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消费现状及金融安全教育研究①
2021-07-02济宁学院刘婷婷
济宁学院 刘婷婷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渗透,学生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观念日益复杂化、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金融活动中,金融风险随之加大,P2P平台屡爆丑闻,校园贷惨案、大学生投资涉水被套等事件频频发生。这不仅暴露出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到位、信息披露不足的弊端,同时也揭露了大学生金融教育缺乏、风险意识不足、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低等问题。高校金融风险的增加不仅不利于高等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安排,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消费观念,甚至是身心健康。因此,调查和掌握大学生金融消费态度、金融安全教育现状,培养大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大学生金融安全调查现状
本文选取山东省内3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2份,其中有效问卷96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教育等四个方面。全面了解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和金融安全意识状况,并由此对大学生金融知识普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1.1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水平一般,特别是非财经类的学生金融知识水平较差,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淡薄,存在较多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现状满意度并不高。同时,高校金融安全教育普及度较低,金融安全交易内容不健全,渠道单一,无法形成系统的金融安全教育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山东省大学生金融安全调查样本情况
1.2 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
在金融知识的调查中,将金融知识分为基础金融知识和高级金融知识,根据调查数据发现,仅有55.68%的大学生能够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知识,35.30%的大学生能够掌握高级金融知识,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金融知识匮乏现象(见图1)。且金融知识掌握较好的大学生主要为财经类专业大学生,非财经类大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和独立,学科之间的交叉互通程度较低,除经济类学生外,多数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缺乏金融类知识,导致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较差,且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金融知识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图1 受访大学生金融知识状况
1.3 大学生金融态度及金融行为
大学生的主体特点鲜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经济上可支配的资金有限,消费价值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社会超前消费风气的影响,易产生冲动性消费和盲目消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96.3%的大学生知道互联网消费信贷,其中74.8%的大学生表示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愿意采用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形式进行资金融通。在知道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大学生中,约63.8%的同学对其使用的金融产品的相应责任条款并不完全理解,更多的关注点在于资金获取方便。根据调查数据发现,有49.8%的大学生有过消费信贷经历, 其中男生占 61.7%,女生占 38.3%。从使用过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群体来看,有约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期间费用过高,带来了还款压力,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4 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金融知识,金融知识零散不系统,且金融知识甄别能力较弱。在受访大学生中,64.8%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金融安全知识教育;在接受过金融安全知识教育的大学生中,金融知识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课、选修课,关于金融安全知识内容涉及较少。通过访问发现,高校开展金融安全教育主要通过金融安全教育主题讲座、主题活动等,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以及国家助学金发放前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金融安全意识,但是,金融安全知识系统性不强,无法形成常态化金融安全教育。部分高校开展的金融知识选修课程,多为《生活中的金融学》《趣味经济学》等经济、金融专业理论课程,专门针对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的课程很少。
1.5 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渠道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开展金融安全教育的渠道主要有:专题报告、讲座、金融安全活动月等,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常见概念、消费模式、“校园贷”的风险等。这些内容通常在互联网信息搜索中可以查到,且内容零散、不系统,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也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与金融安全防范意识,更多的是短暂性的教育,起到警示作用。从长远来看,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渠道仍然相对单一,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2 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金融安全知识普及度不高,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超前的消费态度、攀比或从众心理,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互联网消费信贷的诱导下,很容易掉进校园贷的陷阱,对学生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自我控制力较差,缺乏基本的金融安全知识,风险意识缺失。讲座、报告会、专题会、讨论或知识竞赛等常规的金融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金融安全知识的需求。
高校作为金融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金融安全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金融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金融安全知识匮乏等现象,导致大学生无法获取系统的、全面的金融安全知识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2 校园金融安全教育预防措施不足,前置风险教育缺失
伴随着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形式多样化,借贷模式渗透到高校学生中,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低成本的一定量资金,消费支配相对自由,借新还旧模式推广。另一方面,高校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步伐,校园贷的不良事件持续爆发,高校的预防措施没有形成,造成很多学生的消费金融风险暴露,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自身利益。由此可见,高校的金融安全教育意识不足,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脱节,没有前置的风险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直接导致预防不足,风险暴露。
2.3 校园金融安全教育偏科学理论研究,轻教学与实践培养
现阶段,高校的学生群体金融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需要大量高水平和专业化的老师和教学体系,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高的教育工作者来推动。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师偏向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能力明显不足。高校教学工作以日常教学、论文、课题申报等为主要工作。常态下关注的多数以教学学科为重点,金融或经济类的教师主要以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为主,集中关注学生教学方面。这与金融安全教育之间的实质风险防范要求存在差距,高校在发现风险、识别风险方面的措施缺乏,教学偏向理论,实践教学不足,都限制了金融安全教育的推行。因此,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金融安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将成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4 高校金融安全教育过程中家庭、社会与政府参与度不够
高校的学生来自国内外的各个地区,学生在外求学,远离家庭。脱离了家庭的监护和关注后,大学生对于各种层出不穷的物质因素缺乏控制能力,很容易受到刺激,包括消费贷、校园贷等产品,这些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快速获得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多种机构给予授信,总金额不断增加,导致各种不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影响程度有限,高校在难以管控的情况下推脱责任,导致家庭、高校的管理效果极差。另外,社会金融组织与政府监管部门,虽然重视高校学生金融安全教育,但是难以干涉具体的高校教学推广等环节。因此,完善社会主体责任,加强家庭教育,提高高校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水平,势在必行。
3 提升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的建议
3.1 将金融安全相关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范围
从金融安全教育的发展进程看,我国还处于初级摸索过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我国的教育体系看,高等教育作为金融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金融安全教育体系。因此,要将金融安全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范围,从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全面开展金融安全教育,提高金融安全教育的覆盖面。
在内容安排上,要考虑普及性、实用性、及时性,要以提高大学生风险识别能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安排,如趣味游戏、小组课题分解,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金融服务项目,并能够进行识别,初步形成理性消费、理财观念,提高高校金融安全普及水平。应增加相关选修课程,尽可能形成一个体系化的金融安全教育和金融知识培养体系,与互联网金融密切联系,增强大学生的互联网金融认知度和拓宽面,确保大学生具备与互联网发展相符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2 优化金融安全教育的内容选择,建构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随着互联网金融消费问题的不断发生,高校对金融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高校作为金融安全教育的指导主体,首先,高校需要增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强调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对金融消费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风险点进行剖析,对大学生的自我风险防范能力给予指导,如加强大学生的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的保护、个人财产信息和通讯信息的保护,认识到隐私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风险。其次,合理安排金融实操培训,包括个人理财、预算计划设置、教育贷款、创业贷款等涉及大学生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常见内容,并对其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指导学生认识金融消费过程的盲区,对存在的薄弱点可能造成学生信用风险的环节进行警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金融消费能力。此外,高校可以联合多个部门针对互联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相关的服务内容,开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对互联网产品的模式、传播手段、支付措施等内容进行讲解,并帮助大学生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利弊,增强大学生对金融产品风险问题的认知。
3.3 采取丰富的金融安全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
学校组织金融安全教育,不仅仅需要课堂教育,还需要主动挖掘其他媒体或平台,实时更新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有关知识点和风险点,保障高校金融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如邀请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从业人员或学者参与到高校的金融安全教育当中,丰富校外金融消费层面的认知,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增加金融安全教育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金融知识社区化宣传周、体育活动等方式,加强金融安全教育的宣传教育。
利用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增加微信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分析互联网金融消费的问题,自我管理,并参与到金融安全教育当中。另一方面,高校推送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消费冲动行为、后期借新还旧的风险点等切实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内容,进行定期推送,持续更新,加强互动交流,使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金融安全知识。
3.4 高校、政府、家庭之间积极联动,提升金融安全教育的效果
高校的金融安全教育对于高校稳定的教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家庭的维护有重要的保障影响,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安全教育的投入来看,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面都有必要重新提高认知,多方协同合作,推动金融安全教育的普及。政府需要依托强监管的思维,打击各种违法的校园贷、消费贷等套路贷,制定行业规则,通过法律和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资金匹配问题给出一个弹性指导,不做一刀切的行为,重点是强化监管环境。
同时,加大对学生教育贷款、创业贷款的支持,减少学生的学习和创业成本,限制消费类的贷款,鼓励成立教学慈善基金,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家庭需要重视与学校的沟通,掌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消费情况加强关注、教育和预警,提高家庭参与金融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4 结语
随着大学生消费金融观念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带来生活习惯、金融行为、金融风险等方面的改变,对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金融安全教育关系到其自身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高校通过开展金融安全教育普及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对金融产品的甄别能力,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减少校园贷等金融风险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和投资理财意识,对学生自身的金融知识储备提供基础教育,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