新闻事件中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视觉呈现上,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360o 全景现场、Flash、VR、H5 等全媒体新型传播方式打造“全景现场”栏目。

以澎湃新闻创作展现三江源国家公园《海拔四千米之上》专题为例(见图3)。《海拔四千米之上》获得2019 年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是澎湃新闻用心打造的成功全媒体传播产品。2018 年1 月在国家发改委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时,澎湃新闻依靠敏锐的新闻敏感性,2 月份就开始酝酿、筹备报道的主题和形式。为记录和见证国家公园的落地过程,团队经过多次取材讨论,最后决定以每个源为主题进行分类策划来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美。为了达到现场观看的效果,最终团队梳理出用“精美的引子视频+多层契合的VR 视频”作为产品结构,形成体验感强的现场产品。[12]从7 月到10 月,20 多人组成的前方报道团队,携带360 相机、无人机、数码相机等智能化器材,深入高原跋涉万里进行采访和拍摄。后期制作团队创新性的在H5 产品移动端封面采用了随机打开可变智能技术,先是精美的引子视频,后是循环进入的三层VR 漫游视频,丰富受众的不同感官体验,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原生态的野性之美,中间还插入弹窗小视频,延展受众的现场体验,实现了多种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大融合。专题先后推出了360 度实景互动H5、系列微纪录片4 集、大型直播4 场,通过全景体验、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了中国首个国家公园的真实之美。[13]澎湃新闻通过多样的全息传播形式,制作出精致又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产品,满足受众对新闻产品体验的需求。

图3 澎湃新闻《海拔四千米之上》浏览界面

(三)搭建平台建设全员媒体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广大受众已经不满足于观看媒体生产的新闻内容,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新闻的制作过程。这就要求媒体要转变思路,从“做内容”转向“做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可以发声的好平台,通过积极引导和推广,让广大受众保持创作热情,从而激发媒体传播的生命力。澎湃新闻积极鼓励受众参与交流和生产内容,设置诸多功能来满足受众参与传播的需求。

以澎湃新闻的特色UGC 栏目《问吧》为例。UGC 指非职业记者和与新闻无关的人员原创的网络内容。澎湃新闻在建立之初就提出要构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澎湃新闻积极开拓优质互动渠道,为受众提供互动式专业问答社区,打造《问吧》特色栏目(见图4),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呈现受众关注的各类话题,受众在平台上可以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度。《问吧》邀请新闻当事人、学术专家等专业人士入驻,受众在这里可以对各行各业的人员进行提问;普通受众也可以明确身份建立话题,邀请其他受众对自己提问,并给予解答。为了满足受众深层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需求,提供多样化延伸阅读,《问吧》栏目下设的分类话题由12 个增加到19 个,在“精选”话题中以“防控新冠肺炎”为关键词搜索到“我们是启航新健康博士专家团,来自上海各三甲医院,关于新冠肺炎的日常防护,问吧!”等9 个入驻群体,并且是有问必答。受众和新闻生产者可以通过《问吧》栏目共同设置议题,问答式的新闻从提问到解答都是受众自主进行,不设界限,保证了内容渠道来源的多元化,增强了澎湃新闻的互动性与受众黏度,形成互融共通的舆论平台,满足受众对新闻言论自由的需求。

图4 澎湃新闻《问吧》浏览界面

(四)智能数据建设全效媒体

受众在什么时间浏览了什么网页、浏览时间的长短、访问的频率、内容的选择等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进行存储、分析、挖掘和反馈,这些数据功能对全效媒体的传播产生了质的影响,能够精准对受众进行画像,最终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良性循环。澎湃新闻积极探索向智能数字化转型,研发澎湃算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和计算,对新闻资讯投受众喜好进行“精准推送”,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需求,让新闻传播更有效率。

《澎湃号》对个人、团队和自媒体采用“邀约+严选”的传播模式,先后设立了政务号、媒体号和“湃客”。《澎湃号》通过与新媒体机构、出版社等不同创作者合作,多次探讨如何运用数据化更有效的对原创内容进行传播,并初步形成“原创+自媒体+社交”的全效媒体生态。编辑通过数据分析对受众的阅读兴趣和订阅的栏目进行不同维度的细分,再精细化归类话题,确保能精准推送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产品,从而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新闻产品分发。以《澎湃号》的二级特色栏目《湃客》为例,针对本次疫情情况,《有数》板块设置了“数据记疫”小专题,栏目组通过智能化手段,根据受众平常浏览的数据和云计算对受众进行精准画像,最后进一步细分成“病例追踪”“人口流动”“知识科普”“应对措施”和“疫情影响”5 个话题。澎湃新闻采用邀约的形式让原创作者入驻,用多维数据视角记录抗疫全过程,以各种数据图叙述疫情的发展情况、疫苗的研发等措施,做到智能化精准推送,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阅读需求。

图5 澎湃新闻《湃客》浏览界面

三、全媒体传播实践的启示

澎湃新闻的全媒体传播产品,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传播相结合产出的新闻产品虽然有所收获,但是依旧存在短板和不足,离全媒体传播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探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质内容供应不足。随着全程媒体的到来,7×24 小时不间断的进行内容产品的传播将给新闻生产带来巨大压力。澎湃新闻的发稿量、传播量相比国内其他主流媒体还有一些差距,优秀的原创内容依旧供给不足,澎湃新闻如何增加内容生产满足全程媒体的发展,是在进行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2.内容全息化展现不足。澎湃新闻如何进一步使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建设全息媒体让受众喜爱、满足受众的观看欲望,让新闻内容更加立体、形象,从而实现价值转换为优质视听新闻内容体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平台开放度管控不强。“问吧”等互动栏目虽然提高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实现了受众发声的需求,但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如何有效对言论进行规范和管控,让全员化既做好平台又能做好言论,保持澎湃新闻的媒体品牌形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尝试。

4.数字化智能技术有待升级。数字化技术建设是加速媒体融合最强推进器,澎湃新闻自主研发的澎湃算法等智能化技术尚未与新闻产品发生更大效应的“化学反应”,如何将数字智能技术转换成对新闻产品的精准推送,实现全效媒体,还有待进一步的推算。

(二)未来发展探索

目前,媒体融合主要是基于传播技术和传播介质的转型,而思维观念、运作模式、产业链条等更广阔、更深刻的全媒体传播融合发展才刚刚开始。在智能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发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深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理念,实现内容生产生态化

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一个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5G 等不断变化发展的智能化传播体系,其时空性、互动性、智能性非常强。目前不管是澎湃新闻或者其他传播媒介对全息媒体的认识大多能做到传播媒介的形式多样化,实现图像、视频、直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的打通,但在全媒体语汇表达的运用方面尚停留在机械融合层面,未能实现传播内容与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新闻生产的理念尚不能适应体系化的新闻传播需求,转型较为生硬。媒体要打破原有传统新闻思维束缚,以智能互联思维带动存量资源,促进资源挖掘与媒介形式的有机统一,实现信息的矩阵化传播,“两微多端”共同打造立体化传播空间,多维度多视角,探索信息与媒介定位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凭借对全媒体传播体系理念的秉持和智能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形成“活水源头”的内容生态,进一步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内容生态化。[14]

2.挖掘用户生产红利,探索优质内容生产模式

澎湃新闻的“优质原创内容+专业开放内容+互动社区内容”模式作为澎湃新闻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澎湃新闻要继续以《澎湃号》聚合各领域专业创作者,为受众提供更专业、更丰富的内容,运用智能化技术将受众反馈的内容转化为新闻源,将单一的UGC 新闻生产模式转变成PGC+UGC 有机融合模式,让“内容源”变为“分发流”;互动社区进一步构建“问吧”内容生产方式,将用户参与成为信息传播链的重要一节,加强原创内容和形式创新,深度挖掘用户参与在新闻生产中的多元价值,拓展新闻生产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新闻生产从“优资”向“优质”落地。

3.强化智能技术应用,提升智能新闻生产吸引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使得一部分移动新闻客户端开始搭建算法,精准捕捉用户触媒习惯与阅读习惯,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用户体验感的优化。将优质内容与智能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用人工智能或机器人进行内容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重新配置,创新媒体表现形态。落地MGC 新闻,推动媒体智能融合和新闻时效等领域不断创新,尤其要加强在智能表达设计、传播场景化、情境化等方面进行探索,营造真实的空间感,让受众的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加强产品的科技感和温度感,使传播更有效率更适应智能的发展模式,进而探索智能新闻的多元应用。持续推进AGC 模式,实现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将更加精准的新闻产品推送给受众,让受众喜爱并成功订阅,实现个性化服务。澎湃新闻计划加强人工智能研究和受众体验,基于唇动合成、语音合成、视频生成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出模拟真人主播“小菲”,以场景化信息推送模式就给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在场感”和全新阅读体验。

四、小结

媒体融合是一次以智能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智能化媒体是媒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最终目的和目标是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万物皆媒”。全媒体体系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媒体“四力”的提升,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更精准地传递到每个角落。因此在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中,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切实推进高效传播。在以智能互联为主的5G 时代,要深化全媒体思维理念,主动适应、融入全媒体,不断探索和尝试智能技术与新闻内容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打造内容生态化、技术智能化,多视角、多层面、多角度地推进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探究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的新路径。

注释: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 年第6 期。

[2]段鹏:《智能化背景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现状研究》,《中国电视》2019 年第5 期。

[3]张涛甫:《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国报业》2019 年第3 期。

[4]崔士鑫、王志锋:《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人民日报》2019 年1 月。

[5]胡正荣:《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内涵与层次》,《新闻与写作》2019 年第8 期。

[6]支庭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全息透视:系统构建、功能耦合与目标优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

[7]赵子忠、郭好:《构建媒体传播体系的路径和关键》,《新闻与写作》2019 年第8 期。

[8]肖珺、张春雨:《全面移动化:构建面向5G 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新闻与写作》2019 年第8 期。

[9]秦天碧:《全媒体时代<新闻联播>转型发展探究——以《主播说联播》为例》,《新媒体研究》2019 年第19 期。

[10] 唐维红、王韬、邹菁:《导向为魂 内容为王 创新为要——人民网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新闻与写作》2019 年第8 期。

[11]《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7/202004/t20200427_70973.htm.

[12]李云芳:《忘掉“流量”天地宽—澎湃新闻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始末》,《青年记者》2020 年第1 期。

[13]姜丽钧:《从2014 到2019:澎湃新闻的媒体融合转型小结》,《南方传媒研究》2019 年第2 期。

[14]李嵘:《向着打造生态媒体的更高目标迈进—以澎湃新闻为例论新媒体发展新路径》,《青年记者》2019 年第20 期。

猜你喜欢

智能化受众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