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景行:厚积薄发传媒世界里书写精彩人生

2021-07-01沈黎明

中关村 2021年5期
关键词:景行曹聚仁凤凰卫视

沈黎明

202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曹景行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交谈中曹景行介绍了自己和摄影团队近期刚与上海大剧院原艺术总监钱世锦等音乐人合作完成的一档节目,以及正与作家陈丹燕合作的一个项目的情况,言语间尽显对新闻工作的热爱。

名门之后,勤奋苦读不辱家风

曹景行1947年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文化名人之家。父亲曹聚仁以文名世,对国学颇有研究,22岁时就笔录了章太炎奇崛深奥的讲演录,并以此出版了《国学概论》,为此,章太炎门旌自悬,收下了这位年轻的弟子。23岁时他走上了复旦、暨南等大学讲坛,从此当了20多年的教授。

曹聚仁博学多才,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都业绩颇丰。他曾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交往,并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他们虽然相差19岁,交情却非常深厚,1930年,年轻的曹聚仁担任《涛声》周刊主编,奋起针砭国民党统治的种种弊端时,鲁迅就主动撰稿支持过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曹聚仁立即投笔从戎,随后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发布了很多战时新闻,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就是他第一个向全世界发出的;他还首次向海外报道了“皖南事变”真相,成为抗战名记。1950年,曹聚仁来到到香港,以一名自由记者的身份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新中国的见闻。

曹聚仁的身份在史学界一直是个迷,他在世时,坊间即流传他是“国共两党、大陆和台湾两岸的密使”。因为他和国共两党的许多高层人物、知名人士都有交情和来往,如邵力子是他的恩师,吴稚晖对他心折,蒋经国和他有知遇之交,陈独秀亦与他常有来往,毛泽东曾两次接见他,周恩来更是多次和他晤谈。他逝世后,周恩来总理盖棺论定的称其“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并为他亲拟墓碑碑文。所以很多史学家称他为“谜一样的人物”。

如今很多人说曹景行身上有许多和父亲相似的地方,并称他是“子承父业”。的确曹景行与父亲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学习非常优秀。即便在“十年动乱”那“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依然不忘讀书。曹景行1968年下乡到安徽南部的茶林场。那时每天劳动强度很大,常常累得腰酸背痛,而生活条件却非常艰苦,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情。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曹景行依然坚持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在那个特殊年代,可供读的书很少,于是他千方百计想办法,偷偷摸摸找书来读。甚至连大小队干部发的学习资料,他也是逮着什么读什么。在与黄山相伴的十年中,他先后读了黑格尔、列宁的哲学笔记,读了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著作,“文革”后期,条件稍稍宽松以后又读了“二十四史”等史书。在那种条件下读书,毫无功利性可言,纯粹是发自于一个年轻人对知识的热爱。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四年后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经济现状,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目光深远,不惑之年辞职从头打拼

1987年,40岁的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当时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一些要好朋友问他,为何要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新谋生。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现在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计划经济,一个市场经济,我研究世界经济多年,觉得那里将会有我事业的另一片天空。”但他心里还有一种潜意识,想在父亲生活了几十年的香港,成为一个象父亲那样的新闻人。曹景行很像他的父亲,认准了的事是一定要干的。他决定迁居香港时,其实连工作都还没有确定,其眼光、心胸和胆魄由此可见一斑。

举家迁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多年来坚持看书、看报的知识积累和在上海社科院搞研究期间形成的丰富学识,很快进入了新闻行业,在《亚洲周刊》当了一名撰述员,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很快升任为《亚洲周刊》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章撰写评论。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里工作了8年,在这8年里,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他和所有世俗男人一样,整天就是为生活、孩子、房子而奋斗。

经过8年的艰苦打拼,曹景行终于解决了全家的生存问题,家庭生活的压力不再像初入香港时那样大了,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然而此时曹景行心里又开始波动起来,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工作没了一点新意,于是他开始琢磨要去做更有意思的事。“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做一种事情,但是我的性格好像还是想稍微有些调整吧。我倒不是求不安定,只是不想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麻木掉。”曹景行对自己的这种不安分给予了这样的解释。随着心中这种不安分的萌动,1997年,曹景行再次出人意料的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了一个对他来说全新的领域。他先是加盟了“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数月后,他转入了凤凰卫视中文台,这一年定格为1998年,他已经51岁。

厚积薄发,五十岁后开我国电视时评节目先河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由曹景行主播。在一把转椅上,曹景行每天要评说两小时。很快《中国人今天说不!》栏目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由此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的诞生。

3个月后,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并于1999年8月23日正式开播。曹景行称《时事开讲》是“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他每天的工作的确简单: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之后的20分钟,就是他在镜头前“肆意”点评江山的时刻。但是尽管这档节目,从布景到操作都非常简单,可是它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人士,许多国家政要、企业高管等社会核心人物将它作为固定收看的节目;许多大学生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特意到宾馆包下房间,专门要听听《时事开讲》怎么评述。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高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它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则被人们称为“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后来在曹景行的物色下,何亮亮、阮次山、杨锦麟等6位评论员陆续加入,以各自的风格造就了凤凰卫视资讯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7位头发花白的老男人每天在屏幕前开讲,深夜待在电视机前期待节目开播的观众也越来越多。这档栏目的魅力所在,正如曹景行入选2001年度中国电视十大新锐人物时评语上写的那样:立足香港,以华人社会为背景,放言天下时事,以两岸三地时政见解入木三分;从海量的新闻资讯中披沙拣金,拨云见雾,为公众洞开时事真相之门:他的言论日益成为电视传达给公众的重要声音之一。

此后,《时事开讲》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先后被评为“中国电视节目榜”之“最佳新闻类节目”、“中国电视十大名牌栏目”,与此同时曹景行赢得了“中国电视时评节目开拓者”的美誉。

这档节目的开播,也为商业运作的凤凰卫视创造了丰厚的利润。跟曹景行一直合作的主持人董嘉耀笑称,《时事开讲》里有两把转起来嘎吱作响的椅子,“至少给凤凰卫视赚了几个亿的广告收入”。以如此低的成本创造出这样丰厚的收入,在电视界,甚至商界都堪称奇迹。

成功秘诀:业精于勤

很多人说曹景行的成功是睿智的天赋所致,此话不无道理,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勤奋才是他成功的真谛所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得那样:再聪明,不去努力,也终将一事无成。

曹景行对于自己的勤奋毫不讳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他对学生们说:“不是自夸,我们《时事开讲》中的几个老头子是凤凰卫视最用功的人,我们每天都要将全球的新闻过一遍目,然后从中挑出一条,最多两条做题目,所谓八小时工作制对我们来说根本就是一个概念”。“我每天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最后曹景行郑重地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一句话:“好好学习!”

正如曹景行自己所说,他的勤奋,功夫主要花在学习上,他的学习方式也很特别,就是大量阅读。几十年来,他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不低于8个小时,以前是看书看报,看电视,现在是每天4个小时看书看报,看电视,4个小时上网,阅读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每天最少要看10份日报,还有一些周报、杂志什么的,再加上书籍,阅读量非常大。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窦文涛曾这样形容曹景行:“曹先生像个新闻雷达,早上起床,眼睛盯着电视新闻,耳朵听着电台广播,手上翻着当天七八份报纸。阅读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他的生活常态!”在凤凰卫视,曹景行是同仁们眼里可怕的报纸杀手,他不仅一天要看相当多的报刊,同时还喜欢把资料复印下来。陈鲁豫说:“每天午饭时间一过,曹先生就捧着满满一怀的报刊出现在公司。我閑来无事偷偷地帮他算过,他每天至少要看20多份报刊,做数不清的剪报。他有个习惯,看到报上有用的信息就会影印下来,所以,公司复印机的旁边总能看到他。”正因为如此,同事们私下里都称他为“影帝”——影印之帝。

对于自己大量阅读的习惯,曹景行这样说:大量阅读,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信息积累的过程,有了这种累积,每天看到新的资讯和新闻,就会自动在头脑中分类,然后在历史的脉络上有系统地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才能保证分析的清楚、准确,“比如以巴冲突,我30年前就开始关注,两岸关系关注了20年,中美关系关注了30多年……对于我来说,每个突发的新闻事件都能和原来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

曹景行此言不虚,实事的确如此。2001年9月11日,曹景行正在家中卫生间里洗澡,突然妻子大声告诉他:《时事直通车》节目吴小莉播报,美国“刚刚有一架飞机撞了世贸中心大厦!”曹景行听到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恐怖分子袭击”,然后问妻子:“是小型飞机还是客机”,妻子回答:“大型客机”。于是曹景行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事后证明,曹景行的判断比美国总统布什还快,布什是在第二架飞机撞楼的时候才做出这样判定的。曹景行说:“我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根据是,在我掌握的资讯中没有一架飞机会飞到这个地区。

显然,曹景行的成功与他的勤奋阅读有着直接关系,正如一位资深传媒家所说:如果把新闻战比作一场球赛,那播发的那一刻只是关键时的临门一脚,其实赛事却早已开始……

曹景行的成功和他对新闻工作的许多独到见解,使他在传媒界声名鹊起,2005年清华大学鉴于他的学识,热情邀请他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为年轻学子们授业解惑。

2009年,曹景行退休了,在继续讲好课的同时,他依然挚爱着新闻工作,不仅担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邀评论员,还与浙江、江西、上海等省市电视台以及其它形态媒体合作,经常奔走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采访,继续为新闻事业做着贡献,尤其2010年至2018年,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他都会积极参与,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人们带来精彩评论。近年曹景行虽因身体原因未能亲临全国“两会”现场采访,但都会以其它方式为大家解读两会传达出的重要信息。202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有媒体记者采访曹景行,当称他为前辈,赞扬他为新闻工作做出的贡献时,他微微一笑回答:“我只是一名普通媒体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言语中尽显大家风范。如今曹景行仍在传媒领域辛勤耕耘着……

猜你喜欢

景行曹聚仁凤凰卫视
曹聚仁家风“我为祖国效命”
交友如听钟
景行园
交友如听钟
凤凰卫视资讯台时事类节目开场白及结束语分析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职工权利议题的电视媒体呈现*——以央视和凤凰卫视的相关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