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手工艺题材图书的创新出版实践

2021-07-01徐端端

出版参考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实践

徐端端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创新出版 实践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越发显现,民众传统文化自信的意识渐渐增强,“工匠精神”“手作之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等话题也被大众广为讨论,如何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的美和价值,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成为重要议题。当代的传统文化艺术题材图书出版,不仅需要建立在深入理解国家相关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还需联合社会多方专业力量进行有效的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组织策划实施的“中华传统手工艺保护丛书”,聚焦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多种传统手工艺内容,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其生产过程结合了严谨的出版工作方法与先进、创新的书籍设计理念,力求取得兼具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创新价值的出版成果。

一、践行文化发展战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

1.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是传统手工艺题材图书创新出版的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具体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具体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义,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作为重点任务,“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最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支柱。

2.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是工艺美术领域学者、出版工作者的使命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以来,多项传统手工技艺已被认定为重点保护对象,传承成效显著,但形势依然严峻。对此,《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吸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近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各系教授、专家基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本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初衷,多次前往国内的木工、染织、制陶、金工、造纸等工艺生产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对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艺传承人、工艺传承状态、工艺流程与工具等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采访、拍摄、记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人民邮电出版社文化创意事业部自成立起即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深耕专业学术资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记录与保护”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类系列出版物选题初步形成。

二、明确出版定位,创新出版理念

当代以书籍为记录载体和传播媒介的“出版”,是集编辑学与美学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拥有极为多元化的创造维度;当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题材的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是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精神高度的成果集合。因此有关出版工作者应以专业的学术视角和创新的出版意识去全面提升出版物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力争从编辑方法创新和艺术形态创新两方面使出版物的传播效益最大化,使出版成果的资料性和传播性达到平衡,更好地实现其记录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根本目标。

1.依托国家非遗传承体系,明确出版定位和编写路径

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后,出版社组织作者团队和业内专家对其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调整和优化,明确了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为目标,开创系统的手工艺美学著作体系”的出版定位。

“中华传统手工艺保护丛书”涵盖多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内容,每一本聚焦一种技艺。我们为此类基于人类学方法的系列图书规划了一个理性的编写路径:先根据作者的研究资料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参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子类,确立以匠人访谈内容为主体,以工艺门类为框架,以工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传承现状及工艺的特色、价值、前景等方面的综述为理论支撑的撰写结构。再凭借作者与编委会成员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确定具体的采访地点、采访时间和受访传承人。之后组稿团队基于研讨会确立的访谈框架和目标,分别前往全国各地,分组开展田野研究,实地进行拍摄、录音、录像、笔记等民间个案数据采集工作,完成后统一进行分类、筛选、整理、编辑。最后,作者团队根据采编内容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内容的编写。

2.以创新的策划思路和设计形态打破出版物的边界

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书籍的大批量生产成为现实,在材质和形态方面也有了更多选择。然而部分从业者对纸质书出版、书籍设计概念的固化使本应百花齐放的传统文化艺术类出版物趋于同质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其在鉴赏与收藏方面的使用价值。

探讨如何生产更具艺术价值的出版物需要探索出版物的边界。从竹木刻写到绢帛抄写再到纸张材料上的雕版、活字印刷,中国文化的记录和传播载体随着材料和技术的演进而发展。赵健教授在其著作《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的结尾提出了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面临的两方面困惑:“何为书籍设计的本质?为什么或如何做到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特质?”[1]吕敬人教授主张利用书的物质性——质感、肌理等带给读者有温度的阅读享受。注重“设计概念、编辑思想、字体编排、印刷质量、装订工艺、纸张材料的选择和书籍的整体印象等各种元素的有序平衡,以及对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精准把握,还要注重具有当代眼光的探索性和原创力”[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新曾在上海市书籍设计评比总结会上表达了自己对图书发展和书籍设计的看法:“當大量浅阅读的内容被新媒体分割后,图书不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而其作为人类文化收藏、纪念甚至馈赠礼品的属性越来越被放大……”一套传统的纸质图书,尤其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容的书籍,理应汲取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涵,让读者在观看、欣赏、触碰和收藏的过程中感受到其细节、触感、特性、功能中所包含的造物智慧。对于手工艺题材来说,还有什么是比在书中搭配相关的工艺品实物更加直观的方式?一方面,读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对书中所讲的传统工艺有一个更加真切的体验;另一方面,这种策划和设计本身就是对该项传统工艺的创新性转化的践行。

“中华传统手工艺保护丛书”的一条出版理念由此形成:每一册均与书中采访的手工艺人、工厂合作,生产一件或多件配套的手工艺品,与图书组合发行。具体到案例,《绣娘》搭配了3款绣有象征中华民族品质的梅花的真丝笔袋一同发行,《陶工》搭配了3款体现中国崇玉精神的青瓷镇纸兼笔架一同发行。这些手工艺品都参考了书脊的尺寸制作,使装配之后与书籍本体和谐统一、互为补充。

三、利用书籍设计方法论辅助图书生产的成效与经验

搭配手工艺品的图书制作过程较为繁复,成品效果、质量也容易参差不齐,需多次打样、试验,加以严格监督,并灵活处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克服困难之后,每本成品都能体现一种独特的美感,散发着传统手工艺的人文魅力,实现了丰富读者体验、活化传统工艺的意图。

在传统的出版流程中,书籍设计往往作为一个生产的环节出现在选题策划、组稿、审校等流程之后。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前期的图书选题策划阶段就加入了讨论,与编辑一同探索书籍出版的方向。越来越多的编辑也逐渐意识到将书籍整体设计流程与组稿、编校流程同步进行的好处——相互间的思想碰撞有利于迭代出更加成熟的组织结构和阅读节奏,产出设计、内容和谐统一的图书产品。因此,编辑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师的编辑思维都变得非常必要。

作为一个有书籍设计能力的策划编辑,笔者经常运用书籍设计思路,将先进的出版理念与创新的书籍设计方法相结合,将书籍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方法而非一个生产环节去辅助图书的生产。下面以《绣娘》《陶工》为例,选取3个创新出版理念,结合其实践成效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书籍设计思维梳理和体现图书信息,综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实现出版形态的创新和阅读体验的突破。

1.利用信息设计辅助稿件结构的梳理

《绣娘》是作者团队历时两年多,深入大江南北,探访几十位民间绣娘后编辑、整理而成的访谈录与刺绣工艺理论的集合。在稿件結构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团队所采访的17个地点集中于长江、黄河周边地区——刺绣业自古以来依托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而发展。于是笔者在设计上取中国两大河流的形态为“线”,压印在裱有蓝绿色装帧布的封面及封底上,又在采访地点的地理位置打上“针孔”作为标示,体现水源对刺绣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设计形式使原本作为目录文本的采访地点图形化,形成了形象、直观的指示性图表。而为避免破坏这一图形语言,笔者将同样作为目录信息的人物信息剥离出来,印于半透明仿宣纸,覆盖在地理信息之上。最终所形成的目录形态,使原本复杂、单调的列表式目录结构变得更加简洁、直观、有层次,书的封面还兼具艺术性和功能性——既表现了刺绣的特征也暗示了目录的结构。

2.利用创新的材料与制书工艺为图书增值

《绣娘》选取彩色的手工书籍装订线,利用中国刺绣最古老的“锁绣”针法将书帖连接起来。锁线完成后,书脊处呈现出锁绣针法具有代表性的“辫子股”形态。锁书的彩线在打结后留长,用作书签带。为更好地展现陶瓷作品的质感,《陶工》的插页选取了新型材料“石头纸”(一种以石灰石矿产为主要原材料的环保纸张,手感温润柔顺),用H-UV印刷机(利用紫外线UV灯使特殊纸张在印刷后快速干燥)进行印刷。这些大胆的尝试增添了两本书的艺术特征和附加值,萃取了主题内容的精髓并将之有效地物化,使读者在首次翻阅时便被“邀请”进入相关语境,为接下来的阅读过程做好了铺垫。

3.将书籍设计视为一种“营造”活动去强化图书主题内容

对书籍设计来说,全局意识与细节的把握同样重要。先全面评估对读者感受产生影响的书籍的各个方面,再利用多种设计手段营造一种整体的书籍气韵,需考量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书籍的装帧结构、材料、色调、版式设计、排版规则等。若把书籍比作建筑,则每一方面的取或舍都应实际达到为书之建筑添砖加瓦的效果。以《陶工》为例,书口喷色,与封面、衬页等保持统一色调;上下切圆角,表现了陶器的朴素和圆润之美。内文部分选用有肌理感的纸张,图片饱和度统一降低、色调轻微调暖,以拉近和陶土的视觉、触觉关系。而印刷了陶瓷作品的插页,高度与版心上沿平齐,触感光滑柔软,其尺寸、材质、色调与内文页的表达产生对比,映射了烧成的“陶瓷”之于朴素的“陶土”的关系。采访文本的版式选用底对齐、窄栏的设计,这样的空间排布规则和段落形态隐喻了陶工拉坯成型的过程。此外,护封起凸线、目录页、内文页中的装饰圆弧线都作为拉坯成形的视觉符号强化了制陶工艺的主题。

除了以上的说明,书籍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方法辅助出版过程的应用角度还包括:通过排版设计和纸张的选择调节文本体量;通过字体字号调节文本表达的语气和态度;通过纸张结构设计引导和转移文本的位置;通过信息的视觉化调节文本的难度和深度;通过色彩、形态、肌理等元素增添文本难以传达的视觉信息,从而使读者加深对某种主题、概念的理解或者产生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等。

四、结语

手工艺品是手工技艺的成果,承载了手艺人的匠心和传统文化的智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消费文化的现状。一套建立在专业作者学术框架及出版平台、借助书籍设计方法论并结合手工艺品的出版物,可以将专业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能更真实地反映此类书籍作为记录、传播优秀文化艺术的根本动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版节奏的把控、创新材料、印制工艺及工艺品的融入还需针对成本、效率、可行性、破损率等诸多问题进行审慎研究。创新手法也需结合图书拟定传达的理念进行斟酌采用。笔者希望本文中利用书籍设计方法论辅助图书生产、利用手工艺品和特殊材料打破出版物边界、突破传统阅读体验的策划思路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新时代传统文化艺术题材的创新出版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赵健.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实践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