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深水区的破冰之旅
2021-07-01郭强邹俊龙饶龙武
郭强 邹俊龙 饶龙武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是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教师流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但由于编制、人事等种种因素,也由于历史积淀原因,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被称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2019年,宜城市开启“市管校聘”改革工作,2020年,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全面展开。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达到了预期目标,基本解决了教师配置不均、流动不畅、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教师队伍活力不够等问题,基本形成了“市管、局统、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新格局。
同舟共济,奏响教育强市最强音
“推行‘市管校聘是顺应教育发展大势的一项工作举措。它有利于解决宜城市现有教师队伍总体超编但又有地域性和结构性缺编、教师编岗不符、交流不动、队伍不活等问题。这些问题积留已久,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教育只能带病运转,高负荷运行,既不利于教育健康,也谈不上高效。因而,我们做这项工作也算是借力借势,希望以此来开拓宜城教育新局面,拉开建设教育强市的序幕。”宜城市教育局局长张保华概述了宜城市推行“市管校聘”工作的初衷。
宜城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76所,其中小学55所,初中1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全市义务教育核定编制数3045个,现有在岗教职工3057人,其中专任教师2996人。
宜城市作为曾经的教育强市,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也有不堪重负之感。全市教师队伍虽然总体上超编,但结构性、地域性缺编严重,城区及部分乡镇教师超编,也有很多乡镇教师紧缺,部分学科教师也严重不足;很多教师编制人事关系一直未理顺,造成教師混编混岗、编岗分离,给职称申报、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等工作带来不便。教师绩效工资偏低,取得高一级职称未兑现职称工资的人员存量大,有些学校编岗不足,有些学校人岗不配,既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激励机制不足,教师职业倦怠严重,人浮于事、因人设岗、有岗无人等现象严重,造成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热情普遍不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9年春,宜城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研究出台了《中共宜城市委、宜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振兴新时代全市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专题召开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并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及全市38项经济社会重点工作中,对教育改革进行了任务点题,明确要求利用2019年暑期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深入推进“市管校聘”改革。宜城市希望通过这项改革破解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落实中小学校用人自主权,竭力构建结构优化、配置科学、岗酬相应、充满活力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新机制,从而推进建设教育强市,实施新时代宜城教育振兴战略。
为促进改革全面启动,宜城市纪委监委、市委深改办、市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专班,全程介入,动态监督,确保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认真贯彻市委改革部署,落实改革责任。市编制部门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市人社部门根据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分学段核定全市中小学岗位总量,实行备案制管理。市财政部门负责教职工经费保障。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人事关系由市教育局统管,市教育局成立市教师发展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调配、岗位设置、轮岗交流等工作。市教育局将编制和岗位职数分解到学校,指导学校按岗聘任。学校依据《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竞聘进岗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核定的岗位数,结合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制订本校竞聘进岗方案。学校负责岗位聘用、绩效分配、考核奖惩、综合考评等管理工作,强化学校对教师管理的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
2019年7月中旬,宜城市教育局成立了“市管校聘”工作专班。7月末,在分管教育副市长带领下,教育、编制、人社工作专班到宜昌夷陵、黄石武穴等地学习考察,探讨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工作专班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分两步走推进“市管校聘”管理改革:第一步局部试点,第二步全面推开。2019年8月,市教育局在孔湾镇和雷河镇先行试点,为全市全面推开“市管校聘”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2019—2020学年度,建立完善教师岗位聘用、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教师待岗培训、转岗退出、教师考核评价与绩效分配等配套方案;2020年暑期,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全员聘用。工作方案拟定后,市教育局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讨论:一是邀请试点乡镇督学和校长参与讨论,二是邀请部分市直中小学校长、办学成效显著的乡镇督学和中学校长、局分管领导讨论,三是提交局党组讨论,经过反复磋商,完成了本次改革的顶层设计。2020年8月5日,出台了《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市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竞聘进岗工作实施方案》,拟定了时间表,制定了路径图。
稳步推进,开启管理体制新格局
2019年,对于宜城市孔湾镇来说,教育改革任务层层叠加。当年7月底,孔湾镇按照上级部署,将三所小规模学校整合到镇中心小学,家长、教师、社会上议论纷纷。人心未定之际,孔湾镇又被确定为宜城市“市管校聘”试点单位。消息传来,孔湾教育一片哗然,根据编办核编,孔湾镇超编过多,这意味着将有不少教师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到其他乡镇工作。
“对于政策性的工作,我们没有条件可讲,只有啃下这个硬骨头。”孔湾镇中心学校督学曾宪斌这样说。他认为,市里把改革试点放在孔湾镇,是经过周密调查、全面考虑,慎之又慎的选择。试点工作成不成功,直接关系到在全市推广的进程。他立即召开校长会,组建专班,明确分工,强化职责,严明纪律。他在会上指出,校长是“市管校聘”的具体实施者,不要怕担骂名,要提高站位,统一思想,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随后,孔湾镇又多次召开专题会,完善制度,讨论制订镇校两级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市教育局确定的编制数,具体分解到学校,分步实施任务,并标明工作节点。
经过努力,到2019年8月23日,孔湾镇中心学校下辖的6个学校在本次“市管校聘”中,因重疾病休7人,实有142人参加了一级竞聘(校内竞聘),其中30人落聘,进入二级竞聘(镇内竞聘),其中16人落聘,进入三级竞聘(跨镇竞聘),最终全部竞聘上岗。至此,孔湾镇“市管校聘”竞聘进岗工作圆满结束。与此同时,2019年暑期,雷河镇也完成了“市管校聘”试点工作任务。雷河镇要求各校对新学期在校学生人数进行预测,根据预测分配教职工聘用岗位指标;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校教师竞聘进岗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竞聘工作公示制度、岗位设置方案、竞聘方案和竞聘结果等,并做好各阶段、各环节的资料存档。改革前,全镇教职工总数178人,缺编36人,改革后,现有教职工192人,其中从孔湾镇交流进岗12人,新招聘教师4人,落岗2人。
2020年5月,湖北省召开“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工作会,宜城市在襄阳小组做了“市管校聘”经验交流。试点的成功为宜城市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好了思想上、经验上的准备。2020年暑期,宜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国带领工作专班精心筹划,锐意改革,紧紧围绕“高起点、全铺开、促交流、活队伍”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入推进“市管校聘”改革,确立了“市三统、校四管、六配套、三步走”的改革构想,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编制统管、人员统配、经费统筹,配套健全教职工聘用、教师补充、教师交流轮岗等六个机制,形成市级抓方向、定原则,教育部门抓统筹、定规则,镇办中心学校、涉改学校抓落实、定细则的责任体系和落实格局。
宜城市教育局工作专班根据各镇(办)、市直学校教师存量、学生总数、班级总数等各项数据,依据《宜城市中小学教职工岗位总量核定办法》,核定并发布各乡镇、市直学校编制、岗位总量,各地依据核定的编制,测算各校总工作量,科学设置岗位。镇(办)中心学校成立“市管校聘”领导小组并督导各校开展竞聘工作。学校成立竞聘进岗工作领导小组、监督小组和人事争议仲裁小组,并在校内公示小组名单。各镇中心学校依据总方案制订镇(办)竞聘进岗实施方案。各学校制订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竞聘进岗方案,按照核定的岗位数,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设岗,明确各个岗位的任职条件和职责,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教职工大会通过并公示。各学校按照工作实绩、工作表现、工作能力等依次打分评定,公平公开,据实聘任。所有聘任教师与学校签订聘任合同,实施合同管理。
为保证工作有序推进,竞聘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7月下旬,全市召开动员会,正式拉开改革大幕;第二阶段在8月10日前,各地各校拟订“市管校聘”实施方案,并经学校职代会讨论表决通过;第三阶段在8月25日前,各校完成校级竞聘、镇级竞聘,有序组织市级竞聘;第四阶段在9月15日前,与全市参与竞聘教师按竞聘结果签订聘用合同,办理编制人事关系,实施合同管理,做好“市管校聘”工作总结。各地各校普遍实施三级竞聘:一级竞聘即校内竞聘,学校总岗位的90%-95%由本校教师竞聘,剩余岗位由外校教师竞聘,促进轮岗交流;二级竞聘即镇(办)内竞聘,组织校内竞聘落岗的教职工参加镇(办)内学校空岗竞聘,组织市直学校落岗的教师参加市直同类别学校空岗竞聘;三级竞聘即县域内竞聘,组织镇(办)内竞聘落岗的教职工参加全市学校空岗竞聘。
截至2020年8月31日,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市管校聘”工作全面完成,共有2375名教师参与竞聘(过渡岗、新招人员、附设园教师、病休人员未参与竞聘),交流教师426名。其中,镇内交流278名,镇办间交流22名,市直学校间交流42名,城乡交流84名,交流比例达18%。
激发活力,形成学校发展新态势
“‘市管校聘给宜城教育带来了新的工作格局。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基本解决了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增强了教育部门的主动权,真正实现‘市管、局统、校用,实现校际互补余缺,优化结构,盘活存量,也有效增强了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在不违背全市原则、方向的前提下,由各学校自主制订竞聘工作方案和考核评价指标,实行‘一校一策。落实校长负责制,将岗位聘用、绩效分配、考核奖惩、工作考评等权限下放学校,学校治理有了杠杆,校长管理有了抓手。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教育遗留问题,比如说宜城市教育系统原有427名混编混岗、编岗分离的教师,参与竞聘进岗后统一办理聘用手续,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编制顺了、人心顺了、工作顺了……”在采访中,宜城市教育局主抓“市管校聘”工作的副局長吴国对这项工作做了这样的表述。
实行“市管校聘”后,学校落实了校长负责制,有效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关键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谋事干事的人越来越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越来越足了。据了解,以往不少学校的副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学科组长等岗位,因为工作量大,矛盾多,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但在这次竞聘中,这些岗位都成了“香饽饽”。宋玉中学在竞聘工作中设班主任岗位26个,却有48人参与报名竞争,不少中层干部也都加入竞争行列。在这种氛围带动下,教师争当班主任、争带主课、多带课已逐渐成为一种新风潮。宜城市孔湾中学校长刘开成说:“现在学校工作好安排了。过去每次开学时,光排课表就得花一个星期,遇到困难就得反复做老师们的工作。现在不同了,不到半天时间就能搞定。”
在采访中,来自雷河镇官堰小学的刘锐敏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自己的心路历程。作为原任小学校长,他本可以按照教育局的统一安排调入城区,但他却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官堰小学做一名普通教师。他没有选择带小学科,而是主动要求带语文课。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班上的成绩从全校的倒数进入了前三,这让他成就感满满。谈及这些,他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中年人,我从校长岗位上下来,在过去思维里一般都选择在学校干个闲差事混日子,慢慢熬到退休。但在新机制下不行,我选择了重新起跑,再次充满热情地工作,实现了我个人的价值,人生也有了新的收获。”
刚性制度,有情关怀。改革是适岗竞聘不是末位淘汰,是用好人不是要整人。宜城市在“市管校聘”工作中把“三关爱”作为政策兜底线。一是关爱老人。距退休不到三年的教职工,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设过渡岗直接聘用,其工作量原则上不低于学校平均工作量的80%。二是关爱病人。教职工因病不能胜任工作的,可申请病休,不参加竞聘。因孕产等原因,暂不能上岗工作的,履行请假手续后,可不参加竞聘,待假期满后,由所在学校直接聘用。三是关爱轮岗人员。妥善安抚每一轮的落岗教师,引导他们不带情绪地进入下一轮竞聘。原学校、新学校分别举办欢送会和迎新会,尽量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让他们安心从教,融入新集体、激发新动力、创造新业绩。
“市管校聘”工作结束后,宜城市政府设立教育公益性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教研、教改、教学中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质特色项目。高中教育质量奖励资金每年不低于300万元,义务教育质量奖励资金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由市财政统筹解决。教学质量奖及教师新增奖励绩效工资不再平均分配进入个人账户,而是由市教育局统筹,根据对各学校的考评情况划拨到学校,由学校自主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专项用于奖励性绩效分配,破解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和校长管理职权“杠杆”缺失的难题。
责任编辑/曹小飞