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编辑加工要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2021-07-01胡姣
胡姣
关键词:编辑加工 编校质量 编辑素质
编辑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架构师,在书稿加工工作中承担着选择、把关、优化、凝练和提升的关键作用。编辑加工是编辑人员除选题策划外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主要环节。在进行书稿编辑加工时,需要处理诸如政治、宗教、民俗、标注、地图、文字、修辞、标点、体例和规范化等多种问题。
编辑高质量的加工能够使书稿的主题更加突出,观点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完善,语言文字更加通达,逻辑更加严谨,材料更加准确,体例、结构更加规范。笔者结合自身的美术类图书编辑出版经验,对编辑加工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浅谈编辑加工的四方面要点,以期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一、把握好大的结构层次关系
书稿结构层次犹如树木的主干,能够在形式上使整部作品内容主线清晰、条理分明。层次标题应醒目、简洁,是各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提炼。合理设置各层次标题对书稿本身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
(一)提炼、推敲目录
目录是书稿的重要部件,展现了书稿的整体框架。大部分图书会提炼出三级目录层次,这样的设置更有利于读者最直观地了解全书内容。书稿的目录由不同层次的标题组成,它们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呼应关系,不管何种逻辑关系和呼应关系都要能够反映书稿的主题内容。提炼、推敲目录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大标题(章名)是否内容独立,是否能反映书稿主题内容。
(2)大标题的内容是否能概括下一级标题的全部内容,小标题的内容是否能合理论证大标题的内容。
(3)上一级标题与下一级标题是否有重复。
(4)标题中的序号层级是否混乱。
(5)标题中是否存在图号等。
(6)标题是否简洁、明了。
目录是书稿内容结构的体现,其中的不合理、不恰当之处应在送审前就及时与作者沟通,相关内容或补充,或删减,以优化书稿结构,更好地提炼出层次关系。
(二)确保体例格式的统一
书稿体例格式必须进行规范化处理。一本书或一套丛书的体例格式必须保持一致,尤其对于丛书或者多人合编的书来说,统一体例格式尤为重要。一般丛书或者多人合编的书在组稿时就应制定编写体例要求。
对于很多刚入职的新编辑而言,由于编辑加工经验的不足,在进行体例统一处理时往往缺乏把控性、整体性和敏感性,容易只顾及眼前段落、页码的内容而疏忽整本稿件前后文的体例,导致加工过后或图书出版后才发现有些体例在全文中未保持一致。特别是很多内容较多的大部头稿件或者成套的系列图书,因为编辑加工时间跨度较长,更容易出现一本书前后不统一、一系列书每本之间不统一的问题。体例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论文集每篇文章体例不统一:有的标题用数字序号,有的标题用汉字序号。
(2)多人合编图书体例不统一:有的内容分章节编写,有的内容不分章节编写。
(3)同一本书中标题体例不统一:有的章节标题靠右排齐,有的章节标题居中排齐,有的章节标题靠左排齐;有的标题上下有一行或两行行空,有的标题上下无空行。
(4)同一本书中注释方式不统一:有的章节采用页下注方式,有的章节采用夹注方式,有的章节采用文后注方式。
(5)同一本书中符号、数字、正斜体不统一。
在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体例统一能体现出编辑工作的条理性和规范性,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确保标题内容的一致
图书的目录、正文、书眉中的同一标题要保持一致性,编辑加工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反复核对。在实际工作中,这一部分是最容易出现疏漏的,往往会有“和”“与”等意思相近字混淆。标题内容不统一,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正文中的标题是“釉色和呈色原理”,目录和书眉中的标题则变成了“釉色与呈色原理”。
(2)正文中的标题是“陶罐、白瓷盘与水果”,目录中的标题则成了“陶罐、白瓷盘和水果”。
(3)正文中标题是“一、”,目录中的标题则成了“1.”。
标题需要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核对,杜绝这种低级错误的发生。
二、逐字逐句精读消灭差错
(一)封面、扉页、版权页不统一的差错
封面、扉页、版权页统一是每本图书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封面上必须印载丛书名、书名、著作方式、著译者姓名、版次(初版除外)、出版社名和社徽等内容。扉页也称内封,现又称主书名页正面。扉页上印载的文字内容一般与封面保持一致。若著作责任者较多,可另设附书名页。版权页现又称主书名页背面,它一般刊载内容提要、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引进版权页记录、版权登记号、图书制作责任者(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责任印制、版式设计等)、定价、旗舰店信息和出版社申明等。所有的内容必须反复审核确保无误,封扉权各种信息要统一。
(二)语言文字的差错
书稿中字詞句方面的差错是书稿的主要差错,编辑加工的主要内容包括多字、错字、别字、漏字、生造词、自造成语、禁用词、网络用语等差错。编辑加工中遇到不常见的字词要勤查,以防错改。常用工具书《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著译者手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可作为案头必备宝典,遇到疑问随时查找求证,不能凭感觉进行加工。平时工作中要注意积累经验,可将自己容易混淆的字词做好编校笔记,加强记忆,避免每次遇到都要去查工具书浪费时间。除语言文字之外还有语法方面的差错,包括语句歧义、成分残缺、成分多余、句式杂糅、关联词搭配不当、常见固定搭配缺失等,这考验的是编辑的语文基本功和阅读量。简单句子中的语法差错容易发现,对于复杂的长句子就要学会提炼句子的主干,再看其他成分是否合理,杂糅内容可以进行精简。编辑主要和书稿打交道,想要高效率地处理书稿语言文字方面的差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政治性的差错
美术史论书中经常会涉及宗教问题、领土归属问题、国家主权问题、各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地图边界问题、国家称谓问题等,对此,编辑要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认真处理,不可随意。政治性差错需确保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台湾、香港与其他国家不能并列。
(2)在表述台湾有关机构名称时,严禁使用“中央”“国立”等词语。
(3)不宜使用“建国以后”“解放后”的说法,可规范为“新中国成立后”。
(4)对我国教育制度进行抨击的内容要保持警惕并删除等。
(5)地图一定要与权威地图出版社的最新地图样式一致,并要通过备案审查后才可正式出版。
(6)引文材料中涉及国家领导人或国家领导人头像的,也要上报备案处理。
(7)引进版图书中有直接引用国外报道上的英语相关阅读材料,编辑也一定要对其思想内容把关。
(8)要坚决删除有辱华倾向英文宣传内容的招贴设计、海报设计、字体设计等图片。
对于政治性差错,编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将其消灭干净,否则图书一旦出版流向市场,将对出版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图表的差错
图或表应具有清晰性、直观性,读者只需要看图(表)题、图(表)注或图(表)内容就能明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编辑加工时遇到图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图表是否文字、数字、符号清晰。
(2)图序表序、图题表题是否完整。
(3)图序、表序是否与正文描述一致。
(4)图题、表题位置是否正确。
(5)图表在文中的位置是否是先文后图表。
(6)图表内容与正文是否一致。
(7)图表内数据、符号正斜体是否准确。
(8)图表本身内容是否合理。
(9)图表跨页、表格分栏排列格式是否正确等。
图表内容是书稿的重要部分,但作者有时不懂得图表编写的规范,容易出现差错。我们在编辑加工中要对图表内容予以重视,严格按照使用规范来处理图表问题。
(五)人名、地名、专业名词的不统一差错
在书稿加工过程中,编辑也容易疏忽人名、地名、专业名词等在全文中的统一一致,要时不时前后文对照、检查。加工过程是一个持续、专注地深入阅读、记忆的过程,不能对前文中提过的人名、地名、专业名词等看完后如过眼云烟不复记忆。这三个方面的不统一在美术类图书中尤为常见:
(1)人名,比如一本书中会有“朱耷”和“八大山人”“亚里士多德”和“亚里斯多德”“包豪斯”和“鲍豪斯”“陈老莲”和“陈洪绶”等为同一人的人名。
(2)地名,一本书中会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馆”等为同一地址的地名。
(3)专业名词,一本书中会有“纯度”“彩度”等为同一指向内容的专业名词。
那么编辑在面对这些相同指向的人名、地名、专业名词的时候就要做好统一处理,保持全书阅读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六)标点符号的差错
标点符号在书稿中的作用归纳起来只有一点,那就是精简和精确书稿的表述,使书稿的内容更加严谨、简洁,让读者的阅读更加直观和流畅。但是,在很多书稿中,会发现很多符号的使用往往达不到这些目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歧义。在书稿的表述中,有些地方适当改用、添加、删减标点符号,可以使书稿的表达更清晰、更简洁、更文雅,同时也能指代明确,起到前后文统一、规范的作用。
(七)逻辑性差错
逻辑性差错在美术类绘画书稿中出现较多,这方面差错比较隐蔽,需要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比对才能发现。具体多为以下几种情况:
(1)总结说全书介绍了五种绘画技法,但对应的介绍只罗列出了四种技法。
(2)总述部分列出的讲解顺序和分述对应的讲解顺序不一致。
(3)标题中是要阐述的是“A”,正文中对应的内容是“B”,或者“B”和“C”。
(4)前后文內容中某句话完全重复。
(5)前后文某种场面或者技法描述大部分重复或仅改动个别词汇等。
逻辑性差错需要编辑有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加工起来得心应手。
(八)页下注、参考文献的差错
页下注、参考文献反映了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通过析出页下注、参考文献,作者将自己的研究与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联系在一起。页下注和参考文献的准确析出,也是作者对前人、同行劳动成果的尊重。页下注和参考文献的错误主要包括:
(1)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出版地等不够准确。
(2)书名中有个别字、词写错或漏掉。
(3)作者超过三人时全部列出。
(4)出版时间、引用页码等不够准确。
这类错误会影响如知网、万方等各种文献数据库的正常收录。要使页下注、参考文献尽可能准确无误,需要作者编写时能及时标注参考内容,也需要编辑人员对所加工的书稿的同类书及相关研究成果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九)表述风格不一致的差错
在编辑加工图书的过程中,编辑还需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表述方式及用词、用语风格的统一,并列观点、步骤、技法等的表述要讲解一致。如果做好前期的组稿统筹工作和编写中耕工作,加工中这一部分的工作会轻松很多,不需要做太多或大面积修改。由此可见,编辑加工过程都是前后连贯的过程,我们应该做好从策划到成书的每个环节。
三、保持怀疑的精神和多问的态度
(一)保持怀疑的精神
编辑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将书稿完美呈现。编辑的加工目的是要发现书稿中的不足或缺点,这就需要百般挑剔发现问题。只有具有怀疑的、批评的精神去发现问题,才能想办法去完善、提升和优化书稿。心存怀疑,不人云亦云,不攀附权威作者,客观对待书稿,怀疑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书稿质量才能更有保证。一般而言,编辑加工过程中读不通的地方要怀疑,自相矛盾的地方要怀疑,不确定的地方要怀疑,不懂的地方要怀疑,没听过的说法也要怀疑。保持怀疑的精神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深耕细作,试着从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多花点时间查证一下相关知识和文献。二是书稿应在相对集中、连续的时间内加工完,如果加工时被打扰、中断,重新加工时应从前文开始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回顾。三是加工时要专注,每次翻一遍注意某一方面的问题,一次尽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四是审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要用铅笔写好问题存疑的地方,往下读直到读完或告一段落,再集中去核查或解决疑问。
保持怀疑的精神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是编辑敏感度的体现。随着经验和阅历的积累、眼界的提高,编辑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
(二)保持多问的态度
要较好地解决问题还需要保持多问的态度。多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是多问工具书、相关领域权威著作,从书中查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得到想要的答案。二是多问有经验的专业编辑或终审编辑,靠他们现有知识结构准确做出判断,并改正。三是多问作者,和作者沟通、一起查证问题。有些问题也许是作者笔误疏忽或思虑不周。和作者做好有效沟通,然后将问题汇总一起查证。
编辑的专业知识越深、学术能力越强、知识面越广,对书稿有疑惑的地方也就越多;解决的问题越多,书稿才能更完善、严谨和优化。
四、结语
作为图书加工编辑,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精神,既要做到精通专业,又博学广识。努力成为精通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与美育的通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让自己在美术类图书编辑加工工作中更加应对自如。也只有具备了应对自如的能力,编辑才能更好地与作者沟通,畅谈书稿亮点、专业学术内涵、存在的问题、需要补充的内容等;编辑对作者来说才是一位“有水平,懂书稿”、富有吸引力、还想后续再合作的编辑。
编辑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吸引力的同时,还要坚持编校质量从严的原则,把图书差错率严格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具有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有提炼新鲜、淘汰庸俗的语言表达方式,并积极探索如何将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与高级艺术趣味传达给读者。只有坚持质量从严、认真对待每一本书稿,积累编校经验,总结出版规律,才能出版更多优质图书,打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品牌图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编校学问之广、之杂非短时间能迅速提高。但作为图书的第一位读者,我们应有虚心善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编辑上下求索的最高目标:胸怀大局,晓大众所恶所爱,传递内容真善美和正能量;既有战略家的深思远虑,又有实践家的与时俱进,还有杂学家的博涉多优。出版是一项有文化情怀的工作,只有真心付出,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具备对图书一丝不苟的态度,具有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的长远眼光、文化责任感和社會责任感,才能做好编辑加工这一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章艳.试论书稿编辑加工技巧[J].科技传播,2020(9):44-46.
[2]王方宪.书稿质量检查与编辑加工要求[J].中国编辑,2016(3):13-16.
[3]马珂.浅谈编辑加工中的符号问题[J].科技传播,2020(7):36-38.
[4]王友富.编辑加工“四步法”[J].中国出版,2010(12):49-53.
[5]胡亮亮.浅议教辅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加工[J].中国出版,2014(11):68-70.
[6]李丽,张凤莲.应重视参考文献表的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2004,16(06).
(作者单位系中国纺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