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好说话”是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

2021-07-01胡玉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间操评判男孩

胡玉兰

【编者按】拉尔夫·泰勒曾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教师应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其中,研究发展需要最为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并非易事,老师们往往容易受限于惯性思维,只看见我们容易看见的,只关注眼前的,紧急的,却有意无意忽略掉一些非常重要的成长细节,而这些细节,有可能正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前几天课间操做身体素质练习时,我清楚地看见某班有两个男孩做得不认真,总是比别人慢一拍,还左顾右盼,我不断用眼神示意,两人依旧我行我素。课间操结束,我把两人留下来,批评他们做得不认真,要他们补做。没想到,男孩一脸委屈,坚持不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没有不认真,自己做得很认真。我瞬间石化,怎么办?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当你提醒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时,他说自己听讲了。当你批评孩子做作业不仔细时,他说自己仔细做了的。当我们告诉家长孩子经常不交作业或拖交作业时,孩子辩解说没有。

我微笑,问他:“你觉得你很认真,而我把你留下来,你很委屈,是不是?”他仰着高傲的头颅,目视前方,不做任何回应,就是眼泪刷刷地往下流。我继续问:“你很委屈,所以哭了。告诉我,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在我好言好语地问第三遍时,他才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是”。

“你能看着我吗?”他不动。“看着老师好不好?你说你认真做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所有同学都在地上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站着吗?”他转过头来看着我。

“我注意到别人都蹲下去时你才弯腰,别人都站起来了你才蹲下去,是不是这样?”他点头。“别人都跳起来了你才摆动双臂,别人都落地了你才开始起跳,是这样吗?”他又点头。“这是老师看到的事实,你能解释一下吗?”“我比别人慢一些。”他有些迟疑。可以理解,毕竟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心里还是不好受的。“你是其中的一个动作比别人慢一些还是大部分动作?”“大部分。”“你现在还委屈吗?”

他终于低下了头。

所以,跟孩子说话,先共情,再阐述事实,当孩子很生气或很激动时,我们首先要让他明白:我能体会到你的情绪。只要他们认识到这一点,绝大多数情况下,情绪会有所缓和。千万不要剑拔弩张,否则双方的关系只会向着冰点越滑越远。当孩子情绪缓和,我们开始描述事实。注意:描述事实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孩子进行评判。因为事实他没办法更改,但是,评判就是你主观的意见。

比如:“你经常拖交作业!”不如换成:你星期三数学作业下晚自习才交,同学们都是下午上课前交的;你星期四语文作业没有交,后来我找了你三次,你星期五才交给我。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让孩子自己得出“我拖交作业了”的判断。

当学生承认了事实,且得出结论后,我们就可以提要求了:“老师希望你能在规定时间内把作业交给我”,或者“老师希望看到你举手回答问题的样子”。这里一定要说具体要求,不要用“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勤奋踏实”等抽象的,概括性的词,它们的内涵及外延都太大,学生摸不准抓不着。换成上述这些操作性强的,具体的要求,引导孩子一点点做到。

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语言交流的,所以如何說话是大学问,我们要通过沟通智慧引领一个个孩子建立规则。所以,好好说话吧,这是我们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

猜你喜欢

课间操评判男孩
“疫”样课间操
“疫”样课间操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愉快的课间操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课间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