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2021-07-01张五芳
【摘 要】以结构化学习探索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从解释阐明、洞察研判、应用自省三个维度展开教学,通过讲故事、学辩论、写作文等学习活动,对文言文阅读文本进行多重建构、解构与重构,达成文言文阅读深度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文言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7-0077-04
【作者简介】张五芳,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教育局(江苏常州,213200)副局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师生绕不开的教学内容。然而多数教师在处理文言文阅读教学时,仅停留于读读、译译、背背等层面,对文本包蕴的内涵、气韵、文化等涉足甚少,导致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处于浅层学习的状态。
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拥有深远的视野和宽敞的襟抱。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教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在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捕捉其中的文化内涵,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质。文言文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可以采用结构化学习的新路径。结构化学习源于结构化思维。当人们面对简单或复杂的学习任务时,能够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剖析任务背景或问题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学习更加高效而有意义。[1]
结构化学习借力结构化思维,可以分为解释阐明、洞察研判、应用自知三个层次。实施文言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用讲故事(解释阐明)、学辩论(洞察研判)、写作文(应用自省)的路径,来达成有趣、有味、有智的阅读教学效果。下面以《虽有嘉肴》《三峡》等课教学为例,阐述文言文结构化学习实施过程。
一、解释阐明:文言文结构化学习的知性建构
文本感知环节需要整体把握文本的要义,以实现所学习文本的知性建构。知性建构,可以通过解释与阐明来达成。所谓“解释”,是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阐明”则是通过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2]《虽有嘉肴》初读文本环节进行知性建构,要引领学生从简短的文字背后琢磨出深沉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讲故事是最好的情境导引之术,本课故事情境设计如下:
在西汉,私学盛行。汉代私学大体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是以“书馆”为主要形式的蒙学教育,以“乡塾”为主要形式的一般经书学习,以“精庐”或“精舍”为主要形式的专经教育。强爷爷就是一名“书馆”之师,他带了四组学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书馆中,有强爷爷收藏的儒家经典三礼、四书、五经。让我们移步书馆,了解一下这三类书籍(PPT呈现书籍封面)。
在这些藏书中,强爷爷最为心爱的是《礼记》。今天,他要和学子们一起来学习《礼记·学记》中的一个片段《虽有嘉肴》。
通过故事讲述设置情境,带给学生鲜活的学習场景,把狭小的课堂放大到西汉的“书馆”,馆内书籍琳琅满目,撩拨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也还原了汉代私学盛行时的真实场景,其中有导师、有学子、有读本,可谓课程资源丰足,阅读环境宜人,阅读兴趣焕然。
有兴趣,便有了进一步探索的动力。文言文阅读教学知性建构,还需要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我们假托书馆的掌门人为“强爷爷”,由他带领学生开展感知性阅读,从而展开多向性对话。学习活动设计如下:强爷爷认为,学贵有疑,有问才有学。他给四名学子各发了一本《学问录》,让学生记下文言字词的音、形、义等层面的问题,并请同组同学一起来解答阐明。学生分组自学,提出疑问,小组解答,再进行大班交流,深化理解。四个小组的《学问录》能够结合注释为文中的关键词作出解释,对“嘉”“肴”“旨”“自强”“学学半”等词句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如,对“肴”字,通过板演它的成字结构,阐明了“美味肉类”的来历;对“强”字,借用甲骨文的图示,合理地解释了它在文中“勉励”的本意;对“学”字,通过现场表演,明确其含义为“长者示范、学子模仿”。
解释阐明是解读文言字词并达成意义建构的最佳路径,须长期炼之,方能运用自如。如阅读文言文《三峡》,学生完成以下学习活动:首先,请找出文中带“山”字旁的字,解说三峡之山的特征,如岩、嶂、巘、峻、峡等字,从中看出三峡山高岩陡、岭峻峡窄的景物特点。其次,找出文中带“水”字旁的字,解说三峡之水的特征,如沿、溯、湍、潭、瀑、泉、涧、泪、沾等字,由此可见三峡水长流疾、泉清瀑飞、绵延不绝的特点。
结构化学习的起点在于理解文言文文本的基本内涵,需要从字词句段等不同语言单位进行理解与运用。如关于文言文中的字词资源,可以充分挖掘它深藏的文化基因,结合汉字造字规律历练学生的语言解释、阐明能力,从而完成对文本的知性建构。
二、洞察研判:文言文结构化学习的理性解构
在《虽有嘉肴》课堂对话中,学生春生组、夏长组、秋收组、冬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了文章的信息,提炼了行文的结构,阐明了短文的内涵与要旨。然而,这些仅仅停留在阅读文言的浅层面。从字词的解释阐明到文本的理性解构,学生的洞察研判能力也就慢慢敏锐起来了。所谓“洞察”,就是透过文本,提出批判性、富有洞见的观点。所谓“研判”,就是在阅读全文综合理解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在理性解构中,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主张与思辨能力。
当学生满涨着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想要往前奔跑时,我们有必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助力学生开掘更为深厚的文本内蕴。“讲故事”环节在于解释并阐明《虽有嘉肴》的学术背景及文字内涵,辩论环节便是书馆内学子们强强联手的理性对决。
洞察研判需要历练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本课重点讨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对于“教学相长”,《学记》认为“学学半”,而后来人认为,“教学相长”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长进。第二,有人认为,教学相长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教学相逼”与“教学相长”两个部分。结合短文,联系实际,分组辩论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与感悟。小组之间的辩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本课还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情境渲染,从学生的思维深处磨砺他们的洞察力与研判力。情境学习活动如下:
正当大家在理想的山顶喘息休息的时候,身后传来了清脆的一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仅仅有教与学能行吗?”
当大家回望身后,一名少女从天而降,自称“奔月”。她这一问让四名学子不敢懈怠,纷纷围住奔月发问: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人的成长?
奔月说:“让我们想一想《论语》中有关“学、问、习、教、思”之间的关系吧,可以分组探寻答案!”
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再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进行梳理与探究,如学与问——博学之,审问之;学与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与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接着,进一步解读“教学相长”的意蕴,“教学相长”需要“学、问、习、教、思”五者有机结合,然后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最佳融合。
阅读至此,学生对“教学相长”又有了新的见解,他们一方面借助学过的文言佳句来敏悟“学、问、习、教、思”五者的关系;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故事,作出深刻的洞察与研判,解构了文本原有的意味。于是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解读,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已经不仅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升腾,其间渗透着情趣、美趣、理趣,阅读的滋味也在潜滋慢长。
思辨性阅读需要长期历练方能得之。再以文言文《三峡》阅读教学为例,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作者描绘山水的这些特征时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物。学生从空间、时间等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读,认识作者从大处着笔,仰观天日明月,俯瞰江流碧影;又于小处收笔,听高猿长啸,闻渔歌悲鸣。
结构化学习融入“洞察研判”环节,能够激活学生思想的灵光,让学生沿着情趣、美趣、理趣的通道拾级而上,借助自己的想象力、思辨力与研判力,把阅读兴趣升格为阅读志趣,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内化,高阶思维得以逐步发展。“洞察研判”环节的关键在于思维砥砺,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理解与建构,促进思维品质提升,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学习。
三、应用自省:文言文结构化学习的深度重构
迁移的过程,其实就是应用与自省的过程。所谓应用,就是在新的不同的显示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自省,则是不断反观自己的阅读过程,并适时借用得到的信息与启悟来砥砺自己,把阅读再向更深处推进。
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虽有嘉肴》一课“应用自省”环节,让学生当堂仿写、比较、自省,从而把阅读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如下:
【仿写】你们能仿照文中两组对照句,写出对“教、学、习、思、问”的关系与理解吗?动脑动笔试试看。
【探讨】强爷爷紧追不舍:由此可见,怎样才能真正地走向“自强”呢?
【迁移】强爷爷说: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练就的,它需要时间的保证、耐力的考量,请看《学记》的后一段内容,说说学问的小成与大成分别需要多少年。
【升格】如今,“学习强国”APP也成为人们的重要学习共同体,让我们记住强爷爷和学子们的故事,以《我们在一起……》为题,记录当下我们的“教学相长”的故事。
以上学习活动展开后,学生的阅读、思考、习作、表达已经渐入佳境。当学生的阅读乐趣来临,其思如江河贯通。
融入结构化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是学习方式的逐步升级。以《三峡》阅读教学为例,为了促进学生“应用自省”,课堂设计探究题如下:作者除了从时空角度来描写三峡山水,还从哪些角度来写山水特征?想象每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体会其中分别体现了不同人的什么心情?与山水又有何关联?由此你觉得作者郦道元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度追问,学生从读山水到读人物,在思考的过程中融入写作练习,对作者进行多角度解读:郦道元是一名专业、敬业、乐业的高度负责任的地理学家,也是文学家、哲学家。
文言文结构化学习的过程中,课中阅读、思考、习作各个环节的安排,正是为了引导学生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整体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应用自省,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专题研讨,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结构化学习需要经过解释阐明、洞察研判、应用自省的路径,来达成有趣、有味、有智的阅读追求,这一过程正好与文学阅读的建构、解构、重构环节一一对应,“知性建构—理性解构—深度重构”就是结构化学习的基本样态。文言文阅读教学与结构化学习结缘,则能走向有趣有智、有滋有味的深度学习。
文言文学习是记忆之学、时间之学、历史之学、想象之学的综合,它永远面向往昔,通向未来。文言文渗透结构化学习恰恰是要引领学生鉴往知来,从文言的背景中走出来,从文言的智慧中吸纳今天所需的营养,在更辽阔的天宇下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经典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
同样,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融入结构化学习,不断阅读、思考和写作,同时磨砺自己的慧心、慧眼,去领悟文言文背后的慧识,培植学生的慧根、慧行,积极形成文言文阅读的慧谷,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
【参考文献】
[1]佘江涛.西方文学术语辞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