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7-02曹莹
曹 莹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介入手术室,甘肃 庆阳 745000)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又被称之为循环系统相关疾病,主要包含动静脉血管、心脏、微血管疾病类型,例如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中风等,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心悸、紫绀、呼吸困难等。大多心血管疾病发生于中老年群体,由于患者体质较差,合并基础性疾病类型较多,其机体抵抗能力明显下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心导管介入术进行治疗具有操作简便以及创伤性小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开始广泛应用和推广,具有降低病死率地理想效果[1]。但是由于心脏介入术治疗期间,外界因素对治疗效果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围手术期中应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为此,在本次研究实验中以74 例符合研究需求,行心脏介入诊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在其围手术期接受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庆阳市人民医院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共计74 例,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间为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将74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例数一致。对照组37 例,组中患者年龄最小值为48 岁,年龄最大值为77 例,平均年龄值为(62.37±3.88)岁;观察组37 例,组中患者年龄最小值为49 岁,年龄最大值为76 岁,平均年龄值为(62.69±3.98)岁。对74 例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基本资料展开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研究要求患者或者其家属在实验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拟定研究方案后经医疗伦理组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护理内容包含术前、术后护理评价,生命体征监测、引导患者展开相关常规检查等。
观察组患者在此次研究实验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如下所示:(1)应急预案:患者如果需要实施心脏介入手术,护理人员需要在十分钟到达手术室,同时立即展开医护工作,具体工作流程包括手术签字单查看、手术物品准备,明确医疗器械,例如简易呼吸器、临时起搏器以及除颤监护仪等,同时准备多巴胺以及肾上腺素等常规医疗物品。将手术仪器、设备连接以后,在手术操作前进行手术名称、诊断结果、性别、年龄、病情状况以及用药治疗措施的仔细核对[2]。明确患者碘过敏试验结果,同时对比评估导管手术的承受能力,在手术治疗期间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种类,进行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心电图改变的严格检测,做好相关内容的详细记录,对患者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以及抢救措施进行明确,从而顺利展开手术治疗,降低手术风险性[3]。(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监督所有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于违反规定的操作需要进行及时纠正,在工作期间全程关注手术操作情况,密切观察患者体征以及病情变化情况,配合术者顺利完成手术操作[4]。(3)心理疏导:在患者手术治疗以后护理人员需要保持轻柔的动作,将患者转入病房后实施常规心电监护,进行切口渗血以及血肿的检查,再次核对患者手术操作名称以及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理想的护患关系,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针对出现焦虑、不安、紧张等负性情绪的高龄患者,需要探讨其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展开护理安全管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充分发挥患者自我护理主动性,监督患者养成理想的睡眠习惯[5]。(4)饮食干预:在心脏介入术治疗期间需要应用水化疗法,对促进造影剂排出具有理想效果,能够防止发生肾脏毒性的相关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以后安排相关检查项目。在治疗期间需要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以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物为主,避免患者在饮食中出现胀气。围手术期以半流质饮食以及软食为主,增加患者饮食期间植物纤维、维生素以及水的摄入量,建议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以及蔬菜。(5)导管室管理:加强心导管室药物的管理,由专业人员进行心导管室内物品的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负责药物领取、存放以及清点,进行药物补充以及过期药物的清理[6]。加强心导管室急救物质的维护以及管理,确保心导管室内药品的齐全和功能完整。
1.3 评价指标
心功能相关指标:监测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VEF)、6min 步行距离(6MWD)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差错率:护理质量需要根据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情况、交接工作落实情况以及在岗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估,相关调查条目共计10 项,每项十分,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护理质量越理想。护理满意度则需要根据患者自述进行调查判定,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越高。调查分析患者在围手术期间护理差错发生率,包含护理纠纷、并发症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等。
生活质量评分:应用WHOQOL-BREF 生活量表进行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的对比分析,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等相关内容,总分值为100 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心功能指标
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LVEF、6MWD、LVESD 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更为理想,数据对比差异为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
2.2 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差错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差错率对比分析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3 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措施是一种在临床上新型诊断以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技术,在手术操作期间并不需要开胸,能够在影像学的引导下穿刺体表血管,借助相关器械,将导管送入到病变部位,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在确诊心脏疾病后采取有效的诊疗措施[8],是目前临床应用期间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断措施。此外心脏介入手术具有风险性低、手术创伤性小以及确切临床治疗效果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于手术治疗患者疾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心脏介入术在具体操作期间需要在其围手术期中展开安全护理措施,能够对护理操作规范化,落实安全护理管理的目的,从而保证治疗期间的顺利和安全[9]。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但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均<0.0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如下: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心脏介入术围手术期中能够制定比较详实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术后观察护理的相关方案,能够促使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预见性,在护理工作期间可以在患者护理干预条件下具有较快的康复速度[10]。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临床应用期间能够更好地规范护理工作流程,进行护理流程的优化处理,对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以及认知程度具有理想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安全管理中更加熟练地掌握了相关护理工作和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11]。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实践期间以患者围手术期工作自身为前提,根据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各项护理制度,能够总结患者围手术的各项操作流程,进行护理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优化,进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指导,落实安全护理强化措施,能够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进而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及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12]。
综上所述,在心脏介入术围手术期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护理措施实施规范化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